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城南、城北片区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 九年级 阶段练习 2023-10-25 30次 整体难度: 容易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选择题 | 容易(0.94)
名校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冕(guān)   望(nín)     日星隐(yào)       抽丝剥(jiǎn)
B.积(zhǎn)   养(rú)       山肴野(sù)        而不舍(qì)
C.下(huī)     守(zhé)     李代桃(jiāng)     筹交错(gōng)
D.立(zhù)     (yì)       楼玉宇(qióng)     提携(lǚ)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案牍   伫立   静谧   静影沉壁B.家眷   广袤   寂寥   一代天骄
C.砂砾   羁绊   浮燥   纷至沓来D.秘诀   聘婷   丰润   墨守成规
2023-10-25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城南、城北片区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
选择题 | 适中(0.65)
3.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九龙大峡谷内怪石嶙峋,溪水潺潺;两边奇峰突兀,层峦叠翠,真可谓巧夺天工
B.在众人的质疑声中,他依旧一意孤行,永不言弃,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量子研究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C.今年春天,淄博烧烤被炒得沸沸扬扬炙手可热,引来年轻人组团打卡、网络大V纷纷推介、外国友人连连赞叹。
D.4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带着自己的新书《自我突围》,走到郑州的学子中。他希望通过言传身教,将科学的种子,种在更多少年的心间。
4.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现宝,也是活的文化遗产,现在还普遍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春联、寿联、名胜古迹联等。
B.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的习俗。
C.古代常用“社稷”“桑梓”“丝竹”作为国家、家乡、音乐的代称。
D.中国是礼仪之邦,人们在言谈中注重敬谦之分,如谦辞有“鄙人”“拙见”等,敬辞有“令嫒”“高见”等。
2023-10-25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城南、城北片区联考2023-2024学年九年级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展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①“中国,和西方世界所试图描绘的完全不一样。”这是印度尼西亚女孩诗法·阿德里亚娜的切身感受。诗法漫游过中国许多城市,去年夏天,她介绍中国的短视频,引来国外网友热烈追捧。一件小事,既说明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了解真实的中国,也说明讲好中国故事仍然任重道远。

②一个大国发展兴盛,必然要求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实现软实力和硬实力相得益彰。经历改革开放40 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不乏精彩的故事,需要的是精彩的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将“展形象”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使命任务,旨在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需要宣传思想战线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③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一个真正的大国,需要在思想理念上拥有影响这个世界的力量。在这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当今年夏天北半球的持续高温引发全球变暖的热议,人们可以重温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当网络世界不断爆出安全漏洞,不妨回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当一些地区的战争阴霾挥之不去,“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世界想象应该激起更多共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不仅能够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而且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

④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既要宣介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传播优秀当代文化,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当代中国人的精彩生活。在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4亿多人民为着美好生活而奋斗,这正是讲好中国故事最深厚的土壤、最丰富的素材。作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著作之一,为各国读者开启了一扇观察和感知中国的窗口。世界对中国充满兴趣,正在于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既能让世界更好了解真实的中国,更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⑤全媒体时代到来,让我们有机会突破地理的阻隔、语言的障碍,向世界呈现一个更加真实多元的中国;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又让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任务之艰巨前所未有。尽管国际舆论格局“西强我弱”的差距不断缩小,但我们在传播理念、传播技巧、话语体系、传播手段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对外传播综合实力不强、发声能力偏弱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推动对外宣传创新,着力重塑外宣业务、重整外宣流程、重构外宣格局,才能解决“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传开叫不响”等问题,开创外宣工作新局面。

丝绸之路上,声声驼铃见证中西文化交融;郑和下西洋,滚滚波涛传递讲和通好、观风问俗的声音。自古以来,中国故事就不仅书写在典籍里,更记录在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脚步里。从1981 年中国第一份全国性英文日报创刊,到如今媒体纷纷“出海”,讲述原汁原味的中国故事,中国对外传播不断开启着新的篇章。以过往为序章,以使命唤担当,推动外宣工作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我们就能把中国故事讲得更好,让中国声音传得更远。

