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选修(旧)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二战的进程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30 题号:9897022
(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通过各种渠道筹措经费。在罗斯福政府的努力下,孤立主义者对中日战争实施中立法的企图未获成功。1938年12月15日,美进出口银行公开宣布向中国在纽约设立的世界贸易公司贷款2500万美元。在美国的影响下,英国也于12月19日宣布给中国贷款50万英镑购买卡车,用于新开通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滇缅公路运输。次年,英国又宣布向中国提供500万英镑的平准基金,以稳定中国的法币价值。这些贷款标志着美英援华的开始。1940年11月30日,在日本宣布承认南京汪精卫汉奸政权的同一天,罗斯福宣布美国给中国政府1亿美元贷款,美国政府表示继续承认合法的按照宪法程序产生的“重庆政府”,12月10日,英国借给蒋介石政府1000万英镑。对于美、英的援助,蒋介石极为高兴,他认为这是抗战以来最大的一次国际助力。

——摘编自王松《论抗战时期中、美、英军事合作的酝酿和建立》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英美贷款援华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英美贷款援华的影响。(9分)
2020·全国·模拟预测 查看更多[1]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1】材料一   我们提出的问题是:西方各大国家是否本来应该做出更大的努力以避免这场战争的爆.对德国和日本采取的绥靖政策是不是犯了一个灾难性的错误?然而,事件发生的顺序是颠倒的,绥靖政策并没有导致战争,而恰恰是因为战争的爆发才有了后来的姑息。我们一般都认为到1939年战争在波兰还没有爆发。但事实上,这场战争始于1937年的亚洲,甚至始于1931年日本侵略满洲之时。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世界战争与西方的衰落》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主要表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容忍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不加以制载。
1935—1936年纵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936年3月放任希特勒武装进占菜菌区
1936—1939年对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采取“不干涉”和“中立”政策
1937年7月纵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此后又策划太平洋国际会议,阴谋出卖中国,同日本妥协
1938年3月默许希特勒兼并奥地利。
1938年9月签订《慕尼黑协定》,将捷克的苏台德割让给德国

(1)材料一对绥靖政策和二战的爆发有什么新认识?请举出两个“姑息”的例子。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绥靖政策”的影响。
2020-06-20更新 | 6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场伟大的正义战争,对战后世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42年1月,日军进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英国政府正式向中国政府请求迅速派兵入缅协同英军作战。中国政府即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后又不断增兵。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二1943年11月,同盟国(中、美、英)召开三国首脑会议,讨论中国和亚洲有关重大军事、政治问题,包括联合对日作战和战后处置日本。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材料三1943年10月,中、美、英、苏四国代表签署《四国宣言》,提出:“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在重建法律与秩序和创立普遍安全制度以前,它们将彼此协商,必要时并将与联合国家的其他成员进行协商,以便代表一个国际共同体采取共同行动。”

——朱贵生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请完成: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的直接原因。

(2)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分析中国为什么能以大国身份参加此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会议的重大成果及成果内容。

(3)依据材料三,分析《四国宣言》的主要目的。其基本宗旨在战后是如何落实的?

(4)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正确解决当今国际社会所面临重大问题的认识。

2018-04-09更新 | 140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材料   1942720日至23日召开会议,英国军政领导人决议主张在北非登陆,罗斯福拍板敲定,同意英方意见。725日,罗斯福正式批准了这项计划,其代号改为“火炬”。罗斯福决定在北非登陆有其双重目的:一是为解救英国在北非之困,防止德日会师,以消除对地中海和苏伊士运河航线的威胁;二是想趁法兰西帝国之危,力图扩大美国在北非、西非、中东、地中海的影响,这是更为重要的目的。19421023日夜,“火炬计划”实施,经过12天的激战,英军大获全胜,共歼敌5.5万人,击毁坦克350辆。丘吉尔将其誉为“命运的关键”。

——摘编自方连庆《国际关系史(现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火炬计划”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火炬计划”实施的影响。
2022-06-27更新 | 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