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太和中学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安徽 九年级 中考模拟 2018-05-07 74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一、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选择题 | 较易(0.85)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收(liàn)       (kài)       浑身数(xiè)     断壁残(yuán)
B.首(qiáo)       念(juàn)     随声附(hè)       玲珑透(tì)
C.芊(qiān)       气(dăo)       万恶不(shè)     头晕目(xuàn)
D.斜(qī)          (yùn)       周道如(dǐ)       尽职守(kè)
2018-05-0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太和中学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选择题 | 较易(0.85)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惺忪       恻隐       伫立        遍稽群藉       一泻万里
B.臆测       锦幛       清洌        春华秋实       可望不可即
C.瞰望       骸骨       沉湎        苦心孤意       引颈受戮
D.坯芽       腻烦       怡悦        吹毛求疵       险象迭生
2018-05-07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太和中学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选择题 | 适中(0.65)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项是
登上这气势恢宏的三峡大坝,触摸它伟岸的躯体,聆听它沉雷般的心跳,问苍茫大地,有哪一条江河      了如此深厚的文化?有哪一道大坝能      如此众多的智慧?有哪一座建筑能      如此壮美的崇高?有哪一项工程能         如此伟大的传奇?
A.凝聚   积淀   写满   见证B.积淀   凝聚   见证   写满
C.写满   见证   凝聚   积淀D.见证   写满   积淀   凝聚
2016-11-18更新 | 370次组卷 | 6卷引用:2012届湖南省永州市初中校长常务理事单位九年级联考语文试卷(二)
选择题 | 较易(0.85)
4. 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坐落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国家森林公园——十万大山,蔚然深秀,气象万千
B.《诗词大会》竞答过程扣人心弦,主持人风趣幽默,选手对答如流,嘉宾妙语连珠
C.面对五花八门的早教机构和课程,家长不应盲目跟风,而应理性判断,科学选择。
D.毕业典礼那天,男女同学打扮得花枝招展,意气风发,灵动的青春在校园里尽情飞扬。
选择题 | 较易(0.85)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家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伦理规范。
B.我国制造业存在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C.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的成就,稳国之基、安民之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坚实保障。
D.当下,这种祖辈和孙辈一起生活,并承担抚养教育孙辈的全部责任甚至主要责任的隔代抚养模式正成为家庭教育模式的主流。
选择题 | 适中(0.65)
名校
6. 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阅读是一种孤独。_____________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
①后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前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窃窃私语。
②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
③如果你不听,它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④它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不同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它在为你而歌唱。
A.②①④③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④②①③
选择题 | 较易(0.85)
7. 下面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
B.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小令。小令,一般只有一个曲牌。
C.戏剧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有它一定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基本情节结构。一般地说,剧本的情节结构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D.夏洛克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一个人物,他正义、慷慨、忠于友谊、稳重慈祥,是作者塑造的一个理想化的人物形象。
2018-05-0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太和中学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选择题 | 较易(0.85)
8. 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孔乙己》是一幕悲剧,却以笑声贯穿全文。孔乙己自身的可笑,是对封建文化、封建科举制度的嘲笑和讽刺、揭露和批判。
B.文学关注人性。《热爱生命》讴歌了淘金者顽强的开拓进取精神;《简·爱》赞美了主人公富于激情、幻想和反抗的精神,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
C.“这棵大树依然挺立着,烈日烤灼着它,干渴折磨着它,然而它没有倒下,它坚韧而顽强的活着。”该句运用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这棵大树所经历的种种磨难,表现了它的坚韧和顽强。
D.杜甫的《春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和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都侧重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景物的美好感受。
2018-05-0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太和中学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二、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 较易(0.85)
9. 古今诗文名句默写。
(1)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两首》)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两章》)
(4)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水是眼波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观《卜算子》)
(6)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与首句“枯藤老树昏鸦”句法结构和情绪渲染一致的句子是:_________
(7)在《<论语>十二则》中,与“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登楼》以浩大气势描绘祖国山河壮美,表达对民族历史追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05-07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太和中学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三、诗歌鉴赏 添加题型下试题

