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宋明理学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 北宋五子、朱熹的思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8 题号:8389207
朱熹作为儒学大师,影响深远,后人对其评价不一。阅读材料:

材料近年来,关于朱熹哲学思想的分歧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无疑是朱熹哲学思想中知名度最高、争议最大的。朱熹将宇宙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特别是人与万物的关系,统统纳入到“理一分殊”的理论之中予以解释。他说:“世间事,虽千头万绪,其实只一个道理,理一分殊之谓也。”由于此命题内蕴丰富,导致学者在解读时争论不休。对朱熹心性论的理解,争议较多的集中在这样几个问题上:心属于理还是属于气…历史人物的评价往都有着很深的时代烙印,对朱的评价亦不能外。自朱熹思想官方化后,其人也受到举世尊崇,俨然是一尊万民膜拜的真神。近代以来,中国落后于世界的现实,让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孔孟儒学及程朱理学被当作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加以批判。在这样的思潮之下,对朱熹个人出现了负面评价,但多集中在对其思想的批判上。近年来,通过史学界的不断努力,朱熹的人物形象愈来愈丰满,也愈来愈接近历史中真实的朱熹。如学者不再着意于后世给朱熹所冠之道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等名号,而是将朱熹置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重视朱熹作为士大夫之一员的基本身份,并以此作为基础,对朱熹展开讨论。

﹣﹣胡坤《一个真实的朱熹是什么样子﹣﹣朱熹研究之新进展及不同见解》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概括史学界对朱熹思想的分歧集中在哪些方面?
(2)“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都有着很深的时代烙印”。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同时代人们对朱熹的评价,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大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孔子在政治和教育上的主张是什么?

材料二: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等思想。……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2)材料中“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指的是什么?据材料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朱熹把《大学》中的一些理论加以共体化、通俗化,上至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改变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理想的柱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重新解释《论语》《孟子》《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育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对儿童的生活习惯提出了行为规范。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3)根据材料,概括朱熹对儒学发展所做的贡献。
2021-01-10更新 | 6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皆积善承德之效也。……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孳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来自《汉书.董仲舒传》

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途利类,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我,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故天下事有大根本,有小根本,正君心走大本。

——朱熹

材料二南宋思想家叶适认为程朱理学实际上并不是源于尧、舜、子思之道,而是发挥孟子的“新说奇论”,再掺之以佛学和老庄之学部分内容的产物.其结果是“道之本统晦矣”朱熹等人更是以《孟子》为宗主,视佛老为同道,“依于神而夸其表,耀于文而逞其流”,殊不知佛学与中国之学“皎然殊异,岂可同哉”。

——陈国灿《叶适与南宋反思理学思湖》

原始儒学,儒家源流,方孔之初立教也,黜古学,改今制,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亦汲汲然动矣,岂谓为荀学者,乃尽亡其精意,而泥其粗迹,反授君主以莫大无限之权,使得挟持孔教以制天下!彼为荀学者,必以伦常二字,诬为孔教之精诣。

——谭嗣同《仁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朱熹二人加强和制约君权主张上的不同,并分析形成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叶适和谭嗣同关于儒学认识的共同点及各自目的。

2018-02-08更新 | 5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思想家们将“民”的概念正式引入政治思维,活跃于当时思想界中的诸子百家中的各派,大多都有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明末清初,思想家们积极评议时政,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了理论的升华,使其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民本与民主的比较》

材料二宋朝是一个有创辟的时代,其学术思想和文艺都有和前人不同之处。

——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三李贽对这个社会具有理智上的关心,则属毫无疑义。这种关心和信仰自由有其相通之处,在于它的后面有社会经济的背景,也有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特别的关联……他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这些条件只能更把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的人物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先秦儒家关于“民本思想的论述”,指出明末清初思想家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升华”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是一个有创辟的时代”。

(3)依据材料三,概括李贽思想“特色鲜明”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未成为“欧洲式的人物”的主要原因。

2018-03-15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