(《人民日报》,有删改)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A.讲好中国故事仍然任重道远。
B.展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C.我们要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D.中国故事就不仅书写在典籍里,更记录在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脚步里。
6.第⑥段画线句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A.举例论证B.比喻论证C.对比论证D.道理论证
7.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逻辑顺序,首段直接点明论点,然后阐述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原因及途径,最后举例进一步论证观点。
B.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途径一是要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传播优秀当代文化;二是要推动对外宣传创新。
C.第②段首句加点词“软实力”的含义是与经济实力相对的(国家)文化影响力或中华文化影响力。
D.“对外传播综合实力不强、发声能力偏弱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中“偏”“根本性”体现了议论文语言准确、科学、严密的特点。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辣条的是是非非

朱广思

①辣条是让中国孩子印象深刻的一种零食,它凭借低廉的价格、简单粗暴的口感,获得了无数孩子的青睐。校园零食界辣条称第二,没谁敢称第一!但是在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上,一些辣条生产厂家卫生状况差的乱象被曝光,再度引发了人们对辣条这种食品的关注。

②很多人认为辣条是用面粉油炸出来的,事实并非如此。辣条用的生产工艺叫挤压膨化,就是把面团放入螺旋杆挤压膨化机内,挤压膨化机会在很小的空间里,对面团施加很大的挤压力,使面团升温,以把生面团加热到熟透。随后,面团从另一端的小孔中挤出。挤出时,压强骤然降低,面团里的水分直接蒸发成水蒸气。原来的生面团就这样变熟了,不仅具有韧性,而且还蓬松多孔,这就是辣条面胚。接着就是把各种香料、辣椒、食品添加剂等,调成特制的辣椒油,跟面胚拌在一起。包装之后,就是我们买到的辣条啦。

③其实制作辣条就是这么简单,真正复杂的成分就是其中的食品添加剂,包括各种人工甜味剂、防腐剂、食用香精等。人们大多认为辣条好吃是因为加入了大量的糖,其实辣条在制作过程中是不加糖的。辣条中加入的主要是各种人工甜味剂,这些甜味剂比蔗糖甜上百倍到上万倍不等。为什么这样呢?这可能是由于辣条本身的油含量多、水含量少。由于蔗糖难溶于油脂,如果用蔗糖就会产生一个问题,那么多的糖根本无法溶解在面团内那一点点水里,这样会导致糖析出来,影响口感。而人工甜味剂只要加一点点,就能达到预定的甜度,就不用考虑溶解度的问题了。在辣条中,一般还有脱氢乙酸钠、柠檬酸钠、葡萄糖酸、山梨酸这些防腐剂,这样,无论是辣条表面的油,还是里面的面胚,都被防腐剂照顾到了,整个产品就更不容易腐坏变质。至于食用香精,不用说,当然可以让辣条的口感更好,吃起来更香了。

④因为辣条加工简单、利润率高,所以很多辣条都是不正规的作坊制作出来的,确实存在卫生条件差、生产车间布局不合理、没有检验设备等现象,让很多人吃出了急性肠胃炎,这都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可是有些人觉得,吃那些从正规厂家生产出来的干净卫生的辣条,对健康就没什么影响了。其实,就算能做到干净卫生,辣条也无法摆脱高油、高盐、高添加剂的原罪。辣条的含盐量是惊人的,如果你吃了一包辣条,就算别的啥都不吃,那么你摄入的钠已经达到了每天需要量的1.4倍。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每天食用钠的量最好不要超过2克,否则容易患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等疾病。除了钠含量的问题,辣条还属于高脂肪食物。吃一包辣条,摄入的脂肪约占每天摄入脂肪量的1/4.如果你把辣条当成日常零食,那肯定会越吃越胖,患高血压、高血脂的风险也会增加。除此之外,辣条中的食品添加剂常常是超标投放的,这也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不管你有多么喜欢吃辣条,也请你“浅尝辄止”。

