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经济史(旧)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 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48 题号:9555240
百年列车时刻表展现中国铁路沧桑巨变史,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变迁的一个缩影。阅读下列来自《新华网》的一篇报道,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新华网沈阳4月17日电(记者徐扬)

沈阳收藏家詹洪阁从1987年开始收藏列车时刻表,目前已有百本不同年代、版本的列车时刻表。这些小册子展现了中国铁路的百年沧桑巨变。

100年前清政府印制的“火车时刻表”,仅是一张印着繁体字、没有阿拉伯数字、比16开大些的纸。而日前为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发行的新版“列车时刻表”,厚达329页。

新中国成立前,铁路长期被军阀和西方列强割据,铁路建设虽经70多年的发展,营业总里程只有2.18万公里,能运行的仅有1万多公里;如今,全国铁路营业总里程已经达到76600公里,是1949年的3.5倍。

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掀起了铁路建设的高潮。成昆、湘桂、贵昆、鹰厦、京包等一批干线相继动工建设,全国铁路的骨架日益完备,火车通天山、抵海岛,跨沙漠。

1997年到2007年,中国铁路事业进入新的“快车道”。六次大提速,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动车组,车型不断更新换代,主要铁路干线时速达到200公里。坐火车“夕发朝至”,在越来越多的城市之间成为现实。


请回答:
(1)100多年前清政府印制的“火车时刻表”可能印有中国人自办或设计的哪些铁路?请举两例并加以说明。
(2)“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掀起了铁路建设高潮……一批干线相继动工建设”,请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历史背景。
(3)透过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适当联系世界背景,你是如何看待百年中国的沧桑巨变?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指的是国家利益、特别是重大国家利益免受威胁或危害的状态。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其构成也随之拓展。传统的国家安全除不言而喻的政治安全外,主要是指军事安全。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安全地位上升,因而有人把国家安全表述为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和经济安全的有机结合,称之为综合安全。此外,还有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等。

——摘编自马维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 ·新国家安全观》

材料二   到1978年的时候,中国基本上解决了当时的两个最急迫的问题,第一是国家的安全,我们建立了独立的相对完整的国防工业,尤其是尖端武器,像“两弹一星”和核潜艇,我们研制成功了,所以国家安全问题解决了。第二,就是我们在当时低收入的条件下,筹措了大量的资金来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这种情况是其他发展中国家不靠外援是几乎没有的。

——武力《国史讲堂:新中国70年经济建设成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从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为维护国家安全所作出的努力。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70年代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意义。   
(3)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国家安全面临新的挑战,请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挑战的措施。
2021-02-03更新 | 362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节选)

编号名称始建时间主要遗存
2江南机器制造总局1865……船体联合车间、东区装焊工厂等新建筑以及大量技术档案

10

开滦煤矿

1878
……近代煤矿最早的火力发电机组;唐山矿达道……马家沟砖厂建筑砖车间……中国最早的股票

61
第一汽车制造厂
1953
一号门门前广场,有毛泽东手书的“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石”;苏式厂房、生活区;亲历人;技术档案
62第一拖拉机制造厂1955主厂区、广场和广场前中轴线、厂房;职工生活区
63天津碱厂1915厂门、白灰窑、化盐池、科学厅;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侯氏制碱法工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编号2、10和63的企业类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编号为61、62的企业创办的时代背景。
2021-04-23更新 | 3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新中国六十年民生变化的背后,折射出新中国社会经济的巨大变化。

材料一   1949年,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69.29元,年人均社会商品零售额只有25.94元,年人均布只有3.49米,年人均糖只有0.37公斤,年人均粮食只有209公斤,年人均棉花只有0.82公斤……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材料二   1958年《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办好公共食堂》,“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成为传遍大江南北的口号……1960年春,粮荒问题日见严重,为了用有限的粮食做出更多饭,人们想了很多办法,如广西大力推广“双蒸法”:即将米干蒸半小时后加上凉水,1斤米加4斤水,用猛火蒸1小时,能使每斤米出饭5斤,比原来增加40%以上。由于口粮和副食品严重短缺,不少群众患了浮肿、肝炎等疾病。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材料三   1980年全国每人平均消费粮食428公斤,城乡人民穿着质量大有提高……购买自行车、缝纫机、电视机等占用的零售额比重,由1952年的0.5%提高到1980年的24.5%。进入新千年,百姓衣食住行更加突出个性化,信用卡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联系方式。

——摘自《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1)据材料一概述建国初期的民生状况。列举党和政府为改变这一状况采取的举措。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该社论发表的背景。指出这一时期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现的重大失误。这些失误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3)材料三折射出这一时期有哪些方面的新发展?指出推动新发展的原因。
(4)新中国六十年民生的变化给你哪些启示?
2021-08-25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