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 选官制度 > 科举制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1 题号:9064136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体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


材料二: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三: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请在空白处填写相应内容,并指出其演变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官制其实是个蛮稳定的制度,它具有可预测性,减少了贵族内部的摩擦,很适合一个静态的社会。但是它没有能够永久持续下去。在春秋中期,它就出现了崩塌的征兆。问题出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周王朝不再能维持大一统局面,各个诸侯国各自为政,静态社会变成动态社会,所有的政治实体都面临巨大的压力。诸侯国必须追求军事和行政效率,内部也必须重新切割权力格局……第二个变动来自民间,在西周的时候,只有官学而没有私学,民间完全处于无知无识的状态,但是到了春秋时期,知识开始普及,知识分子呈现爆炸式的增长……而且这些知识分子本身也渴望做官。这种来自民间的求职压力也推动了选官制度的变化。到了战国时期,世官制度就整体性的崩溃了。

材料二:科举制的发展终究是不可遏制的。唐朝越到中后期,越看重进士出身的官员。从朝廷到民间都认可了科举制的正途地位……科举制对中国的影响过于复杂,早已溢出官员选拔这一层面。它带来的利弊得失很难衡量,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唐朝发生了这样一场巨大变革,将中国政治文化史齐腰而斩,分裂为面具迥异的两段。

——据押沙龙《从贵族世官到九品中正》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官制崩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发展不可遏制的原因,并谈谈你对材料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2022-10-21更新 | 12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割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命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材料三:以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科举制与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异同。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我国当代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
2022-10-14更新 | 13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官员选拔与国家制度】

材料一 ……于是,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应时而生。察举制是一种先考察而后举荐的方式,在形式上吸收了荐举的因素,但又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察举的权力掌握在皇帝和各级主要长官手中,察举的科目由皇帝制定,被察举的人必须以信奉或践行儒家思想为主;二是察举有固定的时间、地域、名额规定。这样,察举制成为一种较荐举制更为健全完善的官员   选拔制度,适应了汉武帝时代加强大一统国家中央集权的需要,保障了官员的来源渠道,也成为此后汉朝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

——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将举察官吏的标准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的唯一尺度是儒学的仁义忠孝。于是,“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便适时而兴盛起来。它们在私学教育的家族化、社会化方面将道德品质的修养贯穿于文化教育之中,不知不觉地   对社会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

——摘自吴霓《论魏晋九品中正制与私学的关系》

材料三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参加考试的人,要经过“考核资叙郡县乡里名籍,父祖官名,内外族姻”“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以及部曲、杂户、奴婢等,均无权参加科举考试。但是,科举选官的范围较之九品中正制要广泛得多,一般地主子弟均有资格参加科举,这对排除当时门阀士族的残余势力,提高官吏的素质和改善吏治,都有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摘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朝察举制与魏晋九品中正制的相似之处。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科举制的在当时的进步意义。
2024-02-18更新 | 10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