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 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 宋元明清时期城市的发展与特点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98 题号:838244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晚唐以来,江南经济区日渐崛起,至宋代,“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太湖流域“上四一亩,收五六石”,“虽其四之膏腴,亦由人力之尽也”“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宋太祖即位之初便拟定“薄税敛”以奖披商人,仁宗年间订立放松政府专卖品管制的“海行条法”,后南宋朝廷又重中此令。政府制定的各色税目,致使穷乡僻壤的农民也不得不入市。仕官之人则“纤朱怀金,专为商旅之业,日取富足”。江南市镇不断兴起,“市井繁阜,商货幅辏”。

——摘编自传宗文《宋代的革市镇》

材料二   明代后期,江南市镇蓬勃繁荣。南浔镇“烟火万家”,时人称之“虽镇,一都会也”,作为生丝集散地,各市镇商人皆运送蚕茧前来出售,这些生丝在国际市场上被称为“湖丝”或“辑里丝”。盛泽镇则是“以绫绸为业”的大镇,“农家织绸,卖于绸庄,为该地农家经济之主要收入,农田收获,反漠视之”,镇上机工、曳花(操作提花织机的工人)多达数千人。松江府的朱泾镇经营棉布贸易的牙行多达数百家,带动了各行各业的繁荣。各市镇作坊林立,外地客商“操重贵而来市”。生丝绸缎、棉布等商品在出口贸易中持续增长,远销海外。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1)根据材料,指出宋代江南市镇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宋相比,明代后期江南市镇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制约其未能促成社会转型的政治因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两汉统一时期,代表中国政治中心而兼文化中心的有两个:一个是长安,一个是洛阳。长安代表的东西部之结合;首都居在最前列,领导着全国国力向外发展的一种斗争形势。洛阳代表的是中国稳定状态,南北的融合。

                                                                      ——钱穆《国史大纲》


钱穆先生的话道出了两汉时期都城所体现的对边疆控制作用与对经济文化资源整合作用,根据所学填写下表,网答在两汉以后的历代都城的历史变化中所折射出的重要含义。(需要史实与分析相互结合,至少回答三组)
2017-08-24更新 | 5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六大古都地理位置分布


材料二:中国古代主要王朝的首都,主要设在现在六个城市,这六个城市即西安、洛阳、北京、南京、杭州与开封。如果从地理位置与历史发展而言,这六个城市可以分成两组:东西向的西安、洛阳与开封,南北向的北京与南京。每一组的定都过程及其变迁都出现往复徘徊现象。在一段时期里同时存在两个地点都适宜建都的情况,难有绝对的取舍,于是首都经常在这两个地方来回搬迁,这种搬迁不仅仅发生于王朝变更之后,有时在一个朝代里也存在短时迁移或同时两都并建的情况。


(1).填写材料一地图中六大古都的名称,并列举出在此定都的一个朝代
A.__________        定都朝代:        B.__________        定都朝代:
C.__________        定都朝代:        D.__________        定都朝代:
E.__________        定都朝代:        F.__________        定都朝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王朝定都时要考虑哪些因素并阐述理由
2021-01-09更新 | 3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蚤(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绸布掺,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官营手工业借用政治特权占据强大的垄断地位,国家又掌握着对流通领域的控制,这一切使得私营手工业在劳动力、原材料、市场、技术设备等方面均处于被挤压的劣势。而控制着大量资源的官营手工业的许多产品却不进入市场进行交换,因而也限制了市场的扩大,严重阻碍了私营手工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赵屹《浅析明代官营手工业组织管理机制》

材料三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后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四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农者寡而游者众,故其国贫危。其境内之民,皆事商贾,为技艺,避农战,如此亡国则不远矣

——《商君农战书》。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生产特点和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市场发展的特点。
(4)材料四反映的是什么思想?结合所学概括它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消极影响?
2018-05-01更新 | 22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