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其他人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4 题号:8192895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刘铭传(1836—1806)台湾省首任巡抚。台湾地区由于过去封建统治者一贯取歧视和隔离政策,将其蔑称为”番”,致使原住民和汉族民众之间尖锐对立。刘铭传总结了前人“理番”的经验教训,采取了“以抚为主,以德服番”的方针。设土抚垦总局,命令地方官府对于番民”教之耕松,使饶衣食”,发展番地生产,他大力兴办和整顿各种实业。1886年,主持设立了招商局(后改称台湾商务局),招股跨轮船,最多时拥有大小轮船五艘,航行上海、香港及东南沿海,远至加坡、西贡等地。刘铭传到台湾各地巡视、查勘、1887年10月正式提出出新的行政区划方案,全台行政建制定为三府、一州、十一县、四厅,从而基本奠定了台湾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同年在台北设立铁路总局,聘用外国技术人员担任设计、测量工作。经过近四年的艰苦施工,台北基隆段铁路于1891年竣工通车。台湾史学家连横在《台湾远史》中评价刘铭传”溯其功业,与台湾不朽”。

——编自翁飞《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与台湾近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刘钻传经营台湾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铭传“功业足与台湾不朽”的依据。

【知识点】 其他人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利玛窦于1552年出生于意大利,九岁时进入耶稣会学校学习.十六岁时到罗马学习法律,十九岁时加入耶稣会,继续在耶稣会举办的学校学习哲学和神学.并师从著名数学家丁先生学习天算,二十五岁时参加一个学术中心,二十六岁时乘船前往东方传教,并于1582年8月抵达澳门,从此,他便在中国传教、工作和生活,足迹踏遍中国南北,于1610年死于北京。
       利玛窦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直接的知识,是第一个直接掌握中国语文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对中国的科学技术也表示称赞,对中医也很感兴趣。同时,他第一次正式向中国介绍了大量的宗教和科学技术知识。利玛窦对明末官僚体制的臃肿无能和吏治败坏,也有详细的描写。他说:“大臣们作威作福达到这种地步,以致简直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自己的财产是安全的,人人整天提·心吊胆,唯恐受到诬告而被剥夺自己所有的一切。”“有时候,被告送给大臣一笔巨款,就可以违反法律和正义而得活命。”……而利玛窦和其他传教士正是通过向皇帝、大臣和大吏们赠送礼品才逐渐取得立足之地的。
                                                                 ——摘编自《<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译者序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来中国传教,并且长期在中国停留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利玛窦对中国官场情况的描写。
2016-04-27更新 | 21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苏轼在评价他的诗作时说:“渊明诗初看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还创作了109篇和陶诗。欧阳修在评价他的散文和辞赋时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片而已。”明朝何湛之在《陶书合集序》指出:“晋处士植节于板荡之秋,游心于名利之外,其诗冲夷清旷,不染尘俗,无为而为,故语皆实际,信《三百篇》之后一人也。”

——摘编自《陶渊明研究》陶渊明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陶渊明人生最终归隐田园的主客观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陶渊明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及其影响。

2018-02-10更新 | 15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应星出生于明晩期士大夫家族,勤奋好学.激烈的科场竞争,曾留给他屡次不中的阴影,这让宋应星更多关注生产领域的工艺流程。他查阅古今多种资料,精心研究构思,1637年写出《天工开物》并初刊。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反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记载:“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历岁之久终不可坚。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惟恃冶铸也。”《天工开物》中的“物种发展变异理论”比德国卡弗·沃尔弗的“种源说”早一百多年。

——摘编自《一代科学巨匠的百年孤独》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应星创作《天工开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天工开物》记载的科技成就所呈现的特征
2019-05-20更新 | 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