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二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1 题号:8172818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面对法西斯的猖獗,西方许多保守人士都认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德苏之间开战,一举将两个产生祸害的力量削弱。于是西方政府迟迟不愿与苏联协商,甚至到了1938—1939年间,各国依然不改对苏联的狐疑。这迫使1934年以来便与西方站在同一阵线,坚定带头反对希特勒的斯大林深恐自己落入单独对付希特勒的泥淖之中,在1939年8月与德国签下了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希望依此条约置身事外,坐观德国与西方各国相斗,苏联也可以根据条约取回自革命后失去的一大片西部领土。美国的重心在太平洋地区以及美洲,欧洲的局势与它实在没有什么重大关系。……要不是珍珠港事变,以及希特勒对美宣战,美国自始至终必将置身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外。

——摘编自【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极端的年代1914~199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前法西斯势力猖獗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行为。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二战带给人们永远的伤痛,我们只有清楚地剖析战争的成因才能吸取教训,更好地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特勒的崛起代表世界史上最大的灾难之一。如果没有希特勒,基础薄弱的凡尔赛国际秩序原可用和平或至少不致酿成巨祸的方式推翻……之所以会演变成一场充满杀戮与毁灭的人间悲剧,全都是一个恶魔般的人造成的。

——基辛格《大外交》

材料二   法西斯国家的实力远不像西方国家想象的那样强大。1936年德军进入莱茵非军事区的部队只有三个营,希特勒后来承认:“进入莱茵兰以后的48小时是我一生中神经最紧张的时刻。如果当时法国人也开进莱茵兰,我们就只好夹着尾巴撤退,因为我们手中可资利用的那点军事力量,即使是用来稍作抵抗,也是完全不够的。”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时,在东非只有两个月的石油储存。如果西方国家禁止向意大利输送石油,意大利的飞机、坦克很快会陷入瘫痪状态。墨索里尼后来承认:如果国联“把经济制裁扩大到石油上去,我就不得不在一周中从埃塞俄比亚撤退。”

——根据《战争与和平》教材整理

材料三   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谴责侵略者的残暴,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珍惜和平,把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坚决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威胁处理国际争端,坚决反对打着所谓“民主”、“自由”、“人权”等幌子肆意干涉别国内政。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基辛格对二战爆发原因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基辛格认为“基础薄弱的凡尔赛国际秩序”终将被“推翻”的理由。从德国的历史和现实角度分析其会用“酿成巨祸的方式”推翻凡尔赛体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爆发没能被阻止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从战争苦难中我们可以汲取哪些有利于世界和平的启示。
2021-05-01更新 | 8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8年6月8日,德国驻英大使狄克逊致德国外交部的政治报告中写道:“英国政府打算在苏台德德意志人问题上打开同德国合作的道路”。……张伯伦一伙认为,为了避免战争,除了弄清希特勒在欧洲到底有哪些要求,并尽可能予以满足外,别无他法。
英法政府害怕法西斯侵略危及自己的利益,总想把它从身边引开,鼓励法西斯德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东方,去攻打苏联,让苏德互相厮杀,而它们自己“坐山观虎斗”。
——朱贵生、王振德等著《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材料二:美国的中立政策是在和平主义与孤立主义盛行的大背景下出笼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同其他国家一样盛行和平主义思潮,这种思潮为美国传统的孤立主义政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早在独立不久,美国就确立了其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孤立主义从此成为长期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一种思潮。
1935年8月,美国国会在罗斯福总统的要求下通过了第一个《中立法案》,禁止向一切交战国输出武器。《中立法》颁布不久,罗斯福就在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侵略战争中援引了该法,宣布向交战双方禁运军火。
——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现代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前英法推行的外交政策及其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种政策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实行中立政策的原因,并分析其实质和产生的影响。
2016-11-18更新 | 16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希特勒德国开始崛起,为保证列宁格勒和西北边境安全,掩护苏联波罗的海侧翼和保护北方港口摩尔曼斯克,苏联向芬兰提出一系列领土要求和其他诉求,但大都被拒绝。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获得保证的苏联宣布废除《苏芬互不侵犯条约》,断绝两国外交关系,11月30日,苏芬战争爆发。随后国际联盟开除苏联,一些西方国家查封了苏联的财产,英法两国则向芬兰援助了大量武器装备。芬兰虽在战争初期重创苏军,但最终抵挡不住苏联的攻势,而苏联也无力吞并芬兰。根据1940年3月两国签署的《莫斯科和平协定》,苏联获得共计4.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在该地建立“卡累利阿—芬兰共和国”作为其加盟共和国,列宁格勒的安全暂时得以保证。战后,苏德两国的冲突隔阂逐渐扩大,最终德国拉拢芬兰于1941年6月发起了对苏联的突然进攻。战争也让苏联与西方英美国家的关系变得紧张,在之后德国开始进攻西欧国家时,苏联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二战结束后,芬兰的外交始终以和平中立为准则,在苏联和西方国家充当“桥梁”的作用。

——摘编自张涵轶《试论苏芬战争中的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芬战争”爆发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芬战争”的影响。
2022-04-21更新 | 9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