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6 题号:867206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化粗为精,化贱为贵,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中国人数甲于五洲;但能手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张謇全集》第Ⅰ卷

材料二   南方之金属矿,与北方之煤矿同受欧战之影响,故湖南之锑,民国三年不过值200万余元至五、六年殆值千元。其他如锡如水银如锌铝,产额既有增加,价值亦皆骤涨。其尤可惊异者,厥为钨矿。钨之发现,始于民国4年,至于6、7年,则江西湖南广东所产达4000余吨,价值1000万元。世界产钨之国,除美国外,殆以吾国为最。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者互争。败则瓦解。故欧战既停,销路忽滞,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述张謇的主要观点。(不得摘抄原文)
(2)结合材料二分析南方金属矿业发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175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决定将大批重要文物集中收藏,遂建立了大英博物馆,对所有好学求知的人免费开放。大英博物馆收藏了珍贵文物数百万件,包括古埃及木乃伊、古希腊雕像、古罗马遗迹、美洲石器等,有些文物的收藏量仅次于甚至超过文物原生地。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珍贵的中国文物,如英国冒险家斯坦因从敦煌盗取的大量文物。一战后博物馆成立了研究实验室,报告收藏品的状况并进行修复和保存,许多被破坏的文物在修复者和先进仪器的帮助下重获新生。

——摘编自中文百科在线“大英博物馆”词条等

材料二   洋务运动时期,一些中国官员在参观了外国博物馆后正面肯定了其对开启民智的积极作用,维新派更是提出了开设博物馆的具体设想。实业家张謇意识到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于1905年创办了以“为本校师范生备物理上的实验,为地方人民广农业上的知识”为宗旨的南通博物苑。在该时期,中国博物馆多以介绍各行业发展状况的“劝业型”和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型”为主,以为富国强民之助,人们更看重博物馆的传播教育功能而非收藏特性。1933年,国民政府决定在南京建立中央博物院,下设自然、人文和工艺三馆,并明确提出“自然馆中……求其利用中国材料   。人文馆中,求能系统的表示世界文化之演进,中国民族之演进。工艺馆中,表示物质文化之精要,尤其关于国防者,用以激励国人。”40年代,中华民国教育部通令全国,要求各省都要成立科学馆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少省博物馆就是在原科学博物馆或科学馆基础上重建的。

——摘编自黄春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博物馆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英博物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博物馆的认识。
2019-05-27更新 | 96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近代以来,人们不断追求理想社会,走在追梦的路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罗伯特·欧文1771年出生于英国一个贫苦的家庭,9岁时就当了学徒。1799年,欧文在新拉纳克工厂进行改革试验,他想消灭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消除无产阶级的贫困状态。他从缩短工时入手,实行了一系列提高工人福利的改革,为工人开办托儿所、幼儿园和模范小学,并建立了专门商店,廉价供应食品和生活必需品。此外,工厂还废除了惩罚,代之以教育规劝。1824年,欧文又到美国创办了“新和谐公社”,即他追求的“理想国”,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等原则。

——摘编自[英]柯尔《社会主义思想史·第一卷》和《欧文文集》

材料二 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是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党的决策人物之一。南京政府成立后张謇任实业总长,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1895年,张之洞授意张謇在通海一带创办纱厂。“大生”取自《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大生”二字也寄托了他的理想:服务社会,造福民生。1926年,张謇去世时给南通留下的是一个拥有50多家企业、2 400多万两白银、当时全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还有由400多所各类学校、场馆组成的教育文化体系,以及一套完整的水利、交通、供电等市政基础设施和一系列公益慈善事业,缔造了一个近代南通模式的“理想国”。

——摘编自章开沅《张謇传》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人社会理想实验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人社会理想实验特点的共同之处。
2020-03-02更新 | 8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在变革中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创深病巨唤起了改革旧物的最初意识,过去久被置于眼界之外的“夷务”,在林则徐手中开始成为一门学问。由此,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民国初年,中国教育事业发生了许多革命性的变化。1912年3月,《临时政府公报》公布: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1912年9月,教育部又公布“壬子学制”,统一了我国小学、中学、大学、师范、职业教育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并规定:小学实行义务教育和男女同校、设立女子中学、女子职业学校等;又颁布半日制学校规程,大量开办师范及各种职业学校,以补正规教育之不足。因此,学校和学生数量增长很快,据教育部统计:1907~1915年,不到10年间,学校数增加了91851所,学生数增加了3269263人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节录)》

斯宾塞尔曰:“天择者,存其最宜者也。”夫物既争存矣,而天又从其争之后而择之,一争一择,而变化之事出矣

——严复《天演论上》,导言一《察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40年代的经世之学与传统经世之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种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教育改革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指出维新派论“变”的两个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观点产生的时代背景。
2018-12-02更新 | 10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