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 国民经济恢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9 题号:8109804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包括个体手工业的产量。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1958年统计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材料三、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建国初期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
(3)根据材料三,在农、轻、重关系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又有何偏差?
(4)综合上述材料,对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你有何认识?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材料一 唐前期所兴修的163项水利建设中,北方五道就有101项,占全数2/3,……其中河北河南二道就有74项,占全部北方水利建设项目2/3强。唐后期10l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以江南道为最多,竟然占49项。与此同时,北方诸道的水利建设数目,骤然下降,河南道由前期的20项下降为7项。

——据邹逸麟《从唐代水利建设看与当时社会经济有关的两个问题》


唐时淮北〔今豫东、皖北和苏北的一部分)属河南道,是安史之乱前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北宋时更是成为首善之区,东京物流主要依赖汴河一一淮水联运,推动了本地区水运发展,进而促进了商业和城币的繁荣。这些景象从南宋之后便不复存在.宋、金、元的争战几乎以此地区为前线,而黄河决口改道泛滥更是严重破坏了土壤、水文和地貌等自然生态环境,淮河河床抬高,导致淮河流域十年九灾〔早、涝、蝗)。此外,连年的农民起义很少不发源于淮北地区。

——摘编自吴海涛《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先后发生了四次大的物价涨风。第一次涨价风发生在1949年4月,华北发生严重的春旱,春粮短收,一场大范围的物价波动席卷华北、西北,在4、5两月,上述地区物价普遍上涨50%左右。……第四次涨价风是1950年前后,投机分子利用上海市场春节“红盘看涨”的才“规律”和国民党飞机轰炸上海,消费品供应趋等,在粮食和纱布上掀起又一次物价风波,带动全国物价上涨。……解放初期,在中小城市及广大农村,老百姓仍习惯于银元通货膨胀所养成的重物轻币心理和投机风气,短时间内还难以改变,一旦市场稍有风吹草动,投机者便兴风作浪,加剧了物价波动程度……
(1)根据材料一,归纳历史上淮北地区逐渐由盛转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40年代末50年代初物价上涨的原因,并指出新中国中央政府为稳定物价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016-11-18更新 | 65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日本建立了一套非常详尽的人口信息登记制度和户籍制度。日本实行典型的“户籍随人走”的制度,人口流动虽然自由,但户籍制度很严格,任何人无论走到哪里,其行踪都在政府控制之下。这种制度便于人口流动,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自己的合法身份,都可以落地生根。注重居民身份管理不仅保证了日本人口流动的有序进行,而且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意识,使他们在享受当地各种优惠政策的同时,也注意遵守当地的行政措施和法令。

——摘编自朱冬梅《发达国家人口管理办法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后,政府在公社一级建立财政和农业银行机构,以全额提取农业剩余,农业成为重工业所需资本的积累来源。在此背景下,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七项人口登记制度。该制度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也限制城市之间人口流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社会经济模式”逐步形成。城乡之间建立起一种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上的全方位不平等,由此也衍生了长期二元社会结构下城市户口的“一等公民”与农业户口的“二等公民”的社会地位。

——摘编自李平《中国户籍制度变迁50年》

材料三

1984年,《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颁布,户籍严控制度开始松动。1997年,《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关于完善农村户籍管理制度意见的通知》出台。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指出,要引导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有序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转移,逐步满足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需求,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资料来源自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相关文献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日两国户籍制度的主要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户籍制度形成的背景。

(2)对比材料二、三,概括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018-04-13更新 | 13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1为1949-1952年农民货币收入增长情况。

表1

项目1949年1950年1951年1952年
收入指数收入指数收入指数收入指数
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68.5100.087.4127.6111.4162.6127.9186.7
人均净货币收入(元)14.9100.018.7125.523.6158.426.8179.8

——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表2为1949-1952年全国人口增加情况。

表2

年份人口数(万人)年增人数(万人)年增长率(%)同1949年相比的增长率(%)
194954167
19505519610291.901.90
19515630011042.003.94
19525748211822.106.1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6)》


分别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种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合理的解释。
2023-01-15更新 | 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