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9 题号:841018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料:董仲舒认为,人性分为“圣人之性”“斗筲之性”和“中民之性”。他认为性是由天决定的,是天使人性有善、有恶。“圣人之性”善,“斗筲之性”恶。这两者是不可改变的,而“中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他认为性是天生的质朴,虽可以为善,但并非就是善,只有“待外教而后能善”。

史论:董仲舒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思想家,为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如何进行统治的理论基础。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人性观及其人性向善的基本途径。
(2)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论证说明史论中的观点。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思想的形成与大一统帝国要求新的上层建筑相关。所谓“新”是意味着由分散的、独立或半独立的原氏族部落基础上的邦国,逐步合并为真正地域性、以中央集权为标志的统一的专制大帝国。绚烂多彩、五花八门的各种思潮、学说、流派,正是在这个急剧动荡的过渡时期中产生和发展的。自战国后期起,它们在长久相互抑制、颉颃和论辩中,出现了相互吸收、融合的新趋势。从而它们不再是纯粹的某家某学,而是或未经消化的几家杂凑,或是以某家为主吸收他家。但并非所有先秦各家都同样积极参与了或平等地吸收、保留在这个综合潮流中。相反,有的在先秦非常显赫的思想、学说、派别逐渐衰颓以至消失。有些则始终非常活跃、绵延而强大。先秦的名、墨两家属于前者。儒、道、法、阴阳则属于后者,它们是秦汉时期建构新型意识形态的四大思潮。

——摘编自李泽厚《秦汉思想简议》

材料二   唐代中晚期种下的这一股本土化潮流,在宋代开花结果,引发了对于儒家理论新的阐释。宋学一脉,代替了汉代以下的儒学传统。宋学的开始,在初期也是从宇宙论和知识论下手,其中采用了不少道家成分。但在北宋理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却是逐渐走向以“内圣”修已的方向,不太注意“外王”济世的部分,也不太注意宇宙论和知识论。北宋理学派别众多,互相批判,形同水火;他们之间兼容、综合的工作反而不多。经过靖康之变,国亡家破,只剩半.壁江山。宋代学者痛定思痛,开始注意到人间的秩序。朱子之学,特别注意人间的伦理,将一切人事放在伦常的规范之内。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时期中国出现思想合流趋势的历史原因,并举事例说明思想合流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儒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儒学产生的影响。
2020-07-22更新 | 7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2】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 料
结 论



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的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
——据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
佛、道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思想的主流。



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
——据朱熹《近思录》
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1896年)
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比西学重要。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2016-11-18更新 | 14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思想,在近代也面临着种种挑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儒学的法家化,其最具特色的表现乃在于君臣观念的根本改变。汉儒抛弃了孟子的“君轻”论、荀子的“从道不从君”论,而代之以法家的“尊君卑臣”论。……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绝不是因为欣赏他的“贬天子”之说,而是因为他巧妙地用儒家的外衣包住了法家的“尊君卑臣”的政治内核。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材料二   恭亲王奕开设天文馆的建议,遭到以大学士倭仁为首的守旧官员抨击:“天文算学,为益甚微,西洋教习正途(指透过科举入仕的官员),所损甚大……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未闻有恃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

—摘编自《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材料三   五四运动时期改革者们对于中国旧传统进行批判时,很少人对之作过公平或怀有同情心的考察。他们认为几千年的社会停滞不前,给进步和改革之途留下无数障碍,为了清除这些障碍,对于整个传统过火的攻击和对其价值的低估是难免的。这使得儒家学说和民族遗产的许多精华遭到忽视和避而不提。另一方面,五四运动时期新知识分子对于从外国输入的新思想过于轻信。结果,他们对于西方思想仍是常常含混不清地要么大力提倡,要么全盘否定。

—据周策纵《五四运动:现代中国的思想革命》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初儒学“法家化”的表现及其体现的时代特征。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对儒学地位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近代化史观评价倭仁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并结合史实说明这一时期“对整个传统过火的攻击”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018-08-17更新 | 1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