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吉林省松原市四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吉林 九年级 期中 2023-10-02 74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 适中(0.65)
1. 请在答题卡相应的田字格中或横线上端正地书写正确答案或填写相应选项。
(1)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2)______________________。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既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又抒发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
(4)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借明月传递对天下离别之人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023-10-02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四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基础知识综合 添加题型下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 适中(0.65)
2.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是谁在甲骨上刻下了第一个文字?神秘的三星堆是否证明了神话的存在?八千秦俑守护着怎样的秘密?敦煌的惊天发现到底揭开了什么样的传说?遗落海底千年的宝船窥探着大航海时代的荣光,意外发现的珍宝隐藏着怎样的大唐盛世?展开中华文明的恢弘长卷,领略五千年文明遗产的璀璨星光。9月2日,由河南卫视打造的文化探索节目☐闪耀吧!中华文明☐正式播出。节目另辟蹊径,通过悬疑解谜、热血国漫的表达形式,寻求文化类节目的视听升级和跨次元表达。致力于通过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赋予节目内容以zhǎn新的时代温度,力年轻一代提供具有丰富内涵的精神食粮。知所从来,方明所往。隔着千年光阴,回历史的吉光片羽,探索其承载的灿烂文明,寻找民族精神的生生不息。当散落的文明碎片汇入历史的长河,(       )是一场视觉盛宴的极致呈现,(       )是一次文明的对谈与思索。


(1)根据拼音写汉字,为文中加点字注音。
①zhǎn(      )     ②回(      )
(2)选文中画横线的成语“吉光片羽”出自晋·葛洪《西京杂记》:“武帝时西域献吉光裘,入水不濡。”“吉光”是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名,“片羽”是一片毛。结合出处及解释,你认为“吉光片羽”在选文中的意思是:______
(3)选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A.因为……所以……B.只有……才……
C.如果……就……D.不但……而且……
(4)对选文理解和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选文中的词语“神话”“秘密”“敦煌”都是名词。
B.选文中的短语“恢弘长卷”“璀璨星光”与“另辟蹊径”结构类型一致。
C.选文中画方框处使用双引号是错误的。
D.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主干是“宝船窥探着荣光”。
2023-10-02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四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本文作者是明末清初的______(人名)。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住西湖               拏一小舟
B.是日定矣            有痴似相公者
C.金陵人               日更定矣
D.上下一               余强饮三大而别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
6.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中数量词的使用。
7.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痴”的理解。
2023-10-30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四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诗歌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诗歌鉴赏 | 适中(0.65)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别友人(其二)

陈子昂

紫塞白云断、青春明月初。

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

清冷花露满,滴沥檐宇虚。

怀君欲何赠、愿上大臣书


【注释】①紫塞:原指长城,其土紫色。这里泛指北方边塞。②大臣书:《汉书·东方朔传》载,汉武帝即位,征求天下才士、东方朔便上书自荐、自称可以当“天子大臣”。
8.这首诗在体裁和内容上与下面诗歌都相同的一项是(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B.《观沧海》
C.《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D.《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9.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3-10-0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四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郭先生

李亮

①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初小的班主任——郭先生。

②那时候,我们管老师叫先生。郭先生个子稍高,身强力壮。笑的时候,右腮高高地隆起来,显得特别有趣。不过,没有多久我便发现,他有很多地方叫人不满意。

③首先,他留着偏分头。那时候,清漳河边的孩子们,都是在脑袋前坡上留柿饼大的一撅长发,就像杨柳青年画里的那样。而一旦长大成人,就都剃成光葫芦和尚头。郭先生分明是成年人了,偏要如此另类。第二,他在校园的墙上画了好几幅画,孩子们有的在写字,有的在除草,有的在灭蝗虫,有的在站岗放哨,可没有一个画的是我。第三,他教我们唱《七杯茶》,我全会唱,可他一回也没让我独唱过。再就是我嫌他不会笑,笑起来,为啥只有右腮隆起来呢?

④有了这四条理由,课堂上,我就搞些小动作,故意惹他不高兴。

⑤有一次,就要下课了,我却尖着嗓子喊:“报告!我要撒尿。”郭先生右腮隆着一笑,说:“现在就下课。不过,我问件事,谁愿意到沙河村去送封信?”

