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政治类热点 > 对外交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0 题号:85105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贡”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统一王朝在与外荠发生关系时的一种特殊外交行为,朝贡外交的实质是名义上的宗主认同外交,目的是要造就“四夷顺而天下宁”,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盘世。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宣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明朝即规定:“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货来,皆倍偿其价”。朝贡体系在千余年时间里能够如此顺畅的运转,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相对强盛的古代中国拥有巨大的软实力的影响,强大的古代中国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深深的吸引着周边地区和国家。

——王云超《中国古代朝贡外交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外交的特点。

材料二 晚清政府在西方各国坚船利地的胁迫及洋务派的推波助下,其涉外机构逐渐向资本主义近代化转变。1864年,总理衙门将系统介绍国际法的译作《万国公法》分发到沿海各重要口岸。1875年,首任驻外公使郭使英。庚子国变后,清廷广兴新式学堂,鼓励有志青年留学西洋。新式人才逐成为驻外使臣来源的主流。在此过程中,清政府步履艰难,但从传统的礼部,理藩院到1861年总理衙门,再到1901年外务部的建立,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观难历程,清政府终于实现了中央外交机构的近代化。

——杨云《清政府中央外交机构的变迁》


(2)依据材料二,指出晚清近代外交兴起的背景,指出面对外交困境晚清政府的应对举措并加以评述。
【知识点】 对外交往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材料   领海是指沿海国主权管辖下与其海岸或内水相邻的一定宽度的海城,是该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对于领海的宽度,近代以来出现过许多不同的主张:(1)航程说:14世纪意大利法学家巴托鲁斯提出的领海宽度为当时船舶两天的航程,约100海里。(2)视野说:即以目力所及的地平线作为领海的界限,一般为14海里。16世纪的英国、西班牙等最早采用。(3)大炮射程说:即以沿海国在岸上拥有的实际力量来决定海上行使控制权的范围,即“陆地的权力是以武器威力的范围为范围”。这一制度在17世纪为荷兰、英国等国家执行。(4)3海里原则:18世纪,一些海洋强国为了最大化地获取海洋利益而主张缩小领海宽度,1756年瑞典提出。后来,3海里原则得到了英、美、法、日等海洋强国坚定执行。直到1973—1982年的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大多数国家经过激烈的讨论和协商,取得了一致意见,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每一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直至从按照本公约确定的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的界限为止。”

——摘编自刘中民《领海制度形成与发展的国际关系分析》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关于领海宽度主张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的“每一国家确定的领海宽度不超过12海里”的原则。
2019-08-21更新 | 2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和信奉儒家学说的学者都认为,中国是天下的中心,文明的中心,中心之外,便是四夷。国内统治秩序范畴的君臣等级关系,被中国的统治者逐步地运用到了处理中国和东亚各周边国家的活动中。册封与朝贡是最基本的行为模式。蛮夷小国在与中原王朝保持这种特殊关系的同时也可以得到不少的好处,例如经济上的互市贸易、朝贡之后的丰厚赏赐;安全上可以依仗中原王朝的强大实力;政治上得到中原王朝的册封,从某种意义上印证了其政权的合法性与权威性。中原最高统治者也希望通过与周边诸国的封贡关系来建立自身的藩篱和屏障。

——摘编自《古代中国外交思想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碰撞》

材料二   有研究认为,近代以来,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体系,面对的是不断的失败和挫折,中国对世界问题很少发言。一战爆发后,1917年,中国对德宣战。可以认为,参战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从消极回避到积极参与发生了一个重大转变。参战使得中国获得了加入战后和会的机会,中国能够参加巴黎和会,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国际舞台上出色的亮相,其本身便是很重要的。一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力图抓住时机争取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国际地位,一场场前所未有的争国权的斗争充分表明了北洋政府外交思想与实践已进入新时期。

——摘编自《近代中国外交史上一个被忽略的重大转变》

材料三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对外政策流露出寻求缓和的端倪。1954年4月举行了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会上,新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中国怎样的外交观念?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一观念产生并得以维持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北洋政府的外交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指出在北洋政府时期,有哪些促进中国近代化的活动?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日内瓦会议召开的背景。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2019-01-13更新 | 88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域都护定远侯班超遣掾(佐助)甘英使大秦、条支,穷西海,皆前世所不至,莫不备其风土,传其珍怪焉。及安息西界,临大海,欲渡,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乃止。

——《资治通鉴》第四十八卷

材料二   (大秦)以金银为钱,银钱十当金钱一。与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人质直,市无二价。谷食常贱,国用富饶。邻国使到其界首者,乘驿诣王都,至则给以金钱。其王常欲通使于汉,而安息欲以汉缯彩与之交市,故遮阂不得自达。至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汉朝郡名)徼外(塞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其所表贡,并无珍异,疑传者过焉。

——《后汉书·西域传》

(1)阅读并分析材料二,概括罗马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
(2)汉朝与罗马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的两大强国,两国官方都有建立直接交往的愿望。根据材料一、二,这种愿望长期未能实现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与罗马帝国交往的特点。
2021-03-09更新 | 3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