——摘自《实用文摘》(中学版)2020年3月(下),选文有较大删改

8.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辣条”。
B.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一般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选文主要运用了逻辑顺序。
C.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
D.第③段加点词“不用说”不能删去,因为删去后,语言表达就不准确了。
9.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辣条用的生产工艺叫挤压膨化,面团从挤压膨化机另一端的小孔中挤出。挤出时,温度骤然降低,生面团就这样变熟了。
B.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每人每天食用钠的量最好不要超过2克,否则容易患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等疾病。
C.辣条不用蔗糖是因为蔗糖难溶于油脂,影响口感,而人工甜味剂就不用考虑溶解度的问题,而且人工甜味剂便宜得多。
D.由于辣条本身的油含量多、水含量少,所以整个产品不容易腐坏变质。
10.有一天,你的同学拿着一包辣条正要分给大家吃,你告诉他吃辣条对健康有害。他却说辣条是大超市买的,是正规厂家生产的,价钱很贵,可以吃,没问题。请你用以上文章的知识劝说他。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真题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望春风

一夜之间,田野山间的野菜被微风吹绿了——几次探头探脑后,终于在黎明到来之前晕出活泼泼的一片。在人们的翘首盼望中,春天终于如约而来。

②路边的大树开始褪去了枯黄,和田间的桃枝一起绽出新叶。我也受到了感染,心情顿时明媚了许多。路上行人明显多了起来,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喧嚣。不时看到戴着口罩、装备齐全的骑行者,他们塌下身子,双手稳稳地攥住把手,如一尾尾灵活的鱼儿,在车流的汪洋中穿行。

③第一批被春天唤醒的,总是乡间的农人。在乡村,春风是人们最好的朋友。它把山坡吹绿,把枝头的新芽催绽,与田野上每一个守护着土地的人不期而遇,带来花的清香与叶的肥嫩。

④疫情逐渐缓解,卡口渐次开放。麦子地里,农业站的技术管理员在查看麦苗长势,指导农民除草施肥、喷洒农药。苹果地里,果农们在为果树剪枝、开沟、追肥。农民们终于回到那片一生难以割舍的土地,扑向那地毯般铺张开来的田野,不错过惊蛰前后的每一个日子。

⑤郊外田畦都齐齐整整,荠菜花满坡满地,不时能看见三五个人戴着口罩在麦地里挖野菜。那些肥嫩的荠菜、苦菜子被人们摘下,收进随身带来的布袋、提篮中。在挟裹着乡土气息的清风里,他们带着满心的喜悦回家,品尝这大自然恩赐的美味。

⑥姜地里,一家家姜农戴着口罩,扛犁带锨,拉着竹竿和塑料薄膜,提着推着正月里在土炕上生的姜芽,开始下地种姜了。干活干得起了兴,他们脱掉了羽绒服外套,忙得满头大汗。很快,白花花的塑料膜包上地畦,一大块黄土地就这样落了一层亮亮的白雪。

⑦村庄路口,一个穿深绿棉衣的老太太正拉着一个穿暗红外衣的老太太的手,隔着彼此的口罩,絮絮地嘱咐着什么。两位老太太都是70多岁的年纪,干瘦矮小的身体,核桃般沟壑纵横的面孔,灰白的头发。两人拉扯了一会儿,红衣老太终于离开绿衣老太,走向马路对面,步子缓慢,但是很沉着,稳稳的,没有回头。春天的风依然凛冽,吹着老人灰白的头发、瘦小的身子。绿衣老太一直站在那里,目光始终追随着红衣老太。终于走到了路南侧的人行道上,红衣老太默契地回首,仰起菊花般的笑脸,挥舞着胜利的手势,向对面的老太太大声喊着什么。隔着一条路的距离,只能看到口罩在动。绿衣老太也挥起了手,大声地喊着什么,那笑容也如菊花般,层层叠叠。然后,红衣老太转过身,步子似乎轻盈了很多,继续向前方走去。

⑧她们应该是一对老友吧。疫情阻隔多日不见,红衣老太一定是惦记着闺蜜,于是穿过村庄路口去看望。离别时,绿衣老太不放心,执意要送老友,红衣老太摆脱了她拉扯的手,安慰说自己能走。老人过马路时故意走得镇静而从容,因为她知道,老友温暖的目光正陪伴着她前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1.文本第①段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作答。
12.文本形象地描绘了疫情缓解后乡村中哪几幅劳动场景?请简要概括。
13.文本中作者是如何刻画两位老人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14.一边是友情,一边是疫情。文中两位老人在疫情还未完全解除的情况下,为友情而相聚的行为,有人认为不可取,有人认为值得赞赏。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2022-06-16更新 | 708次组卷 | 9卷引用:2022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语文真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