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宋明理学 > 宋明理学的影响、评价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99 题号:84257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

材料二   “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自杀),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槥。前三日,彩舆鼓吹,如迎神人。少妇冠帔衮服,端坐舆中,游历坊市,观者如堵,有力者设宴饮之,少妇手鲜花一束,凡少年之未诞子者,则就其手中乞花,用为生子之兆。三日游宴既尽,当路结彩棚,悬彩绳其上,少妇辞别亲戚,慨然登台,履小凳,以颈就绳而殁,万众拍手称美。”

——林纾《畏庐琐记》

材料三   有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

第一段: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第二段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l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第三段: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

第四段: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礼对原配妻子的规定源于什么制度?这一规定对西周政治有何影响?
(2)依据材料二,概括寡妇殉难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明朝妇女婚姻观的双重性及其表现?材料三中文献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4)结合明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分析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观双重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陈尧咨“伴射”

据释文莹《湘山野录》所记,真宗时,一契丹使团来朝,使者中善射者,想在进贡仪式上表演射箭,要求宋廷派人伴射。据说当时只有状元陈尧咨符合条件,真宗欲令他改充武职伴使臣射箭,并允以重赏和高官。但陈尧咨回家请示母亲,老太盛怒,杖责于他,认为这是“辱没家门”。


(1)宋与契丹并存的局面开始何年?
(2)该故事可信吗?请说明理由。
2019-11-19更新 | 8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宋代,士庶服饰的儒雅化体现在服饰领域的各个方面。以头巾为例,头巾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的至爱,往往能显其风雅之情趣。尤其是以某一名士所戴头巾命名者,更是风行于世。如程子巾——相传宋代理学创立人程颢曾戴此巾,故名……宋代士大夫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浓郁的文化意识带进服饰天地,如林景熙诗曰:“爆竹声残事事新,独怜临镜尚儒巾。”在《历代名臣像》中岳飞就是头束幅巾、身着圆领襕衫的儒将形象。因此所谓“儒将”和“儒帅”,便成为宋人品藻军事将帅的一种审美风范。

——摘编自竺小恩《论宋代服饰文化的儒雅化趋向》

材料二   191241日,孙中山在南京参议院解职辞中说:“又凡政治、法律、风俗、民智种种之事业,均须改良进步,(中国)始能与世界竞争。”惟其如此,辛亥革命后的改革社会风习之举,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就具有不可以区区视之的意义。民国初年,有人在《时报》上发表了以《新陈代谢》为题的文章,其中写道:……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爱华兜兴,女兜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服饰文化出现儒雅化趋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初年服饰变革的特点,并说明服饰变革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2021-09-02更新 | 28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本质上是以维护专制主义作为主要内容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小农经济对稳定的需求高于发展。社会封闭,缺乏竞争的需求与压力,所以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特别强调稳定。稳定是以和谐为前提的,中国文化中有天人和谐,君民和谐之道。与和谐的观念相关,注重均平也是追求稳定的体现。均平即在同一社会层次中不患贫而患不均,历代农民运动大多以均平来唤起民众

----摘编自周桂钿《中国传统哲学》

材料二 皇权本位是中国封建政治文化的核心,为服务皇权需要,古代中国实行以精英决策为主体的人治模式。人治社会对治人的人即官员有较高的要求,汉武帝求贤若渴,“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据武树臣《法家法律文化通论》等整理

材料三 在传统中国,一直强调的是义务本位观,君仁是君对臣的义务,臣忠是臣对君的义务;父慈是父对子的义务,子孝是子对父的义务;兄良是兄对弟的义务,弟悌是弟对兄的义务;夫义是夫对妻的义务,妇听是妻对夫的义务。

----摘编自李志勇《市场经济视野中的中国政治文化转型研究》


(1)结合所学,按照材料一中对“稳定”的界定,简述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及明末农民战争中农民阶级的代表提出的相关思想,指出上述思想出现的经济根源。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选拔人才的标准以及符合上述标准的选官制度。
(3)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故宫太和殿,是皇帝至高、皇宫至尊、皇权至上的建筑象征。结合故宫太和殿的建筑,说明其所体现的中国传统“皇权本位”文化。②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被誉为“北宋五子”,他们发展了儒家的“义务本位观”,请扼要说明,并写出他们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再用实证例举“义务本位观”在平遥古城建筑中的体现。
2020-05-20更新 | 11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