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 宋明理学 > 理学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 北宋五子、朱熹的思想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81 题号:955905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金军的不断进攻下,南宋王朝长江以北的土地几乎丧失殆尽,特别是中原之地的丧失,使得人们心目中的以占据中原而主导“天下”的观念被打破。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南宋政权,在女真族金政权的军事打击下,出现了刘豫“大齐”伪政权的篡贼,更不乏主张妥协投降、一味退让的投降派乱臣,内部秩序面临崩溃。在民族政权的不断侵扰下,上至统治阶级,下至贫民百姓,对于金政权的反抗一直贯穿整个南宋。民族政权割据的现状使得朱熹承认了“民族国家”存在的事实,但在他看来,在这些由“民族国家”组成的“天下”格局中,南宋,也就是他所说的“中国”,依然是“天下”格局中的“正统”。朱熹不光在政权对称中自称宋为“中国”,而且还往往用“朝廷”来和少数民族政权对称,如“灵州属朝廷,又在西夏之外,为西夏截断,叉以兵国之,使不得通朝廷”。并且将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进攻视为叛逆,“亮入寇时,刘信叔在扬州”。

——摘绢自黄太勇《朱熹民族观研究》

材料二 对民族和种族间的关系的认识,梁启超在“群”思想的基础上,先是提出“合群、保国”的言论,然后引进西方的“民族”概念,同时,他看到了民族与种族的联系与区别,提出“中国民族”一词,最后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而为了团结中国各族民族,梁启超反对排满的种族革命,进一步提出合汉、满、回、蒙、苗、藏的“大民族主义”的建国思想。有学者曾言:“梁氏思想在近代中国急需民族观念的关键时刻提出来,它对于培养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反对外来侵略,推动民族觉醒,促进国家独立,有开路先锋之功。

——摘编自刘芳《梁启超民族观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憙的民族观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民族观与朱熹民族观主要目标的不同,并简要说明梁启超民族观对近代中国政治产生的影响。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自古以来,我国众多有识之士往往怀揣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宋时期,士大夫鉴前代士人之失,矫厉尚风节:“诸贤以直言谠论倡于朝,于是中外缙绅知以名节高,廉耻相尚,尽去五季之陋矣。”他们讲求“内圣外王”,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兴亡联系起来,强化了社会所需要的理性价值体系;他们在内心开掘个体生命的意义,将自我道德名节的完善视为最终目标,不懈地追求人格精神的自由。……他们与曾经活跃在六朝隋唐的士族知识分子在生活经历与出身背景方面有巨大的差异,其政治态度、伦理主张、文化品格与思想倾向亦与以往的士大夫领袖们有明显的不同。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明末清初,一些忧时救世、思想敏锐深沉的学者开始反思心学弊端,他们反对政治与学术上的专制,反对不切实际的空谈。这其中,顾炎武的言论最为激烈。他在《日知录》中说,宋明以来学者不学习六艺,不考证百王之典则,不了解当代之事务,整天倡导“明心见性”这样的空话,不为“修己治人”的实学,最终只能导致“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福州荡覆,宗社丘墟”的结果。他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便是以有俾实用为目的的著作,该书详细记述了各地疆域、形胜、水利、兵防、物产、赋税等情况。

——改编自许结《中国文化史(插图本)》

材料三   在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关头,1945年,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作出了结论,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致,增强了全党团结,为党的七大胜利召开创造了充分条件,有力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发展。1981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前党的历史,总结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了评价,……统一了全党思想,对推动党团结一致向前看、更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自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


(1)阅读材料一,以“名节相高,廉耻相尚”为视角,指出北宋时期逐渐形成的社会氛围。两宋士大夫“讲求‘内圣外王’,将个人修养与天下国家兴亡联系起来”,请结合朱熹的相关学说加以扼要说明。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顾炎武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指出顾炎武在清代学术史上的地位,并简述19世纪40—60年代顾炎武这一思想在爱国士人中的发展和运用。
(3)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波澜壮阔、成就辉煌,并高度注重历史经验的总结。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概述20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为使全党认识达到一致并增强全党团结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并用一句话概括其在推动革命进程方面所起的作用。②回顾历史,写出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主持者及通过的会议。以对毛泽东的评价和党的思想建设为视角,扼要阐述该《决议》的重要历史贡献。
2022-03-25更新 | 9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其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

君臣父子,定位不易,事之常也;君令臣行,父传子继,道之经也。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夫妇、为兄弟、为朋友,以至于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理焉。

——摘编自朱熹《朱子大全》等

材料二   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也。(黄)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辨。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吾谓有法治而后有人治。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材料三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写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至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摘编自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熹理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实质。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梁启超所说的“此等论调”指的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康有为关于儒学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变法思想的主要特点。
(4)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
2018-12-04更新 | 9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指出,现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珠方,指意不同”,于是当政者无法“持一统”,以致法制频繁变更,臣民不知所守。他提出,应当禁绝与孔子之术相异的学术,使得民知所从。这样的观点,得到最高统治集团的认可。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唐末五代长期混乱。五代时期的五十多年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人,伦理纲常遭到严重的破坏。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为了使自己不成为第六个短命的王朝,宋朝必须厉行集权,加强朝廷的统论力量,也必须重整伦常,恢复并发展封建伦理秩序。自宋太祖起,最高统治者全力提倡儒佛道三家思想,力图以儒学为核心建立新的思想体系。此时的知识分子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冲破汉儒的章句注疏之学,不仅舍传,而且疑经,不仅疑经,而且改易经文。这造成了两汉以来罕见的活跃气氛。历经周敦颐、张载等人,至二程终于以“理”作为世界的本源,使儒学完成向哲学化、抽象化的理学的过渡。

——摘编自田建尔《略论程朱理学的形成和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学形成的背景。
(3)综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学发展的特点。
2020-10-08更新 | 6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