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一战的背景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64 题号:8957531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德国统一后,俾斯麦的外交重心集中于维护欧洲均势。俾斯麦判断,法国只有在找到同盟的情况下才可能对德复仇。当时奥地利积极向巴尔干扩展势力,与沙俄发生严重冲突。1871年,俾斯麦拒绝了与奥国结盟的建议,认为“这足以引起俄法两国缔结反德同盟的危险”。在1878年柏林会议上,俄国把受挫原因归咎于俾斯麦,会后,俄国沙皇明确地向德国发出警告。俾斯麦认为:“如果我们把奥地利人搞定的话,那俄国人就要来拜访我们了。”在俾斯麦的大力推动下,德奥于1879年10月订立同盟。与此同时,俾斯麦强调必须和俄国保持睦邻关系,因为德国不能确实地保证它所选定的联盟不会翻车,1887年,他又与俄国签订了《再保险条约》。

——摘编自《俾斯麦传——铁血首相一世枭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奥同盟建立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外交活动的特点,并分析德国建立德奥同盟的意图。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威廉二世(1890至1918年间在位)执掌国政后不久开始执行“世界政策”。它主要代表了德国大工业家和大地主把德国从大陆强国变为世界强国的渴望,同时也混杂了思想界对中世纪大一统性质的德意志帝国的怀旧。……威廉二世得意地解释他的“世界政策”就是向海外扩展殖民地,掌握制海权,争霸世界:“德国的未来在海上”,“定叫海神手中的三叉戟(即制海权)掌握在我们手中”。

——摘编自丁建弘《德国通史》

材料二   第一端胶澳租界大清国大皇帝已允将胶澳之口,南北两面,租与德国,先以九十九年为限。……德国所租之地,租期未完,中国不得治理,均归德国管辖,以免两国争端。

第二端铁路矿务等事中国国家允准德国在山东盖造铁路二道……于所开各道铁路附近之处相距三里内……允准德商开挖煤斤等项及须办工程各事。

第三端山东全省办事之法在山东省内如有开办各项事务,商定向外国招集帮助为理,或用外国人,或用外国资本,或用外国料物,中国应许先问该德国商人等愿否承办工程,售卖料物。

——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8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威廉二世“世界政策”的最终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政策出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德《胶澳租界条约》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020-05-04更新 | 3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欧洲战场刚开始时,美国仍然采取超脱的态度,奥匈皇储的被刺事件,在美国没引起太大的反应。美国庆幸自己在地理上的超然位置,一家芝加哥报纸评论说“真应该好好感谢哥伦布发现了美洲。”美国总统威尔逊在1914年8月呼吁美国人民“从思想到行动都应该采取不偏不移的态度”。

材料二、到1917年4月美国正式参战时,由华尔街的银行给予协约国方面的现金贷款已达20亿美元,而给德国的贷款只有2700万美元。

——以上材料均摘自《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政策是什么。从材料中找出美国采取这种政策的优越条件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有何矛盾之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什么在战争后期参战?

2017-05-20更新 | 2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欧洲两种民族主义共同推动政治领袖和军方走向战争。一是小国的民族主义,尤其是巴尔干地区被统治的少数民族的极端民族主义,是引发战争的直接原因。哈布斯堡帝国据统治地位的奥地利人和匈牙利人日益面对境内少数民族的反抗,尤其是巴尔干地区的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捷克人、斯洛伐尼亚人等,后者组成各种地下团体,有时候采取恐怖主义手段。二是列强本国的民族主义狂热所推动。意味深长的是,虽然很多人将德国的扩张下意识地归罪于德国上层容克贵族,但实际上煽动民族主义最欢实的却是德国新兴的工商阶层及专业人员阶层。德国统一后,社会各阶层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媒体大肆宣扬“地缘政治学”、“生存空间论”、“人种优劣论”、“武力决定论”等,其主题是德意志人是最优秀民族,注定对世界起到支配作用。一战爆发时,英国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上也是“欢声雷动”。在其他不少欧洲国家首都,人民也自发上街庆祝。

﹣﹣摘编自南方人物周刊《一战的启示:不可放任狂热民族主义情绪》

材料二     小说《火线》亦名《一个班的日志》,叙述一个法国步兵班的“蓬头兵”在欧洲战场壕沟里受难的历程。作者揭露交战双方的主宰们对本国庶民采用“填脑术”,反驳赞美参战官兵为“爱国英雄”,坦言:“我们不过是一帮兢兢业业的屠夫!”小说结尾,他大声疾呼:“不!成为战胜者,这不是应取的结果。要战胜的并不是德国人,而是战争本身!”这里,作者发出的是鲍狄埃在《国际歌》中的强烈号召:“吾侪和兮,战彼暴君!”

﹣﹣摘编自沈大力《一战的回响:晴天霹雳》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小说《火线》结尾的呼吁?
2018-03-22更新 | 6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