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新疆 八年级 期中 2024-05-06 110次 整体难度: 容易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基础知识综合 添加题型下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诗的国度。凡中国人,不论身处何方,从事什么工作,过着怎样的生活,几乎都熟读春眠不觉晓,能诵床前明月光。诗词在我们的生命岁月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给心灵以美的熏,给生命以丰厚的赠。

腹有诗书气自华。千百年来,中国人用诗词涤荡灵魂、养精神。诗歌已经容入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诗意人生的写照、家国情怀的寄托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艺术结晶。我们相信,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的中华诗词文化一定能唤发更加璀璨的光彩,进一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陪伴我们诗意地居在神舟大地。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熏(táo)B.赠(guì)C.养(zī)D.居(qī)
2.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容入B.唤发C.艺术结晶D.神舟大地
3.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成语恰当的一项是(     
A.富丽堂皇B.气冲牛斗C.神采奕奕D.博大精深
2024-05-06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能否更加有效地推动校园扫黑除恶工作,是实现平安校园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B.我们应提倡全民阅读,因为阅读是每一个公民应该享受并受到保护的最基本的。
C.运载火箭海上成功发射,探索了我国海上发射管理模式,验证了海上发射能力。
D.随着地铁3号线6月6日试运营,标志着南宁市正式迈入站城一体化的3.0时代。
2024-05-06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5.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社戏》写了作者故乡的风俗民情,描写了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象,是鲁迅写的一篇著名散文。
B.贺敬之的《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关雎》和《蒹葭》都是“风”,指国风,属于地方民歌民谣。
D.“记”是一种文体,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6.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怡当的一项是(       
       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从秋叶的飘零,               ;从古树的年轮中               从冰雪的消融中,               ;从穿石的滴水中,               ;从蜂蜜的浪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
①我们读出了生命的苍劲             ②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          ③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             ④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
A.②①③④B.②④③①C.③②④①D.③①②④

三、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 适中(0.65)
7. 古诗默写。
诗歌是凝练的语言艺术,是思想的集结号。读诗,我们读懂了“景语”。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__________”驰目于洞庭湖的汹涌澎湃;读《桃花源记》“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____”沉醉于桃花林的幽静美丽;读诗,我们读懂了“情语”。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____________________”感受到作者开阔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读《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____________________”读出了恋人未赴约的惆怅与幽怨。
2024-05-06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四、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较易(0.85)

8.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

(1)上面这段文字选自著名学者______(填人名)的名著《_____》。
(2)关于这部名著,说法错误的是(     
A.《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书中不仅记录了我国历史的变迁和辉煌,而且在人文、哲学、社会伦理等方面也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引领作用。
B.商民族用甲骨卜吉凶,周代有了筮法,作为卜法的辅助,以蓍草数目的奇偶来断定吉凶。
C.《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尚书》经历了战乱、流亡更迭,其伪作一直到清朝才被证实。
D.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其中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

五、诗歌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诗歌鉴赏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诶。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滨。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汕。

9.这首诗每章开头均以“_________”和“_________”起兴,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B.本诗主要叙写一位追求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人的情景。
C.伊人可以指意中人,也可象征“幸福”、“理想”、“事业”等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D.全诗充满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以及求而不得的绝望之情。

六、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易(0.85)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①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④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⑤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⑥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⑦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1.“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指的是(     
A.劳动人民心中理解的话。
B.布谷鸟唱歌。
C.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
D.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12.第③—⑦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的?
13.第⑦段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4.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中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结合选文内容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自然现象?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名校
阅读《艾香悠悠溢端午》,完成问题。

艾香悠悠溢端午

钟芳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我的家乡,每到端午节,人们除了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外,还要去采几束艾草,插在自家的门楣上。我对插艾草这一习俗一直情有独钟,那一缕袅袅清香,常常把我牵进思念的故乡。

②儿时家乡的端午节,是氤氲在艾草香里的节日,家家户户门上都插满了艾草。听长辈们讲,艾草能祛病免灾,驱邪避晦,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端午那天,将它插于门楣,可使人身体康健。可这一插,竟有了上千年的岁月。那一束束斜插在门上的艾草,散发出淡雅似草药味的清香。那清香,丝丝缕缕,弥漫在屋子里,弥漫在童趣融融的村庄里。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上一口气,顿感心旷神怡,神清气爽。这一吸,那清香便让人终生难忘,岁月流转,内心一直萦绕着这一份乡野浓情。

