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经济体制改革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6 题号:8473675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获得足够的粮食、棉花、油料等产品,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和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就要对农副产品实行贸易垄断即统购派购的制度。为了确保在低价统购派购的条件下农民仍然能把资源投入到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农产品生产中,就要求作出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使国家能够以行政力量直接控制农业的生产。按照这种逻辑,实行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之后,(1953年)农业集体化运动随之开始并不断加速

——林毅夫等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

材料二:1958—1965年全国粮食产量


材料三:我要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胡锦涛考察安徽凤阳小岗村时的讲话


(1)据根材料一,说明国家对农业进行的“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主要指什么?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材料三的讲话中涉及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它有何重大意义?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唱到:

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男:绿水清山带笑颜。

女: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男:夫妻双双把家还。

女:你耕田来我织布,男:我挑水来你浇园。

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男: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以下二个问题:一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二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邓子恢在《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材料三:1978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了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四: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是以建立新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材料一这段歌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什么?这种经济在19世纪中期开始迅速解体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最终解体的时间于何时?
(2)材料二表明农业生产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道路”指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
(4)结合材料四以及所学历史知识,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2019-04-17更新 | 13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汉时较早提出积贮备荒说者,当为西汉初年的贾谊。他在上书汉文帝的《论积贮疏》中针对汉初“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以致于“公私之积犹可哀痛”的情形……强调:“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

——摘编自陈业新《两汉荒政思想探析》

材料二中共十五大提出,要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充分考虑世界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和国际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着眼于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为此,我国着重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全面优化农作物品种,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积极发展畜牧水产业,优化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同时,积极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城乡市场。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贾谊农业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五大确立的农业发展思想的内涵并简析其重大意义。
2023-10-17更新 | 3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的富裕是国家富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

——(唐)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过一场乡村建设运动,以中华平民教育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金陵大学等为代表的一些教育和学术团体,为实现所谓“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到农村从事以兴办教育、改良农业、流通金融和移风易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建设实验。他们认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农民“愚”“穷”“弱”“私”,是西方近代文化的输入引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失落或崩溃。因此,只需要在维护现存社会制度和秩序的前提下进行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

——摘编自郑大华《关于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

材料三   1983年中央废除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镇政府,确立了“乡政村治”二元基层治理体制新模式,建立了村民自治制度;逐步取消了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进入21世纪,国家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制度,开创了直接补贴农民的先河。2006年,中国农村结束了2600多年“皇粮国税”的历史,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正向着统筹城乡的方向发展,“全民低保”进入攻坚阶段。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初政府实现“乡间富贵”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原因。
2019-11-12更新 | 2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