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历史综合库 > 政治史(旧)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 内阁
题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0.65 引用次数:52 题号:995199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票”是明朝皇帝对内阁上呈的票拟意见进行更改的行为,本身是符合中枢决策程序的。这一现象在崇祯朝最为凸显。崇祯帝“屡发改票”,往往是文官之间的相互弹劾与人事纠葛。君臣之间少有商榷,内阁只凭对圣意的揣摩进行票拟,与皇帝之间不断文移往返,而中枢决策迟迟没有定论。崇祯帝的“改票”行为经常是其单方面要求更改票拟,往往以否定内阁处理意见为指向。同时,这一行为还缺乏明确的是非判断标准,更多融入了皇帝的个人意志与主观色彩。在崇祯帝“改票”的过程中,司礼监宦官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崇祯帝为了保证司礼监辅佐其“改票”的有效性,对于宦官选拔和考核的重视程度甚至超过阁臣。

       ——摘编自李玉文《明末的中枢决策与权力格局演进:以崇祯帝“改票”为视角》

材料二   17世纪初期斯图亚特王朝建立后,国务的增加使枢密院的规模不断膨胀。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从詹姆士一世起,在枢密院之下陆续成立了许多临时委员会和常设委员会。起初委员会的职权仅限于为枢密院会议做准备工作或提供决策建议;渐渐地,在国王的默许下,委员会越来越多地架空了枢密院而获得了行政和决策权力。1640年内战爆发前,外交委员会已成为国王处理政务的主要机构,其职权不仅涉及外交事务,而且涉及几乎所有的重要国务。由于会议地点在王宫密室之中,其所议国务又颇为隐秘,故外交委员会又被时人称为“密室会议”“内阁会议”“内阁”。光荣革命前夕,作为一个私密的半官方机构,外交委员会事实上已成为“英格兰中央政府决策的核心所在”。1688年光荣革命后,威廉统治末年,内阁成员的相对固定化以及内阁会议召开的惯常化,促使内阁完成了从秘密状态向公开状态的转变,与此同时,内阁也逐渐完成了从君主御用咨询决策机构向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的过渡。

       ——摘编自樊兆龙《关于英国的枢密院与内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崇祯朝“屡发改票”的政治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17世纪英国内阁演变的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的中国与英国政治的主要区别。

相似题推荐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朝官僚机构示意图: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省,中书省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明)太宗皇帝入继大统,首擢翰林编修,初建内阁于奉天门,简任翰林之臣七入其中,所职代言,属时更新,凡制造……咸属焉。”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四: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赵翼《薝曝杂记》

请根据上面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

(1)秦朝、隋唐、明朝、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各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3)材料四中机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4)从秦朝到清朝中枢权力机构的发展演变有什么规律?

2017-12-29更新 | 41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了中书省,以防止大权旁落,还以“皇明祖训”的形式,规定后代子孙一概不许设立丞相,如有提议设丞相的就以奸臣论处。然而,皇帝日理万机,终须有人辅佐,于是,明成祖时正式创立了内阁制度。所谓内阁,就是以一些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政务,协助皇帝。内阁的主要职责,是为皇帝充当顾问,票拟批答。后来内阁逐渐
升级扩大,阁臣中有一人总负责,称为首辅。到嘉靖、万历时,内阁地位越来越高,成为不是宰相的宰相,嘉靖帝自己也说,内阁首辅,“虽无相名,实有相权”。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1694年,威廉三世任命辉格党人组成第一个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人才成为议会中席位较多的党派。这就不难看出,辉格党人在1695年的胜利不是他们组阁的原因,而是结果。这种先组织内阁,后得到选民认可的史实,说明当时有内阁而无责任内阁制。而且,不仅1694年内阁是如此组成的,在威廉三世和安妮女王时期,没有一届内阁是议会直接选举的结果。……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又称“责任政府制”或“代议政府制”,处于资产阶级内阁制的较高发展阶段。它主要是指国家行政机构的核心——内阁,由多数党组成,并对议会负责。随着议会至上原则的确立和虚君制的出现,英国资产阶级内阁制有了长足发展,责任内阁制原则增添了不少新内容。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内阁职权的演变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内阁演变为责任内阁制的政治前提,并指出其与明代内阁在本质上的不同之处。
2018-02-02更新 | 153次组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谒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时,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古代中国在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方面,包含着众多的矛盾和问题。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其中的主要矛盾。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哪些原则?在近代法制建设中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该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18-11-16更新 | 1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