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其他人物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9 题号:970861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后,瞿秋白开始注意阅读有关方面的新书刊,汲取新思想。

1919 年五四运动中,他带领俄文专修馆学生参加游行,成为五四运动领导人之一。1921 1 月到达莫斯科,3 月,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十次全俄共产党代表大会。此后在俄国两年 间,他通过《晨报》《时事新报》向中国人民报道了十月革命后俄国的实况。1922 2 月, 经张太雷、张国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 1 月瞿秋白回到北京,此后专门从事党的 工作,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

1923 6 月,瞿秋白在《新青年》季刊创刊号上发表了其翻译的《国际歌》歌词。他 还曾发表一百多篇论文和译作,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和在各

个时期的政治主张、方针、政策以及武装工农群众的思想。瞿秋白还参加了中共三大,并为 大会起草了党纲草案。他出席了 1924 1 月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参 与大会宣言的起草工作。后来,他在遭到王明等人打击离开中央领导岗位后,便集中精力从 事文学工作。他翻译了恩格斯、列宁、普列汉诺夫等论文艺的经典著作和苏联著名作家的文 艺作品,积极开展文艺批评和倡导大众文艺。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分析瞿秋白成为职业革命家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瞿秋白一生的主要贡献。
【知识点】 其他人物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王韬从19世纪70年代起逐渐关注他所倡导的富强运动中人的问题,他认识到“国之强弱何由哉?……人才之盛衰为之也。…‘治国之要,曰举人才”。

王韬对自古至今中国社会的人才状况进行了反审。传统人才观带有浓重的伦理至上的色彩,片面地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心灵至善。王韬认为这些人除了怀抱“圣贤之典籍”和所谓道德修养以外,别无所有,是一种“伪才”。他认为富强运动不仅需要一个有眼光、有谋略的官僚阶层,而且更需要拥有不同专门知识的企业家、商人、科学家、技术员及其他各种有“一技之长、一材之擅”的专才。

同时传统人才观坚持的中国中心主义的立场,凡是沾一点“夷”边的学问、技能、人才,在传统人才观里是毫无地位可言的。王韬则突破了民族本位主义的藩篱。他以世界意识和多中心主义的视角来看待人才问题。他既承认中国之学、中学之才,也承认西方之学、西学之才,后者甚至是他强调的重点所在。

——摘编于张海林著《王韬评传》


(1)根据材料概括王韬的人才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韬人才观形成的原因。
2019-01-21更新 | 17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

——《宋史·张载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载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载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2022-01-21更新 | 26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认为李鸿章是晚清近40年来第一流紧要人物,但又只是一个“纯臣”和“庸臣”,因此不能“将中国之失政尽归于李鸿章一人”。他认为,李鸿章对洋务的认识最多。但他只知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最终难逃失败;在外交上,李鸿章对处理中日外交,无功亦无罪,只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但他误国之罪“无庸置论”,他的外交历史,实失败之历史。

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学术界认为李鸿章一生的历史,是一部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出卖民族利益的反动历史。李鸿章是镇压革命人民的刽子手、封建社会的维护者,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反动买办,在外交上是一意主和的卖国贼。

改革开放以后.著名学者陈旭麓认为,李鸿章办的许多企业是为了抵抗外国,他所创建的海军炮口是对外的,更多的是对着日本侵略者的。他还认为,李鸿章有爱国之处,但不能否认他的确有不少误国之处。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李鸿章虽有抵御外侮的愿望,但其办理外交是为维护清王朝统治服务的。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李鸿章办理外交有积极的一面,其外交实践要具体分析。

——摘编自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


(1)根据材料,概括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鸿章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对李鸿章不同评价的主要因素。
2022-07-27更新 | 4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