⑥童年时代,出村可好玩了,跟出国似的,这样的好事,当然不会轮到我。

⑦同桌李秋廷高高举着手说:“我去我去,我知道路,我姥姥就是沙河村的。”他一句话说了四个“我”字。郭先生说:“你一个人去不行,还得找个人做伴儿。”大家又是一窝蜂地抢着去。我因受了感染,也冒一句:“我去!”兴许我的话慢了半拍,郭先生听得反而更真。他当即指定我说:“好!就叫李亮一同去!”郭先生把信装进我的衣兜时说:“信一送到,就快回来,不要在路上贪玩!”他还亲切地抚摸了一下我的头顶。那手掌硬硬的,似乎长满了老茧。

⑧我第一次觉得很光彩,更觉自豪。

⑨在路上,我们见到用木头独轮车推着送公粮的人,还看到几峰驮东西的骆驼,比马还大。

⑩走了不到一堂课的工夫,翻过一个小山包,沙河村便呈现在眼前:有平房,有瓦房,还有一两座土楼;村街上响着鸡叫声狗叫声毛驴叫声。下到沟底,绿树下还流着一条河。河里没鱼,只有蛤蟆乱叫。这时候我才知道,除了我生活的东戌村和邻近的西戌村之外,山后还有村庄,可见世界有多么大!

⑪信,送给了沙河村小学的江先生。见面才知道,江先生是一个女子,留着长长的两条辫子,又黑又亮,辨梢上束着红头绳。这当然是又一次大开眼界,我才知道,闺女家也能当先生!

⑫在回来的路上,草窝里蹚出一只蝗虫,飞得老高,把我们吓了一跳。接着又跑出一只野兔,我们两个追了一程,没追上,倒让我们早早跑回学校来了。看到我们俩安全返回,郭先生再次摸摸我们的头,以示表扬。

⑬从此,课堂上我再也没有捣乱过。

⑭郭先生在黑板上写了很大的字教我们:“我们是中国人,要爱自己的祖国。”他的声音很洪亮,很有感情。我忽然觉得,他的偏分头漂亮起来了。而校园墙上画的孩子,也一个个像我了。

⑮有一次上课,郭先生点我起来单独唱歌。我唱了一首《大烟袋》,是骂日本鬼子烧杀抢掠的。郭先生直夸我唱得好。写字描红,他编了四句歌:“村东有只狗,进村乱下口。大家齐动手,打跑这只狗!”我知道这只狗是指日本鬼子,因为日本在我国东边。郭先生夸我聪明。

⑯后来,日本鬼子对太行山“扫荡”紧了,郭先生就报名参了军。

⑰我们把他送出村外。他胸前戴着大红花,骑马走过石拱小桥,扭回头来向我们告别。他仍然带着那独特的笑,右腮隆起来。我忽然觉得,这个笑容很美。

⑱郭先生走后,沙河村小学的江先生,调到了我们学校。郭先生常有信写给江先生,所以我们知道,他在前方作战很勇敢。在一次拼刺刀中,他拼死三个小鬼子,立了大功。

⑲第三年初夏,又到了满山翠绿的时节,我到江先生屋子里交作业本。她的墙上,新挂起一张军人照片,一看就是郭先生,头戴八路军帽,胸前佩一朵大红花,右腮微微隆着,在笑。我高兴地问:“郭先生现在在哪里?”江先生好像没有听见,把脸扭到一边。我继续看着郭先生,还调皮地吹了一下那相框上围着的黑纱……

⑳第二天,村里的长辈悄悄地告诉我黑纱的含义。原来,郭先生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了!

㉑我心里像猛地被桶了一刀子。我跑到村外的小河边,抱住一裸桑树,大哭了一场。泪水洒进小河,小河里溅起波浪。在波浪里,我好像还看见郭先生那右腮微微隆起的笑容。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9月有删改)

10.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填写表格。
“我”与郭先生的交往内容“我”对郭先生的情感
快下课时,“我”尖着嗓子喊“要撒尿”,故意扰乱课堂。“我”对郭先生不满意。
“我”不再捣乱,开始喜欢老师。
“我”理解了郭先生编写的歌词意思。
郭先生参军,我们到村外去送他。
“我”悲伤至极,痛哭悼念。

11.文章第⑨-⑫段、写了“我”送信的路上见闻、与题目看上去关系不大,是否可以删掉?请说明理由。
1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郭先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13.怎样理解文章结尾语段含义。
2023-10-01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四校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