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9 题号:91978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汉晋以来,传统士大夫对皇权制约的习惯方式,常常是董仲舒以来流行的通过天地间祥瑞灾异的解释,来警告并迂回表达知识阶层的想法。而在北宋,这种做法已经不能够限制无边的皇权了。因此,他们试图构建一种超越万物万象万事之上,包括皇权在内的一切的终极依据,可以贯通社会、自然与人类的绝对“真理”。他们引入佛教与道教的思想资源,给道德与秩序重建了合理性的基础,重新诠释与讨论了儒家一贯薄弱的“性与天道”问题。

——葛兆光《洛阳与汴梁:文化重心与政治重心》

材料二   明清之际,思想家们从不同角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政治制度改革的理想。顾炎武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以“分权”形式削弱皇权对于各级政府的影响;黄宗羲希望通过重新设置宰相、改造旧式学校的功能,以实现对皇权的限制;王夫之在“公天下”的政治理念下,提出了“君、相、谏官三者环相为治”的权力制约理想,更有“虚君”的设想。

——吴根友《明清时期儒家政治制度改革的理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宋代士大夫限制皇权的不同主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限制皇权主张出现的原因,并对这些主张加以整体评价。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1)材料一体现了春秋时期哪家学派的主张?其代表人物是谁?他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

材料三“若必待取给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李贽《焚书》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3)据材料三,明朝的李贽对孔子的思想言论持什么看法?

2018-04-19更新 | 4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借助于道家的“道”建构了“天”,为儒家的仁义礼智原则探究了本源,并强调籍由阴阳五行之气可“观天道”,因而阴阳之气是天人之间相互感应的中介。与孟子的民本主义不同,董仲舒肯定了君尊臣卑和赏罚分明等思想。此外,董仲舒的“以人随君,以君随天”的“事天”思想与墨家的“尚同”说有相通之处。

——摘编自唐名辉《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材料二   传统儒学“天人合一”论的立足点是“道之大原出于天”,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则借助佛学心性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使人之本“性”等同于本体性质的“理”或“道”。此后,朱熹借鉴华严宗的论证方式提出了"理一分殊"的思想。王旧明发挥佛教禅宗"万法从自性生"的思想,提出“心即性,性即理”。宋明理学家借助佛学思维方式,把儒学“理”“心”“性”等具有道德内涵的概念升华为形而上学的本体范畴,最终形成极具思辨色彩的心性本体论,从而为论证封建纲常的合理性与绝对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摘编自吴丹《宋明新儒学本体论的思想来源与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特征。
2023-02-12更新 | 8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材料一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二   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三   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

——李贽

材料四   如图是清朝皇帝乾隆之女立的纪念牌坊——于氏坊。传乾隆女儿脸上有黑痣,算命先生说:“主一生有灾,须嫁有福之人才可免去灾祸。”朝中议论,只有圣人后代最妥,由于满汉不准通婚,乾隆让女儿认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于敏中为义父,改姓于后下嫁孔家。此坊为纪念于氏而立。



(1)依据上述材料,归纳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演变的过程。
(2)根据材料二,指出理学家的理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产生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为打开“新风气”借鉴的理论。
(3)你如何看待材料三、四反映的现象?
2019-12-01更新 | 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