四、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适中(0.65)
12. 名著阅读。
(1)《格列佛游记》是英国18世纪前期最优秀的讽刺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的著名小说,其中格列佛流落到利立浦特(小人国)时,曾经机智地帮助利立浦特扑灭了皇后寝宫的大火,这场火灾发生的原因是①_________,格列佛采用的灭火方法是②_________
(2)《繁星》《春水》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__________、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018-05-07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太和中学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五、综合性学习 添加题型下试题

综合性学习 | 适中(0.65)
13. 国学,即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文学、哲学、语言文字学、考古学等。它是民族文化的精华,蕴藏着丰富的前人智慧。近年来,《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持续火爆,大众对国学的热情不断被激发。学校计划开展“走进国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材料探究】当今国学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请将材料中所反映出的国学传播的特点简要概括出来。

【材料一】漫画《孔子曰》实现了轻松讲解儒家经典的目的,《大鱼海棠》成为中国上古神话的“说明书”之一……点开微信公众号,网友们大开眼界,原来“高冷”的国学也可以如此趣味横生。借助漫画、动画乃至流行音乐,国学受众很容易进入古人的生活,硬邦邦的文字变成了活生生的生活。一位在新疆支教的老师留言:“现在看漫画《孔子曰》成为《论语》阅读课的重要一环,学生们边看边笑,边学边思考。”

【材料二】互联网上,打着国学旗号进行商业推广的网站屡见不鲜;朋友圈里,假借国学之名进行营销的各类公众号活跃度很高。对传统文化的随意解读充斥网络,其所传播的国学知识荒腔走板。日前网上一些低质量的教学视频让人们对国学的认知产生偏差,“似乎摇头晃脑、满口京片子就是国学”。


(2)【补写对联】为配合此次活动,班级计划组织一次古诗文朗读大赛。明明同学想为大赛宣传写一副对联,现已完成上联,请你补充下联。
上联:读诗文传承国学   下联:          
(3)【提出建议】为进一步促进国学在学校的推广,除了举办古诗文朗读大赛外,你认为还有哪些好的措施?请提出两条合理化的建议。
2018-05-06更新 | 118次组卷 | 4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太和中学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六、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会思想的芦苇

赵丽宏

①最近回到我曾经“插队落户”的故乡,一下船,就看到了在江堤上迎风摇曳的芦苇。久违了,朋友!

②芦苇,曾经被人认为是荒凉的象征。然而在我的心目中,这些随处可见的植物,却代表着美丽自由的生命,它们伴随我度过了艰辛的岁月。

③从前,芦苇是崇明岛上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芦苇的一身都有经济价值。埋在地下的嫩芦根可解渴充饥,也可入药。芦叶可以包粽子,芦叶和糯米合成的气味,就是粽子的清香。芦花能扎成芦花扫帚,这样的扫帚,城里人至今还在用。用途最广的,是芦苇秆,农民用灵巧的手,将它们编织成苇帘、苇席、芦篚、箩筐、簸箕,盖房子的时候,芦苇可以编苇墙,织屋顶。很多乡民曾经以编织芦苇为生,生生不息的芦苇使故乡人多了一条活路。我在崇明“插队”时,曾经和农民一起研究利用地下的沼气来做饭。打沼气灶,也用得上芦苇。

④在艰苦的“插队”生涯中,芦苇给我的抚慰旁人难以想象。我是一个迷恋自然的人,而芦苇,正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美妙礼物。在被人类精心耕作的田野中,几乎很少有野生的植物连片成块,只有芦苇例外。没有人播种栽培,它们自生自长,繁衍生息,哪里有泥土,有流水,它们就在哪里传播绿色,描绘生命的多姿多彩和坚韧。

