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两次工业革命 > 第一次工业革命 > 工业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 题号:7736922
作为世界历史工业化的两个典型,英国与俄国走了不同的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日益稳定。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制度下,私有财产的所有者掌握政权,财产作为“自由”的基本条件;国家不受个人摆布。16世纪以来,英国社会逐步形成了土地贵族、中等阶级、工资劳动者三层式社会结构。同时,封闭式社会逐渐被开放和流动的弹性社会取代。社会推崇的思想家马克思韦伯认为,“合理谋利”精神、追求个体利益奠定了工业社会精神。从霍布斯到洛克,思想家论证了“天赋人权”的合法性,自由经济日益壮大。这些环境,成为英国工业化的大背景。

材料二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召开,斯大林代表党中央宣布国家进入工业化建设时代,并提出重点发展重工业。十四大之后,斯大林提出,苏联可以充分利用无产阶级专政的行政命令优势,集中力量实现工业化。1928年初发生的粮食收购危机,被认为是富农对无产阶级政权的挑战,此后,农业集体化快速完成。1928年开始的“一五”计划,苏联提前完成预定目标;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基本实现工业化。但是,工业化过程中的问题却被政治和战争掩盖了。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独特的历史条件。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工业化与英国的不同之处。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经济建设?
2019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一朵蓬松、轻盈、洁白的棉花,与资本主义发展密切相关,串联起横跨数百年的世界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让欧洲人找到了原棉的产地,后来的1497年,达·伽马来到印度,才引进了东方印度的棉花和纺织技术。从此欧洲进入了以棉花为主导的带血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三角贸易即从英国向非洲运送火器、工业品,从非洲酋长处换回奴隶运到北美,再运输棉锭等农产品回国。随着欧洲棉纺织业对原棉的需求越来越高,美洲种植园也开始种植棉花。

——摘自百度网《历史地理趣闻》

材料二   1700年时,任何一位理性的观察家都会认为世界棉花生产将仍以印度或中国为中心。而且事实上,直到1780年,这些国家生产的原棉和棉纺织品数量远大于欧洲和北美。但是随后事情发生了变化。欧洲的资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占据了棉花产业的中心。他们利用了他们的新地位启动了工业革命。中国和印度以及世界上许多其他地区则越来越屈从于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

——摘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三   西方国家一看到棉花,就想到黑奴;一想到黑奴,就想到强迫劳动。面对西方国家捏造所谓“强迫劳动”、抵制新疆棉花及制成品事件,中国棉花协会及时反映行业呼声,积极建言献策,携手国际棉业组织共同维护贸易秩序;面对突发的新冠疫情,中国棉花协会及时号召行业加强原料调配,确保口罩、防护服等重要物质的生产供应,助力疫情防控工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自202112月中国棉花协会声明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欧洲为中心的棉花帝国建立的相关史实。
(2)与近代欧洲霸权主义的全球治理理念相比,材料三体现的中国全球治理理念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理念提出的原因。
2022-07-12更新 | 10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韫的指导思想是“藏富于民”,不管土地兼并者如何富有,只要在大宋国土之内,通过赋税,最终会归国家所有。宋代农业生产力发展迅速,“在这种经济发达的情势下,土地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自然要作为商品卷入市场”。宋代权势阶层实现对土地的占有,主要通过以下几条途径:1.合法的土地交易;2.诱骗(如向土地拥有者许诺可以免除赋税);3.非法放贷和胁迫(放高利贷导致农户破产,借机胁迫农户交出土地所有权)。

——摘编自王也《宋代土地兼并现象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9月30日专程前往安徽省考察农村陡革发展情况时表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设。华南农业走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罗必良教授指出,土地流转的本质,就是推进土地要素的市场化。圈地运动时期的英国虽与我国在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社会环境等方面有较大不同,但其土地制度改革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农业现代化有一定积极意义。

——摘编自尹虹梅《英国圈地运动时我国创新农业经营体制的启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政府推行“不抑兼并”土地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宋代土地政策、英国圈地运动和我国土地使用权流转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不同时期土地政策调整的看法。
2017-10-25更新 | 28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景德镇必浮梁之兴西乡,去城二十五里。在昌江之南,故称昌南镇。……至宋景德年,始置镇,奉御董造(奉皇帝之命督造),因改名景德镇。

——(清)蓝浦撰、郑廷桂补辑《景德镇陶录》卷八《陶说杂编上》


(1)据材料一,解释“景德镇”这一地名的由来。

材料二   明代御器厂自洪武末年设立以来,瓷窑数量不断增加,初期仅有20座,至宣德年已增至58座。同时,民窑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产生了像崔公窑、周公窑、壶公窑、小南窑等著名的民窑。这些瓷窑产量也极其惊人,御器厂建窑不久的宣德八年(1433年),就一次烧造各样瓷器443500件。官窑没落的万历年间,仍有一次烧造96624件、239000件等记载。至于民窑的产量,更是无以计数,不仅占据了遍及全国的国内市场,而且远销至亚、非、欧、美各洲,这些方面在全国制瓷业中均首屈一指。

——李希凡主编《中华艺术通史·明代卷下编》

材料三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景德镇从事瓷业的工场主、雇工、瓷商等人数已达10万余人。明万历年间人王世懋所著《二酉委谭》中描述:“万杵之声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寝。戏呼之曰:四时雷电镇。”

——李希凡主编《中华艺术通史·明代卷下编》


(2)据材料二、三,概括说明,明清时期景德镇制瓷业发展的突出特点。

材料四   明朝政府极力控制、压迫商人阶层。这是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最大的差别……中世纪主要的技术发明大多数都出自中国。然而,与西方不同的是商业革命和技术进步都未给中国带来彻底改变社会的革命性影响。……四大发明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中国是绝对不可能产生的,因为这里的帝国机构太封闭、约束力太强。……明朝皇帝颁布并强迫立即执行禁海令,这是中国官方对海外活动持消极态度的一个鲜明、最重大的表现。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明朝商业革命和技术进步都没有带来革命性影响的原因。

材料五   英国是个完美的世界!他还拥有东印度群岛!……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供工业革命使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4)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的英国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

材料六

图一:“克莱蒙特”号汽船                                                       图二:“奔驰1号”汽车


(5)依据材料六中的图一和图二,指出图一和图二中的交通工具的动力机是什么?在从图一到图二的发展变化中,与变化密切相关的新能源是什么?

材料七   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指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


(6)根据材料六、七,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化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020-02-07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