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经济类热点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6 题号:780268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是我国人口政策趋于成熟的时期,它的历史经验影响了后世的封建王朝。面对汉初社会经济的残破局面,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并“以有功劳行田宅”,“聚保山泽,不书民数”的人民“令各归其县,复故爵田宅”……由是“百姓无内外之环,得息肩于田亩”,政府所控制下的在籍人数也就大大增加了。汉高祖七年下令“民产子,复勿事二岁”,惠帝六年又下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西汉政府还以户口是否增加作为对地方官政绩考核的主要依据,同时每岁“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然后汇总“岁尽遣使上计”。文帝十三年下诏“除田之租税”,丁男摇役减为“三年而一事”。景帝二年,“令田半租”,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

——摘编自刘明轩《试论西汉初年人口政策的历史作用和影响》

材料二 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无计划生育促成第一次人口生育高潮的到来,面对生育高潮,政府逐步转向节制生育。1956年初,中央公布了《1956年一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在纲要中明确提出:“除了少数民族的地区以外,在一切人口稠密的地方,宣传和推广节制生育,提倡有计划地生育子女。"1980年9月,中共中央在《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中公开提出了“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号召,由此在全国掀起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高潮。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中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11月写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8年规定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农村某些群众确有实际困难,经过批准可以间隔几年以后生第二胎;少数民族具体要求和做法可由有关省、自治区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1992年以后,随着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婚姻法》《母婴保健法》的相继颁布,使得计划生育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摘编自白凌宇《社会变迁视野下我国生育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人口政策的主要内容,并对其做简要评析。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人口政策的特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知识点】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古今中外的政权十分重视救灾、减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了保障救灾措施的有效实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成立了一些官办救灾机构,并在救灾工作中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与官办救灾机构不同的是,民办救灾机构的钱粮等救助元素或房屋、土地等不动产主要来源于民间,或来源于国民的义务纳输,或来源于乡绅、商贾的捐助。……在救灾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实施国家减灾工程,兴修水利以防御水灾旱灾造成的损失;二是增加国家或民间村社的粮食储备,以应不时之需。
——《中国传统救灾体系刍议》
材料二:日本的第一个防灾法是《备荒储蓄法》,制定于明治13年,即1880年。之后,日本陆续制定了一系列专项灾害防治法律。1961年日本更制定了《灾害对策基本法》,这是日本灾害应对的基础性法律。迄今已进行了23次修改,平均每两年修改一次。可以说,日本的防灾法律体系已经比较完善。
——吴飞《日本防灾立法的体制和精神》《中国改革》2008年第7期
材料三:国土厅防灾局是日本中央防灾会议的日常办事机构,主要为政府制定全国防灾对策。日本全国47个都、道、府、县都制定了防灾对策规划。日本的都、道、府、县、市的消防局和消防队是地方紧急防灾对策本部所属的紧急救助队伍。日本重视建设“城市防灾中心”及完善公众社区的自救体系发挥着平时可进行防灾培训和对居民科普教育的基地的作用,遇到灾害时可起到防灾对策场所的功能。
——吴飞《日本防灾立法的体制和精神》《中国改革》2008年第7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主要特点。结合史实从政治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救灾、减灾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三在救灾方面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近代明治维新和二战后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分析日本救灾减灾成功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反映出历史学的价值是什么?
2010-05-31更新 | 4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扶助特殊群体,促进社会和谐,是不同时代的进步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于其里中买负郭(靠近城市)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

——钱公辅《义田记》


(1)依据材料一,概述范仲淹的救助活动。

材料二 特别是近10年来,党和政府全面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能够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同时使这一制度迅速成为全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基本途径与制度保障。目前,老年人已经人人享有养老金,全民医保的目标基本实现,综合型社会救助制度实现了应救尽救,保障性住房能够解决城乡低收入困难家庭的基本居住条件。

——郑功成《新中国70年社会保障发展的历史启示》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简述我国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的积极作用。
2022-01-17更新 | 7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实行的是大家庭制度,这种制度根源于农业社会.定居,种田,人愈多愈好,阶以就鼓励多子多孙,多少代都不分家。

大家庭好处在哪里?教育,父母不用操心,那是整个家族的事情.养老不用操心,老了怎么办?落叶归根,回家养老,享天伦之乐。

你在外面做事情,家庭是最可靠的支撑.你在外面所赚的收入,都贡献给家庭,让家庭的力量愈来愈大,从而为你在外面做事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材料二   20世纪初,工厂吸引人们离开家庭到工厂工作,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人们的工作不再以家庭为本位,而是转变为在不同的工业、商业机构之中.因此,年轻人大多离家到城市、工厂寻找工作机会.在这种生活环境下,小家庭模式逐渐衍生。另外,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随着彼此生活环境不同而变得淡薄,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变得校为疏离,兄弟姊妹的争吵趋于频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以家庭为本的观念以个人为本的观念阶取代,人们更重视个人的发展与地位,倾向于将个人置于家庭之上,这冲击了传家庭文化所建立的道德价值观与行事规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大家庭制度形成的社会根源和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家庭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谈谈你对家庭建设的认识。
2020-01-20更新 | 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