⑤春天和夏天,它们像一群绿衣人,伫立在河畔江边。我喜欢看它们在风中摇动的姿态,喜欢听它们应和江涛的簌簌絮语。和农民一起挑着担子从它们中间走过时,青青的芦叶掸我衣,拂我脸,那是自然对人的亲近。最难忘的是它们开花的景象,酷暑过去,金秋来临,风一天凉似一天,这时,江边的芦苇纷纷开花了,那是一大片皎洁的银色,在风中,芦苇摇动着它们银色的脑袋,在江堤两边发出深沉的喧哗,远远看去,犹如起伏的浪涛,也像浮动的积雪。使我难忘的是夕照中的景象,在绚烂的晚霞里,银色的芦花变成了金红色的一片,仿佛随风蔓延的火苗,在大地和江海的交界地带熊熊燃烧。冬天,没有被收割的芦苇身枯叶焦,在风雪中显得颓败,使大地平添几分萧瑟之气。然而我知道,芦苇还活着,它们不会死,在冰封的土下,有冻不僵的芦根,有割不断的芦笋。只要春风一吹,它们就以粉红的嫩芽,以翠绿的新叶为人类报告春天的消息。冬天的尾巴还在大地上扫动,芦笋却倔强地顶破被严霜覆盖的土地,在凛冽寒风中骄傲地伸展开它们那柔嫩的肢体,宣告冬天的失败,也宣告生命又一次战胜自然强加于它们的严酷。

⑥我曾经在日记中写诗,诗中以芦苇自比。 帕斯卡 说 : “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 ”, 这比喻使我感到亲切。以芦苇比人,喻示人的渺小和脆弱,其实,可以作另义理解,人性中的忍耐和坚毅,恰恰如芦苇。在我的诗中,芦苇是有思想的,它们面对荒滩,面对流水,面对南来北往的候鸟,舒展开思想之翼,飞翔在自由的天空中。我当年在乡下所有的悲欢和憧憬,都通过芦苇倾吐了出来。

⑦我曾经担心,随着崇明岛的发展和进步,岛上的芦苇会渐渐消失。这次去崇明,我专门到堤岸上去看了芦苇。芦苇还和当年一样,在秋风中摇晃着银色的花朵。那天黄昏,我凝视着落霞渐渐映红那一大片芦花,它们在天地之间波浪起伏,像涌动的火光,重又点燃我青春的梦想……

(选自《赵丽宏散文精选》,有删改)

14.阅读文章第③~⑤段,说说作者写出了芦苇的哪些特点。
15.文中的两处画线句子联系紧密,试从结构及内容上分析其作用。
16.第⑤段末句中加点的“顶破”一词精练传神,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17.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春天和夏天,它们像一群绿衣人,伫立在河畔江边,我喜欢看它们在风中摇动的姿态,喜欢听它们应和江涛的簌簌絮语。
18.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2018-05-05更新 | 188次组卷 | 3卷引用:【全国区级联考】四川省成都市高新东区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需要“顶住”

李勤卫

①“打一分赚一分,我们一起顶住!”“我们有那种不服输的劲儿,不管怎么着也得顶住!”“女排精神就是不放弃,能顶住!”……

②中国女排在第三十一届奥运会上赢得中国代表团“分量最重”的一块金牌后,女排教练员和运动员在接受采访时也送给我们一块沉甸甸的人生“金牌”——人生需要“顶住”。

③赛场是最高强度的比拼,是精神意志的较量。“顶住”,既是一种姿势表象,也是一种内心观念。“顶住”,不是无可奈何的被动选择,更不是安于现状的消极保守。对于人生而言,“顶住”,是一种态度,一种责任,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和“发动机”。  

④“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人与人之间最小的差距是智商,最大的差距是坚持。“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说的是成功的偶然性。然而,这种“不费功夫”的偶然,却存在于“吾将上下而求索”“众里寻他千百度”“为伊消得人憔悴”之中,是千辛万苦付出后的某种必然。世间事,除了岁月,没有“不费功夫”就得来的好事。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国学大师钱穆“虽居乡僻,未尝敢一日废学”,一生著书立说达1700万言,还探索出一套独特的治学方法和治学门径。年复一年的“顶住”,最终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

