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文化史(旧) >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新文化运动 >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7 题号:9726382
思想启蒙

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为辛亥革命补上理念一课。虽然人们把“启蒙运动”的桂冠赠与了它,但它与欧洲启蒙运动,无论是思想谱系还是前因后果,都有着完全不同的DNA,无法相提并论。中国新文化运动,肇远因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承近因于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以民族主义为前提,以救亡为己任。所以当我们追溯那段历史时,不难发现,亡国灭种的阴影,一直盘桓在知识分子的心头,也成了新文化运动一个转贯穿始终的主要话题

——叶曙明《重返五四现场》


(1)为什么说新文化运动“肇远因于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承近因于辛亥革命”?
(2)既然新文化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无论是思想谱系还是前因后果,都有着完全不同的DNA”,为何它还会赢得“启蒙运动”的桂冠?
(3)你是否同意“新文化运动的性质是为辛亥革命补上理念一课”?简要说明理由。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19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光荣革命”到来之前,一个伟大的人发现了解释自然现象的钥匙。人们觉得,理性也能打开人类事务之门,随后,洛克发表《政府论》,他指出:政治权力是每个人交给社会的自然状态中所有的权力,由社会委托给统治者,用来为他们谋福利和保护他们的财产。当统治者滥用权力,破坏而不是保护人民财产的时候,人民可以反抗甚至推翻它。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编写

材料二   创建合众国的那一代人——华盛顿、杰克逊与富兰克林等,无一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他们把新大陆作为“自由与自治”的实验场。接着,理性与自由的信念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到19世纪后半期,科学知识的进步推动了技术发明与创造的空前增长。

——摘编自梁霄羽《极简美国史》

材料三   晚清以来,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1915年前后国内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

——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


完成下列要求:
(1)联系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一中“伟大的人”的名字及其所发现“钥匙”的重要意义。根据材料概括洛克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那一代人”所进行的“实验”是怎样实现“自由与自治”的。
(3)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你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通畅,文字清晰。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240字左右)
2019-02-15更新 | 5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4)
【推荐2】【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辜鸿铭被称为“国宝级怪人”。……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是教英国文学的教员,却头戴红顶瓜皮小帽,身穿长袍马褂,脚登双梁中式鞋;辜鸿铭当初是最先剪辫子的人,辛亥革命以后反而蓄发留辫,整个一位“前清遗民”;他精通10余种外语,发音之纯正,连该语种国人也感到惊讶,他还从19世纪80年代起,花了20年时间,把中国古典十二经中的十部翻译成英文,然而平时讲课和谈话,张口就是“子曰诗云”;他喝洋墨水最多,1870年前后,即13岁就出国留学,1885年正式回国,自称是“中国受过欧洲教育的人中资格最老的一个”,然而回国以后却变为思想最“守旧”的卫道士,他反对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力主尊孔读经,公然说"现在社会大乱,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君主";他十分熟悉西方文明,然而却从中得出结论:“欧洲人所热切希望并极力去实现的民主主义文明,就是我们中国人两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的东西”,他狂热的赞美中国封建社会落后丑恶的东西,如一夫多妾制、纳妾现象、女人缠足,十分欣赏清人方沟专为缠足写的一本叫《香莲品藻》的书,并且说“小脚女人,神秘美妙”。

——冯建辉《命运与使命: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世纪回眸》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辜鸿铭对待东西方文化态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你如何认识辜鸿铭现象?
2016-11-27更新 | 101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子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叶文宪《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材料二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是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

——文池《思想的灵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指出当时最符合统治者需要的学派及其顺应“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的重要主张。
(2)据材料二归纳黄宗羲的主张。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这种人文思想的具体实践活动。
2019-01-28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