③艾草是一种芳香型草本植物,碧绿中出幽幽香气。每年初夏,正是艾草疯长的季节,它们总是挤挤挨挨地长在溪水岸边,叶片浑身泛着白白的茸毛,不施粉黛,绿油油的,充满着活力。那身姿挺拔瘦直,宛如亭亭玉立的乡村少女,清秀淡雅,温婉脱俗。轻风拂过,便有暗香浮动,带给你拂面的清凉芬芳,让人不由得吟出《诗经》里的佳句: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④端午节的清晨,母亲总是带着我一大早去河边采艾草。来到河堤边,只见两岸青草苍翠欲滴,河水清清,鱼跃蛙鸣。晨曦中,深绿色的叶子闪闪发光,亮晶晶的露珠儿从繁密的艾叶上滚落下来,很是美丽。只见母亲小心翼翼地采着艾草,洗去上面的泥土,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母亲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回到家中,母亲还会用碎布块缝制成各种精巧的小香包,内装积存的干枯艾叶,让我们佩于胸前。嗅着淡淡的香草味儿,感受到的是母亲的疼爱和温情。

⑤据说艾草全身是宝,有祛湿、散寒、消炎、抗过敏等功效,被称为医草。用艾草泡水洗澡,可以解毒治病。每到端午,母亲总是煮一大锅艾草水,倒入盆中,让我和小弟泡澡。坐在漂浮着艾叶的木盆中,吸着缓缓上升的芬芳香气,相信谁也不会拒绝这份浓缩了大自然草木精华的馈赠。也许是这样的清洗很舒服,小弟的脸上总是露出可爱的笑容。在艾草水的熏蒸下,我们的皮肤变得光洁生香,整个夏天都清清爽爽。

⑥一眨眼,端午佳节又快到了。母亲接连从老家打来了几个电话:“今年端午节要记得回家插艾哦。”“一直记着呢。今年我带上儿子一块回去!”听着母亲的唠叨,那悠悠艾香,又溢满心间。此时我才幡然醒悟,端午插艾草不仅是一种念想,一种母爱的味道,更是一种习俗,一种文化的代代传承。一瞬间,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了那一棵充溢绿意与清香的艾草来。愿那绿茵茵的艾草,生生不息,艾香馥郁而绵长

(选自《天津日报》,有删改)

15.文章围绕端午节的“艾香”回忆了儿时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几件往事,表达作者萦绕内心的一份乡野浓情。(每空限15个字以内)
16.本文描写生动传神,结合语境,简要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表达效果。
17.结合语境,谈谈第③段引用《诗经》中有关“采艾”的佳句有什么好处。
18.文章结尾写“艾香馥郁而绵长”,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七、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 | 适中(0.65)
阅读《小石潭记》(节选),回答后面的问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9.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往来翕忽________
(2)悄怆幽邃________
20.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潭中鱼百许头       久居
B.卷石底       其境过清
C.心       似与游者相
D.岸势犬牙差互       境过清
21.将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2.文章第一段写“心乐之”,第四自然段又写“悄怆幽邃”。结合选文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作者这“乐”与“忧”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024-05-0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八、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23. 人生是一次远足。那路上的风景斑斓,那邂逅的人影儿,那成长的旅程中留下的无数脚印,它们随着时光流转,深深烙进你的心底,成为那道印痕。在你记忆的扉页上,生活曾留下怎样的印痕呢?

请以“成长的足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③书写工整,卷面整洁。④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4-05-06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试卷题型(共 11题)

题型
数量
基础知识综合
1
选择题
3
名句名篇默写
1
名著阅读
1
诗歌鉴赏
1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2
阅读与鉴赏
3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基础知识综合
1-30.65字音  字形  成语和熟语
二、选择题
40.65病句辨析与修改
50.85文学常识综合  文化常识综合
60.85衔接与排序
三、名句名篇默写
70.65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四、名著阅读
80.85《经典常谈》
五、诗歌鉴赏
9-100.65诗歌鉴赏
六、现代文阅读
11-140.85事理说明文
15-180.65散文
七、文言文阅读
19-220.65文言文阅读  山水游记类课内阅读
八、作文
230.65全命题作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