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 辛亥革命 >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帝制的终结 > 辛亥革命的评价
题型:单选题-单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16 题号:9375726
据统计,从武昌起义爆发到1913年底,全国各地新成立的社团近700个,这些社团绝大多数是私法社团,而且种类很多,如,联谊类79个,实业类72个,公益类53个,学术类52个,教育类28个,慈善类20个等。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社团中,政治类312个,占总数的45.7%。当时社团大量涌现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B.民众的民主意识逐渐觉醒
C.《中华民国约法》颁布D.民主共和观念被民众接受

相似题推荐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有学者认为:“通过民族、政治和权力三大妥协,辛亥革命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较为顺利地达到了“不流血而贯彻共和之目的”,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否定了辛亥革命的革命意义B.强调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C.肯定了妥协带来的社会进步D.印证了改良道路的必要性
2020-07-21更新 | 264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天朝的镜像》一书中描述:“无数中国人在1911年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革命党人发明的反满口号很快被大量中国人拾起。”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A.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
B.许多参与者具有盲目性
C.参与民众反对君主制
D.革命党人发动民众参与
2020-09-11更新 | 231次组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胡汉民在其自传中反思道:正惟“排满”二字之口号,极简明切要,易于普遍全国,而弱点亦在于此。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据此可知,共和之路在中国充满曲折主要是因为(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B.革命派未发动广大群众
C.民众对民主共和认识不充分D.三民主义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2022-07-28更新 | 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