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 斯大林模式 > 苏联的工业化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75 题号:940336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大事年表。


年份事件
1929年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专门设立外国咨询局,负责引进技术工作;10月签订70多个外国技术援助协议
1930年联共(布)十六大通过“进一步推广……聘请外国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做法”的决议
1931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3销往苏联
1932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技术人员10000多人;共派遣2000多人次出国考察、学习,购买外国技术书刊
1933年苏联和美国正式建交;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与外国签订“技术援助协议”124个
1934年苏联加入国际联盟

——据《苏联经济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整理

材料二   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其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带有强制性……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进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的开展创造了哪些有利条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点。
2020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五”计划)农业的投资是非常有节制的。不到总投资的8%,—半以上的投资投入工业。其中90%拨给诸如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煤、石油和化工等生产资料的部门,拨款用来扩大农机和化肥生产的此小部分工业投资(3%),证明五年计划中被排在靠后的地位。

—摘自《剑桥中国史》

材料二“二五”计划期间1957~1960年国民经济统计表

部门农业轻工业重工业
在总产值中的比例1957年43.3%31.2%25.5%
1960年21.8%26.1%52.1%

材料三1964年制定的《初步设想》确定的“三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按照农轻重的顺序进行安排的。材料四“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安徽省凤阳县一个农村的十几户农民,曾写下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公粮和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一五”计划与前苏联的“一五”计划在内容上的相同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国民经济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对此,材料三中“三五”计划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3)材料四中凤阳农民的契约反映了什么?对中国农村发展有何影响?

2018-08-17更新 | 119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引自《斯大林选集》下卷

材料二   毛泽东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的稞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饿死了1000万人

——引自《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分析,工业化通常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
(2)结合史实说明,苏联采取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途径的原因。
(3)苏联工业化所采取的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我们从中可吸取什么教训?
2018-11-24更新 | 105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

——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

——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
2016-12-13更新 | 22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