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中央集权的发展 > 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 题号:877780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周文、武、周公、成、康等几代统治者,不断分封自己姬姓亲族、同盟的亲戚姜姓,以及一些结为亲的东方贵族,建立封国。西周封建将中国北方许多新国与故国的纯治阶基,都编织为一个亲缘网络,彼此之间,不是大宗、小宗,就是甥舅(姑侄)。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

材料二:汉高祖刘邦在继承秦的郡县制时,犹豫不决,进两步退一步,在郡县制与封建制之间采取折中主义。他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部分恢复了封建制,封建了大批同姓诸侯王,其目的显然想仰仗刘氏宗室的血缘关系,构筑皇权的屏障。这种一国两制,是历史的倒退,不久就遭到了惩罚。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初年推行的主要政治制度,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初年“一国两制”带来的社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地方行政制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革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给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完成下列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2)据材料二,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
2019-12-03更新 | 9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其明年(前119年),天子(汉武帝)始巡郡国。……行西逾陇,陇西守以行往卒(即促,仓促之意),天子从官不得食,陇西守自杀。於是上北出萧关,从数万骑,猎新豢中,……新泰中或千里无亭徼(即无卫边之备),於是诛北地太守以下,而令民得畜牧边县。

元封元年(前”110年),……天子北至朔方,东到泰山,……所过赏赐,用帛百馀万匹,钱金以巨万计。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汉初以来郡图数目不断增加,至武帝时已迭百余,中央控制有一定难度。元封五年(前106年)武帝将全国划分为l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鄙。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分别监察若干郡国。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其监察工作以诏书规定的“六条问事”为范围,一方面弹压不法豪强,另一方面纠举违法、腐败的地方官。刺史品秩600石。但固代表中央,故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巡视地方时发现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刺史的工作特点。并结合材料一,简析汉武帝设置刺史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评价汉武帝的做法。
2020-04-28更新 | 5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诸侯王,高帝初置,金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武帝改汉内史为京兆尹,中尉为执金吾,郎中令为光禄勋,故王国如故。损其郎中令,秩千石。改太仆曰仆,秩亦千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材料三   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疆,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元史·百官志》

材料四   在史学里,制度本属一项专门学问。……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纵然事过境迁,后代人都不了解了,即其在当时也不能尽人了解得,但到底这不是一秘密。在当时,乃至在不远的后代,仍然有人知道得该项制度之外在需要与内在用意,有记载在历史上,这是我们讨论该项制度所必须注意的材料   。否则时代已变,制度已不存在,单凭异代人主观的意见和悬空的推论,决不能恰切符合该项制度在当时实际的需要和真确的用意。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诸侯王国政治地位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行省的性质及创立的目的。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四中“任何一个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
2018-06-07更新 | 13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