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史学热点 > 经济类热点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4 引用次数:54 题号:962198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仲主张“相地而衰征”魏国李悝主张“尽地力之教”各国纷纷在乡里建设仓储以备凶荒之年。先秦时期的农业所面临的主要灾害除了自然灾害还有虫害,因而在统治机构中出现了专门的防治虫害的人员对虫害的防治思想已经渗透到基本农业生产当中并不断发展形成多种虫害防治的办法如《吕氏春秋》记载,“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即通过对农时、耕种的准确把握来达到防治虫灾的目的。面对“春荒”问题先秦政府通常会开仓救济在孟子“民贵君轻”仁政思想的影响下统治者减少奢靡浪费以赈灾救荒。此外,政府还颁布平籴政策利用平籴等手段保证灾荒之年粮食供应的稳定。

--摘编自粱芷铭先秦秦汉农业政策减灾思想研究》

材料二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国家。汉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五月,大早郡国伤早甚者民毋出租赋”。两宋时期在发生灾荒时租赋未征或征收未完的,可视灾情轻重或量予减少或完全免除或留待下年征收赋税有折变、质疑的免除。根据灾情轻重不同元代减少成免除应缴赋税或差役,明代减少或免除当年应缴租税或者免除以前的谴责,清代赈济或货殖与减免赋税相辅而行以示贩恤。

--摘编自石研研、赵闰《中国古代农业赋税减免政策初探》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的农业政策的减灾思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政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在面对灾害时调整农业政策的原因。
【知识点】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时期,经济性贫困的解决主要是贫者自身及其宗族邻里的责任。两宋政府“不抑兼并”,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贫困人口急剧扩大,部分失地农民涌入城市,加剧了城市已经存在的贫困问题。宋朝政府:首次将贫困干预纳入到政府的社会责任之中,并以法律诏令的方式予以确认,其标志是宋王朝根据居民财产界定了“贫民”标准,出现了类似现代社会贫困线的概念。政府直接对贫困予以行政干预,如减免乡村贫民的租赋、差役、欠债以及城市贫民的免役钱、房租等。宋朝还建立了义仓、福田院等福利设施与机构,发放口粮、收养遗弃的幼儿等。宋朝提倡民间互助,并颁行“安恤法”等法令予以推广,令近亲、乡里养恤“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不能自存者”,劝导社会精英.和富民参与救济贫民,推动了民间慈善活动的兴起。

——摘编自张文等《贫困认知与宋朝社会保障的逻辑转变》

材料二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德国的贫困问题日益严峻。普鲁士政府于1842年颁布了《济贫定居法》,将贫困分为无助贫困、非自愿失业的贫困等,对于流浪汉、乞丐与自身懒惰、不愿意工作之人,施以严厉的惩罚。1853年,德国的工业城市埃伯菲尔德出台新的济贫政策,建立了“埃伯菲尔德体制”,主要强调“个人主义”即个人通过工作来彻底战胜贫困。它依靠友好的自愿监管者管理受济者,受济者则通过自己辛勤工作战胜贫困,改变以往被动接受政府救济,突出个人在战胜贫困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济贫方式对受济者是否值得救济,主要依靠城市济贫机构的救济委员会讨论决定。在埃伯菲尔德体制中自愿监管者有权评判受济者是否需要救济,并监控他们的行为。19世纪60年代中期,埃伯菲尔德体制取得了初步成功,到了90年代已增至40多个城市采用埃伯菲尔德体制。

——摘编自徐继承《社会转型时期德国城市反贫困政策的调适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贫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及其济贫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后期德国反贫困政策的变革及其背景。
2021-11-17更新 | 12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湘鄂西等根据地发生大水灾,“房屋倾坍,室如悬罄”。党和苏维埃政府设立粥厂救济;开展节约粮食的活动“党政机关每天两餐稀饭一餐干饭,军事机关一餐稀饭两餐干饭”、“红军游击队员生活费”减半;动员群众、机关人员、红军修堤凿沟开河,不到三年便修建了万余座水利工程,形成了“年成丰熟笑眯眯”的局面。1934年,中央苏区受“先水后旱之灾”,面对严峻的形势,政府广泛发动群众,推行工具统一使用和劳动力相互调剂的策略,结果农业收成“比去年增加一成”,瑞金等重灾区“虽然无很大增加,但也没有减少生产”。

——摘编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生产救灾活动》

材料二   俄罗斯政府一向重视灾害治理,他们在中学开设安全和逃生课程,有计划地向居民企传安全防范和自段知识,建立了全俄急救和医学中心等医疗和教育机构。在联邦紧急状态预防和响应统一国家体系形成的基上,提出了国家和地方应急管理责任分享制。为了人民的生命、健康与财产权,在法规中特别强调当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后,某些权力和自由将受到必要的限制。……为防范危机期间因出现“泄密”报道而破坏政府方案的效力。避免不当报道对人心的拢乱,政府对媒体的职责做出了法律规范,以确保紧急状况发生时,媒体能起到协助政府与社会沟通、稳定社会情绪、缓解紧张状态的作用。鉴于救灾部门使命与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的相似性,俄还与美国建立了防救灾的合作关系、并同北约取得了相关合作的直接联系。

——摘编自游志斌《俄罗斯的防救灾体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革命根据地灾害治理措施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党和苏维埃政府相比。俄罗斯在灾害防治措施上的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
2022-05-10更新 | 14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时期,全国水旱灾害频发,辽宁地区更是如此,几乎年年有水灾,甚至出现多年罕见东、辽西、辽南、辽北则分别为64次、59次、32次、31次。

——摘编自董虹廷《环境史视野下民国时期辽宁水旱灾害研究》

材料二   1980年以来,辽宁省使通过对坡耕地和荒山荒坡的综合治理,进行降水的就地拦蓄、入渗,对白山水库上游等地区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984年,平均每年入库泥沙减少效益达到94.2%。至1995年,辽宁省不断提高防洪标准,在辽河、浑河等处加固堤防,修缮老化的水利工程,修建大中小水库共255座。与此同时,辽宁省还针对不同地区制定适合各流域特点的对策,将中部地区作为防洪的重点区域进行治理,对西部干旱丘陵地区则以向下游疏导为主,辽宁省有的放矢的措施起到了最佳的防洪减灾作用

——摘编自单丽等《刍议辽宁洪灾成因及防治对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时期辽宁水灾的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辽宁防治水灾的举措并分析历史作用。
2021-05-30更新 | 4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