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文化类热点 > 文明差异比较与交流借鉴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8 题号:84711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章奏,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赀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取录的名额。……在西力的冲击下,维新派办报纸、书局,组织社团。……甲午战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警告“民心先离,将有土崩瓦解之患”。戊戌变法是政治体制改革,但因触犯既得利益权贵,仅行百日即被废止……庚子祸乱后清上层几乎没有谁再反对改革……1908年,清廷开始筹办地方咨议局、中央资政院,以选举民意代表、“博采群言”并发挥其“舆论总汇”的功能。“皇族内阁”的结局,使这一民意机构走向政府对立面。

——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袁刚《民心尽失的历史警示》等

材料二 中世纪后期,欧洲的许多国家产生了等级会议,如1265年英国的“等级会议”以及后来法国的“三级会议”等。从政治参与上看,英国政治在10世纪,参与扩展到王权和世俗、宗教贵族。到了12世纪,参与扩大到工商业主(新贵族)、骑士,以及从理论上,所有具有一定财产的自由民。随着议会地位的提高,由资产阶级、城市市民组成的下院的作用逐步增强。“光荣革命”后,真正由选民选出的议员组成的下议院才形成但这仍然是一种包括性别、年龄甚至是身份、财产的有限参与。20世纪,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普选权。

——摘编自陈楚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之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政治参与的演变趋势。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以明代淳安县署为例,知县的家具杂用有六十三种二百余件,县丞、主薄等有六十种,典史仅十九种。洪武时,黄州府有个同知安贞,因“搜造公宇器用”,被部下吏员向按察司检举,按察司又向中央汇报。朱元璋得知后,为安贞开脱,说是:“房宇器用都是公家的,安贞若另迁他官,一样也带不走。”……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

——摘自完颜绍元《古代怎样解决官员住房问题》

材料二法国很早就开始实施官邸制,该制度具体名称是“公职人员职务用房制度”。……法国法律规定,住房大小与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例如担任部长以上的公职,一般可以享受完全免费的职务用房,标准是家庭1—2人住3房套间,3个人住4房套间……。中下级公职人员如果无住房就无法工作者,也参照上述标准分配住房。如果只是一般需要分配职务用房者,则应缴纳正常租金标准一半的房租。……美国官邸制适用范围则是总统、副总统、州长、副州长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市长。各级官员官邸的购买、日常使用和维护费均由政府预算负担,居住者只需每年交纳象征性的租金l美元。此外,除了国际通行的驻外大使配有官邸外,一些美国大学校长也住“官邸”。

——摘自《看各国如何实施官邸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中国古代与西方的官邸制有何异同?

2015-06-30更新 | 19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服饰文化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象征,反映时代风貌,折射时代变迁。

材料一

①鲜卑拓跋部于公元258年迁居到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后建立代政权,398年迁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


(1)依据材料概括北魏时期服饰文化发展趋势,从史料角度分析北魏墓葬出土文物的价值。

材料二   中世纪意大利女性的基本服饰为长筒型衣裙,头戴长到膝盖的面纱或头巾,外罩长及脚踝的斗篷。14到16世纪,服装成为身份和地位的显现,新兴中产阶级渴望像贵族一样炫耀他们的财富。妇女争奇斗艳,男子不拘礼节。服装式样变化,衣料品种增多。东方服饰中的装饰和纽扣被欧洲人吸收,男人外套上排一列纽扣或宝石,甚至内衣纽扣也用宝石装饰。


(2)依据材料概括14-16世纪意大利服饰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原因。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封闭已久的国门再次开启,源自西方的喇叭裤成为人们展示自我改变的重要方式,如一阵旋风传遍神州大地。喇叭裤的流行对中国服饰文化影响深远,从此中国开始采用A字形服装轮廓,青年男女开始崇尚西方人的体型,身材高挑成为当时人们择偶的重要标准。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头脑更加开放,开始从80年代的盲目追风当中解脱出来,变得更加理性和成熟。多样化和个性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题,冲击着中国人的心灵,培养着中国人对新事物的接纳力,显示着人们明亮乐观的气息。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力增强,中国服装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一部分人不再满足服装的实用功能,转而追求服饰的舒适性和时尚美。与此同时,中式服装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场合。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女孩身穿的中式旗袍点燃了旗袍复苏的火焰。2008年“青花瓷”系列服装成为北京奥运会服饰的主角,很好地诠释了典雅的中国服饰文化。

——摘编自吴志明《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服饰文化的嬗变》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
(提取信息充分、解释分析合理、总结归纳准确)
2019-01-29更新 | 12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雅思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 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人。……伏尔泰是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

——《儒家思想与法国大革命》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的李大钊,主张“打倒孔家店”,但他并不是全盘否定孔子,他反对的是被历代封建帝王塑造成“专制政治之灵魂”。李大钊认为东方文明是“静”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动”的文明,------在他看来,博大精深的东方文明能够融会注重物质的西方文明,“以创造新生命而演进于无疆”,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表现出极大的自信。

——摘自《李大钊全集》第1、2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所塑造的文化传统,并分别概述其思想发展历程和政治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李大钊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东西方文明的认识。
2019-12-26更新 | 1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