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其他人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1 题号:8156320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士祯,先后在地方及中央重要部门任职,最终官至刑部尚书。其独创诗论“神韵说”,是清初数十年文坛的盟主。

王士祯为官始终践行“清、慎、勤”的原则,深受康熙帝的赏识和同燎赞叹。任职扬州时,平反了一批冤假错案,严惩贪官污吏,昭雪民间冤狱80余起。在户部任职时,针对当时实行的捐官制度,有人乘机大搞权钱交易的行为,反复告诫属下,不许借此中饱私囊,并革除各种额外收入。他晚年辞官回家时,无金银财宝,只有简单行装和几车书籍。他总结自身为官经验,“随忆随记”,亲书《手镜》50条,教育初仕为官的儿子要洁己爱民、宽政慎行。王士祯的曾祖、祖父和父亲,都有家训家规存世,王氏家规涵盖了修身养性之法、读书立世之道,做人处事之本、从政为官之要、持家经营之策、闺门训诫之教等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训家规体系。王士祯的《手镜》被后世奉为做官处事的“明镜”。

——摘编自安作璋《山东通史·明清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士祯受到尊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王氏家训家规的价值。

【知识点】 其他人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海瑞(1514—1587年),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人。海瑞在明世宗嘉靖二十八年的乡试中中举,自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后来进京参加会试,呈献上后来著名的《平黎策》:“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这是他在家乡目睹当地的黎族人民和官府矛盾冲突后,提出的一些处理黎汉关系的合理建议。随后海瑞担任南平县儒学教授,有一次御史前来视察,他的同僚们都跪拜上级,唯独海瑞不跪,仅作揖。他认为学校是尊师重道之地,不应屈从下跪,因此被称为“海笔架”。做官以后的海瑞痛恨官僚士大夫的整天无所事事、不关心国计民生、鱼肉百姓的习气,经常以自己的方式大胆抗争。在他任淳安知县时曾订立《兴革条例》,条例规定官吏调转不许迎送,不许设大席;下级到上级参谒不许送礼;不许吏书勒索农民;不许馈送巡道官员的吏书银两。在当时官官相护、吏治凋敝的封建社会无疑是特立独行的。

——摘编自王治国《浅析海瑞的品行》


(1)根据材料,概括海瑞坚守居官之道的原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海瑞的品行。

2019-05-26更新 | 9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朝中期以后,倭患日益严重。于是撤销了市舶司,海禁更加严厉。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巨商和海盗便和倭寇相勾结,亦商亦盗,兼行劫掠。嘉靖三十五年(1556),戚继光受命任参将,守台州、金华、严州三郡,负责御倭事宜。戚继光到浙江后,请求在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夫,组织、训练新军,得到朝廷恩准。1559年秋,他亲自来到义乌,招募了三千人,制定纪律,严格训练。戚继光还创造了“鸳鸯阵”的战术,将盾牌、长枪、叉、钯、棍、刀等长短武器联合使用,各尽所能,密切配合。1561年,戚继光在浙东先后九战九捷,浙东的倭患遂告平息。1562年,戚继光被调入闽,与刘显、俞大猷分三路进攻平海的倭寇。次年春,福建倭患被平定。1564年,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抗倭战争也使明王朝消耗很大。通过这场战争,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开放海禁的重要性。明朝廷也鉴于嘉靖时“倭乱”的教训,到隆庆时开始部分开放海禁。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胜利的原因及其政治意义。
2017-06-04更新 | 15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轼见安石赞(辅佐)神宗以独断专任,因试进士发策(考试进士策问时出题),以“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齐桓专任管仲而霸,事同而功异”为问(题目),安石滋怒,轼遂请外,通判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链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宋兴,葑(feng,菜名,即茭白根)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杭人名为“苏公堤”。

——摘自《宋史·苏轼传》

材料二 苏氏智识、才辩、谋为、气概,又足以震耀而张皇之,使听者欣然,而不知倦,非王氏之比也。然语道学而迷大本,论事实而尚权谋,炫浮华忘本实,贵通达贱名检。此其害天理,乱人心,妨道术,败风教,亦岂尽出王氏之下也哉!

——摘自朱熹《朱文公文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轼在杭州的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熹对苏轼的评价。
2019-04-25更新 | 8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