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短暂的春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4 题号:8064667
瑞蚨祥是全国知名的百年老字号,该公司的发展几乎浓缩了中国近现代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瑞蚨祥1868年创建于山东济南,1893年瑞蚨祥设立了北京分号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京城绸布行业……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

材料二   下图是瑞蚨祥青岛分号的经营销售额变化趋势图



材料三   1956年,瑞蚨祥公司向毛泽东主席呈写了《瑞蚨祥公司生产情况报告》,毛主席指示:“历史名字要保存,瑞蚨祥、同仁堂一万年要保存!”1985年瑞蚨祥被国内贸易部命名为中华老字号,老字号焕发新生机;济南瑞蚨祥绸布店1988年完成销售额480万,实现利税45万元。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瑞蚨祥创办时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二中青岛瑞蚨祥生产经营销售额1912年后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扼要指出其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瑞蚨祥历经的两次重要发展的机遇,分别指出两次机遇出现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农业·农业思想·农村经济

材料一   新石器时代,关中平原已出现农耕活动。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商鞅变法奖励农垦的政策,增加了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量,关中平原由此最早获得“天府”的誉称。郑国渠建成,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据司马迁记载,秦汉时关中财赋占天下十之六。

河北地区也是北方农耕起源地。安史之乱前,河北平原是全国最发达的农业区。唐前期运往长安、洛阳的粮食主要产于河北平原。

东汉末年以来,中原战乱,人民“避地江南甚众”,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使江南地区成为农业发达区。安史之乱发生后,中原人口又大批南迁。韩愈说:“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宋朝时出现的“苏湖熟,天下足”的现象,进入明代后,发生了变化。原先曾经以天下粮仓闻名的苏州、湖州及其周边地区,“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大半植桑,岁产米谷,除办漕外,即丰收之年尚不敷民食,向藉(凭借)外江商贩接济。”大约在15世纪,长江中游的湖广地区作为“天下粮仓”已成定局,所产粮食沿着长江而下,源源不断供应江浙各地。明末刊本的《地图综要》内卷“湖广总论”记载,“楚固泽国,耕稼甚饶,一岁再获……谚曰:‘湖广熟,天下足’。言土地广沃,而长江转输便宜,非有他比。”于是,“湖广熟,天下足”的格局,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格局,形成了一个划时代的变化。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依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产粮中心转移的方向。并分析中国古代产粮中心发生转移的原因。

材料三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故治国者欲民者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

——摘自《商君书·农战》

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摘自《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严复认为中国古代将农业称为本业,工商业称为末业是正确的。但是,这属于先后次序之分,并非轻重、主次之分,尤其不能重此抑彼。严复认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以商品流通和交通的发展为重要前提。如果交通不便,商品流通不畅,农产品没有销路,农业也不可能发展起来。如果“僻处陋荒,去都会市场远,而道涂险,不便转输,虽有膏腴,亦将久弃”,因此要发展农业生产,“必待水陆路涂既辟”,“以推广交通为不二之要图”。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思想史》


(2)比较材料三、四中农业思想的同和异。

材料五   西方列强在鸦片战争后对中国进行的经济渗透导致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变化,其中,最早受到冲击的就是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农村经济结构。


——依据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绘制


(3)从上图中任选1个阶段,指出土纱与机制纱比例变化趋势并予以论证。
2020-06-04更新 | 7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办洋务的封建官僚们主持下,中国开始有了一批官办的企业。这些企业因为是使用新式机器,雇佣了大量工人,大体上按照西方的机器工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生产,已不同于旧有的官营工场手工业,所以是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中很大部分是军事工业,它们的产品供应给国家和军队,并不作为商品而出售,更不投放到市场上去。这些企业不但为封建官僚所控制,而且对外国资本帝国主义有很大的依赖性。

材料二有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就是“沉沦”;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上升”。1901年到1920年间二十年的历史,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也是黑暗到黎明的转折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工业化起步阶段的特点。

(2)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二中所说的在经济方面“上升”的原因。

2017-07-14更新 | 4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海发昌机器厂原是方举赞、孙英德于1866年合伙成立的一个为外商船厂打制、修配船用零件的手工业锻造作坊,制造资本为200元。1869年已经使用车床,这是它从手工作坊转化为近代工业的重要标志。19世纪70年代后,已经能够制造小火轮船,不久又生产车床、汽锤等,但其制造小火轮船的发动机均为英国制造。进入80年代,受到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于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中国近代经济史纲》

材料二   大生纱厂是中国近代早期的民族资本企业之一。创办人张謇,江苏南通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使中国纺织工业有了发展的良好机会,给大生纱厂带来了“黄金时代”.从1917年开始,由于外货锐减,国产纱布畅销,特别是四川。江西两地需要量更大,纱价由每箱156元涨到230元,因此全年获利76万两。以后四年也连续赢利,1917-1921年五年共获利560多万两。

——摘编自百度百科《大生纱厂》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上海发昌机器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生纱厂在民国初年迅速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归纳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2021-07-07更新 | 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