⑤“顶住”是毅力,坚忍不拔。“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前进路上,艰难困苦是“灭顶石”还是“垫脚石”,关键看能不能“顶住”。爱迪生说,失败了一千次并不可怕,最起码我知道这一千次的努力都是不可行的,于是我就会做出第一千零一次的努力。袁隆平培育出高产杂交稻,屠呦呦提炼出青蒿素,说到底都是一个屡败屡试、愈挫愈奋、不断“顶住”的过程。成功路上,不仅要看能否吃得了“坐冷板凳”的寂寞之苦、“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勉之苦,还得看能否受得了“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忍之苦。无数事实证明,面对困难时选择“顶住”,一个个失败、挫折和困难,就会从“绊脚石”变为砌筑人生进步的“垫脚石”。

⑥“顶住”是定力,坚定不移。当年长征,尽管起初红军不知道战略转移何时才能结束,不知道最终去往哪里,但大家坚信“只要跟党走,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就会有前途”,坚信“不论我们自己能否到达胜利的彼岸,我们的旗帜一定能达到”。正是因为对这一目标的坚定不移,才使“红军不怕远征难”,把二万五千里的艰辛远征,化作了地球上最绚丽的红飘带。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马克思说,他能创立剩余价值学说,前后坚持40余年时间进行《资本论》的研究撰写,关键是“目标始终如一”。凡事咬定一个目标,矢志不渝,必会凌绝顶而览众山。

⑦“世界上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沾满了太阳的光辉!希望是一种坚持,使灵魂深处保有一片自由的天空,为相同的生命做出不同的解释。”的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我们有转型的难题,有升级的压力,但只要我们选择“顶住”,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劲头,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执着,就一定能让“关不住”的鸟儿,“羽毛都沾满太阳的光辉”,始终飞翔在希望的田野上。

(选自2016年8月2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9.文章以中国女排的事迹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顶住”是作者崇尚的一种精神品质,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怎样才算具备了“顶住”这种精神品质。
21.请为第④段“‘顶住’是执着,坚持不懈”这一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22.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七、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 | 较难(0.4)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23.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革非不坚利也       (        )民不以封疆之界       (       )
③足                       (        )④民之矣                    (       )
2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26.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八、作文 添加题型下试题

作文 | 较难(0.4)
27.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
(1)命题作文:润泽心灵的美好时光
【温馨提示】润泽,《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解释为:A.滋润,不干枯;B.使滋润。
(2)“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大千世界就是由“一粒沙”“半瓣花”这样的微小事物构成的。生活中,触动你心灵,给你启迪,助你成长的,往往是那人、那物、那情……
请以“与 相处的日子”为题,叙写自己真实的生活故事。
要求:(1)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
(2)字数600字以上。
(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4)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018-05-07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太和中学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写作

试卷题型(共 16题)

题型
数量
选择题
8
名句名篇默写
1
诗歌鉴赏
1
名著阅读
1
综合性学习
1
现代文阅读
2
文言文阅读
1
作文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2
阅读与鉴赏
3
写作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选择题
10.85字音
20.85字形
30.65一般词语
40.85成语和熟语
50.85病句辨析与修改
60.65简明、连贯、得体  衔接与排序
70.85文学常识综合
80.85文学常识综合
二、名句名篇默写
90.85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三、诗歌鉴赏
10-110.65西晋其他作家  诗
四、名著阅读
120.65名著导读
五、综合性学习
130.65文段综合  简明、连贯、得体  对联
六、现代文阅读
14-180.65散文
19-220.4杂文
七、文言文阅读
23-260.4孔子(前551-前479)  孟子(前372-前289)  议论说理类
八、作文
270.4哲理与生活  生活体验  人生感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