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抗日战争 > 卢沟桥事变和全民族的抗战 > 全民族英勇抗战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978 题号:884065
关于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历来众说纷纭:
蒋 介 石:抗日战争中的重大战役都是国民党组织的,没有国民党便没有中国的抗战。
     德:在时间最长、斗争最艰苦的相持阶段,敌后军民抗击了60%以上的日军和
几乎全部伪军,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国民党军队在抗战过程中发挥了有限的
作用。
美国总统:蒋介石是中国抗战的领袖,国民党军队是中国抗战的主力。
     挺:国民党在抗战初期一度积极抵抗,但后期是破坏抗战的罪魁祸首。
日本士兵:国民党兵好对付,最可怕的是八路军。
请说出你的见解(要求:以“关于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为讨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战初期,日军大举进攻华北,凡是日军所到之处,通过出版报刊、散发小册子,以及绘制大幅墙画、标语、播放“东洋音乐”等方式,进行欺骗宣传。在危难之际,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乡村文艺运动发展起来。聂荣臻根据晋察冀三省社会实际状况组建宣传队和剧社15个;这些军队宣传队和剧社创新民间文艺形式,运用一切文化手段,初步形成了以“口头文化”“墙头文化”“钢板文化”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文艺景观。1939年2月,晋察冀边区文协通过建立晋察冀边区文化界抗日救国会,加强了对边区文化工作的领导,为乡村文艺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晋察冀边区党政领导十分关心乡村文化运动建设,仅1940年一年,“西战团”共培训“乡艺”文艺干部700多人。

——摘编自柳敏和《试析党在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乡村文艺运动》

材料二   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文学艺术界的许多作家、艺术家,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取得了累累硕果。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的出色作品。那时的文艺期刊也大量增加,仅1956年至1957年出现的文艺期刊就有18种,原有的刊物质量也有提高,扩大版面。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新中国的电影创作步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3》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比较抗战时期根据地乡村文艺运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文艺工作的不同特点,并指出新中国成立之初文化政策调整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意义。
2020-07-13更新 | 19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彭真在总结晋察冀的经验时曾谈到:“敌在战略进攻阶段疯狂地前进,尚未照顾到其后方,在各重要点线之间空隙很大。旧统治崩溃了,敌后新的统治十分松懈,或尚未建立。”毛泽东也观察到:“由于日本占领军人数很少,日本人不能掌握所占领的土地。他们的部队通常只部署在铁路沿线的居民点和城市中。而农村几乎全部掌握在我们的手中。”关于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武装斗争,毛泽东还有进一步的论断:“一是辅助正规战,二是把自己也变为正规战。”

——摘编自黄道炫《抗战初期中共武装在华北的进入和发展》等

材料二

毛泽东在延安时花在哲学上的工夫,推动了他向“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方向前进了一步。……这里有一个政治上的必要条件,是党要成为有纪律的组织,党员都接受党的路线,党员都靠得住,能按照给他们的指示办事。国民党吃了很厉害的宗派主义的亏。共产党的组织小些,他们能排除宗派主义而取得成功。中共的成功依靠党的积极分子的一致性,他们一定要在理智上深深相信党的路线的智慧。路线的正确性一定要用理论原则和实际行动来证明。

——摘引自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针对日军“各重要点线之间空隙很大”这一局限而实施的军事对策,并列举中国共产党“一是辅助正规战,二是把自己也变为正规战”的两个典型战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延安时期毛泽东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最重大的理论成果,并概述中国共产党为在思想上实现“党的积极分子的一致性”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及其意义。
2020-11-14更新 | 16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真题 名校
【推荐3】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材料二       

1903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1910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7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你这中华国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
(2)20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2023-06-30更新 | 325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