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 开辟新航路 >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359 题号:93251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直至清代前期,中国无疑仍是世界上先进国家,在中国和西方的贸易中,中国是出超过,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每年有大量出口,西方只能以美洲白银支付。据估算,十六七世纪明朝白银流入量约为1亿两,合3000吨;而外国人的估算多得多,认为流入中国的白银有7000或1万吨。另一种估算是十七八世纪时,中国从国外输入6万吨白银,约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867~1894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单位;千两海关)

年份类别1867—18691870—18741875—18791880—18841885—18891890—1894
出口总值5804166720713327080483484107083
茶叶比重56.04%52.69%48.22%45.53%36.98%27.29%
生丝比重31.44%33.67%31.25%26.66%23.57%24.09%
进口总值64283664227286879050102722141932
鸦片比重39.81%39.12%41.84%37.49%27.48%21.10%
棉制品比重28.86%32.30%26.82%29.43%34.70%34.98%

——姚贤镐《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增长依然高于工业制成品。到1990年,中国终于实现了从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到工业制成品的转变。2001年以来,中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占出口产品总额的比重平均达到约9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口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下降,初级产品进口占比逐渐上升。1981年,中国出口贸易在世界出口贸易中升至第19位;1997年,跻身国际贸易前10位行列;2015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额居全球首位。

——孙玉琴主编《中国对外贸易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
(2)结合中外历史的相关内容,简析不同时期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变化的原因。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农业时代,人类先后形成了多个文明中心,不同文明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1500年以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逐渐式微、甚至依附于西方文明……进入21世纪,时代呼唤新的文明中心出现。

——据刘国柱《人类历史上几次文明重心的形成及转移》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选取近代以来某一时期世界文明中心位置的变化,并说明理由。(要求:选取时期正确,位置明确,理由充分,表述清晰)
2022-05-16更新 | 11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近代中国社会是从古代社会发展而来的。鸦片战争作为一块界碑,铭刻了古老的中国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章漫长的封建社会
……三、官僚政治……五、儒学定于一尊
第二章东方与西方
1435年之后的半个世纪,西方迭连出现了几位探险家,他们的事业从地理上沟通了欧、美、亚、非之间的关系。而1685年,即康熙二十四年,清廷在收复台湾之后,解除海禁,设粤、闽、浙、江四海关,允许西方诸国同沿海各省定期贸易。1756年,多年不到浙江贸易的英国商船迭连北上宁波,引起乾隆疑虑。次年,他正式下令“将来止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并申明:“嗣后口岸定于广东。”
……
第四章炮口下的震撼以儒学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宗旨,并归宿于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之学,在鸦片战争前后内容上发生了重大变化。鸦片战争之前,所谓国计民生,以赋税、盐政、河工为大端。成书于1826年的《皇朝经世文编》虽然出自魏源之手,而所列荦荦大端皆未出旧轨。鸦片战争之后,夷务日渐渗入国计民生,成为经世之学的大题目。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改编
(1)在第一章中,史学家陈旭麓着力,从上述两个方面叙述漫长的封建社会(公元前476年-1840年)。请你任选一个方面,也来作一概略描述。(只选方面,不描述不得分)
(2)根据第二章提供的材料及所学知识,列举两位1500年前后的西方探险家,并分阶段指出鸦片战争前清朝的对外贸易政策。
(3)阅读第四章提供的材料,指出魏源的经世致用之学的重大变化并做简要评价。
2016-11-27更新 | 37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棉花的历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历史,也是一部胁迫、暴力、掠夺和奴役的罪恶历史。以下材料是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中的两则案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84年,一个名叫葛莱格的英国商人在曼彻斯特附近的玻琳河畔建造了一个小型棉纺厂。工厂配备了最新发明的水力纺织机,雇佣了一批当地的孤儿做工人,原料用的是他的亲戚——妻子在利物浦的家族从牙买加和巴西买来的;为了从亚洲人手上把生意抢过来,他千方百计改进生产技术,愿意尝试最新的机器;而产品的消费市场也颇为“全球”:一部分迎合欧洲大陆的消费者;另一部分通过妻子的家族去往非洲西海岸,满足那里的奴隶贸易;或者到迭多米尼加岛,衣被他自己的家族在那里蓄养的黑奴。

材料二   1833年,刚满十岁的爱伦·胡通,已经在棉纺织厂工作了两年,是个熟练手了。她母亲继续让她去工厂工作挣工资。她每天早上五点半到工厂,晚上八点才结束一天的工作,一旦没有跟上快速运转的机器,接上纱线的断头,她就要被鞭打,爱伦平均一周被工厂监管鞭打两次,直到她的头伤痕累累,甚至被罚在脖子上挂上铁制重物,一遍一遍地爬楼梯。


(1)以上材料反映了哪些重大历史现象?为什么说棉花的历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历史?
(2)根据材料二,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发展的认识。
2021-04-30更新 | 27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