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对外交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8 题号:7765705
中法关系是中国外交中的重要一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并没有急于寻求西方国家的国际社会承认。就在法国政府内部主张承认中共政权的意见趋于一致,并准备采取相应行动时,美国开始对法国直接加压力,“追使法国与美国及西方其他国家保持一致,坚持不承认新中国的立场”。

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中国帮助法国跳出印度支那战争的泥潭,而提供了中法关系正常化的极好机会。法国有意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同样是由于美国政府的强烈反对并加强大的影响,法国再次错过与中国建交的机遇。

1964年,美国国务院又给法国政府递交了照会,强烈反对法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但戴高乐却丝毫不理会美国的照会,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公报决定建立外交关系。美国认为:“十分明显,法国如果承认中国,将不利于我们和其他自由国家,美国反时承认共产党中国。”但随着台湾与法国的断交,逐渐的在美国出现了只有一个中国”的声音。

——摘编自黄庆华《中法建交始末﹣20世纪40﹣60年代的中法关系》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中法关系的变化发展,并谈谈你的认识。
【知识点】 对外交往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朝贡外交走进历史博物馆同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在中国头上分不开,也就是说,是不平等条约迫使当时的中国政府不情愿地接受了现代外交。

——《不平等条约的另一面:推进中国融入全球化历史进程》

材料二   19722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一起,共同打破了中美两国关系的“坚冰”,成为20世纪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最深远事件之一。

——周正平、刘东凯《冀朝铸:见证中美关系史上关键时刻》

材料三   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

——李克强在英国智库的演讲《共建包容发展的美好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中美关系发生的变化。并从美国方面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当前我国政府应如何利用“包容”的历史传统来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
2021-12-07更新 | 9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在两千年时间里,中国依靠其优越的文化、富足经济、军事力量,在东亚保持领袖地位,而朝鲜、琉球、安南、缅甸等周边小国则接受小伙伴的地位。构成这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不平等,“国际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由国际法来制约,而是由所谓的封贡体系来支配。封贡体系体现了儒家的礼仪观念,并确认一个等级制的世界秩序,中国在其中享有优越地位,安如磐石且不可侵犯。清廷坚持封贡体系不仅适用于亚洲周边国家,也适用于其他想与中国建立关系的西方国家。清廷把西方国家的使节当作藩属国使臣对待,作为内政的一部分由礼部和理藩院负责处理,而没有专门常设的外交机构。

——摘编自徐中约《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请回答: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说明其与西方近代外交体制的区别。
2020-03-28更新 | 2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伴随着明治初期“富国强兵”政策的实施和扩军备战,日本在与欧美列强修好的同时,以武力从南、北两个方向向亚太地区扩张的对外政策已经比较明朗。而这样的政策,矛头最终指向中国。1887年,参谋本部第一局局长小川又次提出《征讨清国方略》,其中提到:“自明治维新之初,常研究进取方略,先讨台湾,干涉朝鲜,处分琉球,以此断然决心同清国交战。此国是实应继续执行。”这就把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国策,进行了最好的表述。

材料二甲午战争前约20年间,中日间的外交交涉一直围绕日本所挑起的琉球问题、朝鲜问题及要求修改条约这三大要点。基本上处于日本主导、中国应对的模式。日本选择与中国立约,绝非出于两国古代的友好历史,而是将中国这一东亚传统秩序的盟主,拉入以国际法为解释框架的近代外交体系中,以便实现瓦解原有秩序、进行对外扩张的目的。而清政府幻想一味忍让,单靠派遣驻外使团这一近代外交模式进行外交交涉,即可换来万年太平,维持原有的“华夷秩序”。“华夷秩序”属于东亚传统秩序,其存在的合法性本非近代外交理论所能轻易解释。这也难怪中方在向日本说明中国与琉球、朝鲜的宗藩关系时,只能以自古如此、“众所共晓”(黎庶昌语)来解释。

——据谭皓《重审甲午战前的中日关系》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日矛盾的体现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日关系上为什么中国处于被动地位及对中日关系发展的影响。

2016-11-27更新 | 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