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其他人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8 题号:805296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百熙(1847—1907年),湖南长沙人,历任礼部、工部、刑部、户部、吏部、邮传部尚书、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等职务。湖南近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先驱者,是中国现代教育体制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大学之父”。他力主变法图强,废科举办学堂,主持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的《钦定学堂章程》,其中许多内容一直沿用至今,为中国现代教育体制奠基;作为北京大学第三任校长,彻底革除京师大学堂封建书院旧制,学习西方先进文化,首创公派留学,深化大学教材改革,实行学生分科课程设置上减少老八股,增加自然科学,广为吸纳精英,筹措资金,修建校舍,扩大规模,为京师大学堂1912年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为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奠定了基础,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摘编自《“中国大学之父”张百熙诞辰170周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百熙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张百熙教育改革活动的主要因素。

【知识点】 其他人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利玛窦(1552-1610年),意大利人,1571年加入反宗教改革的耶稣会修道。1577年,利玛窦被派往东方传教,从葡萄牙经印度、马六甲于1582年抵达澳门,当时葡萄牙人已经取得在澳门的居住权。他以澳门为根据地,引进欧洲先进发明,如自鸣钟、世界地图、天文仪器、油画与画像,又介绍伽利略的天文知识,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利玛窦对中国的知识与道德敬佩有加,把基督精神融入中华文化成为其一生的志业,以其科学知识及顺应中国国情的策略,借用中国文化传教,成为后世文化交流与传教方法的楷模。利玛窦的精神特色就是善意对待中华文化,影响到后来欧洲思想家莱布尼兹、伏尔泰等人,他们都极力推崇中华文化,带动西方思想解放运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来华传教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来华传教的影响。
2019-05-29更新 | 10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杨士奇、杨荣、杨溥,合称“三杨”,是明初声名显赫的政治家。三人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特别在仁、宣两朝,“天下建言章奏,皆三杨主之”。宣德四年朱瞻基对杨溥说“朕每念创业难,守成不易,今幸海内稍安,顾祸乱每生于不虞。迩来群臣,好进谀词,朕颇厌闻,卿宜勉辅朕,勿惮直言。”三杨不断提出免赋赈灾,休息民力的主张。宣德五年,宣宗以四方屡遭水旱召杨士奇论恤民之事,“士奇首以蠲灾伤田租进,因及宽马畜,免薪刍,蠲采买,恤刑狱,核工匠,清粮运数事进奏。”宣宗立即准奏,诏各地执行。杨士奇首推训练士卒坚守边疆,并设置南京参赞机务大臣,分遣文武镇抚江西、湖广、河南、山东等地,并罢免侦事校尉。又请求减免租税,并慎刑牢狱,此外严格官员考核机制。杨荣的优长,是其军事指挥才能,朱棣五次北征,荣必在行,军中机务,多参预焉”。杨溥有才学见识,“诸大臣论事争可否,或至违言。溥平心处之,诸大臣皆叹服”。三杨久任阁职,历侍东宫,力保国本。三杨主政的十年政局稳定发展,这个时期被认为是明朝国力最强、政治最清明的时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杨”对明朝社会发展所做的努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杨”成为著名政治家的原因。
2021-04-19更新 | 12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刘知几(661721年),字子玄,徐州彭城人,唐代史学家。生于名门.自幼博览群书,攻读史学,曾任秘书少监,又掌修史之事。由于当时权贵控制史馆,史官无著述自由.凡事皆需仰承监修旨意,颇不得志,只好"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710年,《史通》撰成,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其中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载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他提出史学家须兼备才、学、识三长,尤重史识,强调直笔;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史通》奠定了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史学史研究、史学批评学的基础,成为第一部系统性的史论专著。还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在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史成为今后史书编纂的主要形式。后代史家无不从《史通》中受到教益,汲取营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知几撰写《史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史通》的史学价值。
2022-03-25更新 | 1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