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 题号:9069741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以政治上的统一为大)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不同)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某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泛指儒家之外的其他学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拜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或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和一般的民众并无什么关系。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敲门砖’的差使的。从二十世纪的开始以来,孔夫子的运气是很坏的,但至袁世凯时代,却又被重新记得,不但恢复了祭典,还新做了古怪的祭服,使奉祀的人们穿起来。跟着这事而出现的便是帝制。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提出了什么主张?其实质是什么?
(2)有学者认为,儒学发展经历了“传统”与“变迁”的过程,请依据材料二作简要说明。
(3)依据材料三,说明孔子“总是当着‘敲门砖’差使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先秦、西汉儒家思想]

材料一  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这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

——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

材料二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帅“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汉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2021-07-05更新 | 15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儒家学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统治阶级生活奢侈无度,官员以“受贿为生,往往致富”,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以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他认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的正常的“欲”,他要灭的是“物欲”或“嗜欲”。朱熹还根据当时国家和朝野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格物致知”和“正心诚意”之说。

——摘编自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核心。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种主张在当时的遭遇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分析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儒家思想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的原因。
2020-11-20更新 | 104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自国家出现后,便逐渐产生了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学说。随着人类对国家认识的逐步深入,国家学说也逐步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而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天亲阳而疏阴,任德不任刑。……故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辅也。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   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利益。

——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

材料三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1891年康有为《与朱一新论学书》

李大钊认为中国所以危亡,民主和科学所以不能实现,是由于封建伦理道德的严重束缚所致。……对于不合时宜的旧道德,“虽冒毁圣非法之名,亦所不恤矣”。

——摘编自《中国近代史教程》

材料四   近来有一部分思想高远的人,或是相信个人主义,或是相信世界主义,不但窥破国家是人为的不是自然的,并且眼见耳闻许多对内对外的黑暗罪恶,都是在国家名义之下做出来的。……我们究竟应当不应当爱国?我们便大声答道:我们爱的是人民拿出爱国心抵抗被人压迫的国家,不是政府利用人民爱国心压迫别人的国家。我们爱的是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做牺牲的国家。

——191968日陈独秀《每周评论》第二十五号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概括董仲舒与梁启超关于国家学说观点在国家产生、权力主体和治国方式三个方面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三指出康有为、李大钊对于儒家思想的观点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者政治理想的一致性
(3)根据材料四,概括陈独秀关于国家的基本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国家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2020-12-18更新 | 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