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题材 > 历史事件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难度:0.15 引用次数:428 题号:13058611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节选)


乙文

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曰:“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曰:“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如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墨子为义》节选)


丙文

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苏武牧羊》节选)


【注】①如:宜。②律:指卫律,原是汉朝犬臣,投靠匈奴。③旃:通“毡”,一种毛织品。④羝:公羊。⑤节旄:符节上装饰的毛牛尾。
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尔而与之                       蹴:踩踏
B.乞人不屑                       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不肯接受。
C.故人                              过:路过。
D.乃武北海上无人处          徙:迁移。
2.下列各组句子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子墨子自鲁                 单于愈益欲降
B.则食者众耕者寡也。       蹴尔与之。
C.呼尔而                       旃毛并咽之。
D.是亦不可以                 子不若
3.下列对选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孟子列举“行道之人”“乞人”的行为是要论述“舍生取义”的观点。
B.乙文中墨子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向故人说明“为义”的重要性。
C.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以议论为主,乙文以语言描写为主,丙文重在叙事。
D.丙文中苏武“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的行为最能体现他的民族大义。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1】【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摘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太常卿韦挺尝上疏陈得失,太宗赐书曰:“所上意见极是说言辞理可观,甚以为慰。昔齐境之难,夷吾有射钩之罪,蒲城之役,勃鞮为斩袂之仇,而小白不以为疑,重耳待之若旧。卿之深诚,见于斯矣。若能克全此节,则永保令名。如其怠之,可不惜也。勉励终始,垂范将来,当使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不亦美乎? 朕比不闻其过,未睹其阙,赖竭忠恳,数进嘉言,用沃朕怀,一何可道!”

(选自《贞观政要·卷二·论求谏》,有删改)

【注释】①太常卿:唐代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的官职。②说(dǒng)言:正直之言,慷慨之言。③夷吾有射钩之罪:管仲的箭曾射中齐桓公。④勃鞮(dī)为斩袂之仇:晋文公还是公子重耳时,晋献公使寺人勃鞮伐之于蒲城,重耳翻墙跑路,勃鞮斩其衣袖。后来文公也赦免了他的罪。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王之甚矣        蔽:_________            (2)时时而   间:_________
(3)未睹其            阙:________            (4)进嘉言       数:________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所 上 意 见 极 是 傥 言 辞 理 可 观
3.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2)当使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不亦美乎?
4.【甲】【乙】两文提出的治国方法有何相似之处?分别是如何提出来的?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2024-04-04更新 | 7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2】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定公十年春,及齐平。夏,齐大夫黎锄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鲁定公且以乘车好往。

孔子摄相事,曰: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古者诸侯出疆,必具官以从。请具左右司马。定公曰:诺。具左右司马。会齐侯夹谷,为坛位,土阶三等,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

献酬之礼毕,齐有司趋进曰:请奏四方之乐。景公曰:诺。于是旍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曰: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景公。景公心怍,麾去之。

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曰: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曰:诺。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曰: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

景公惧而动,知义不若,归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鲁以君子之道辅其君,而子独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鲁君,为之柰何?有司进对曰:君子有过则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之,则谢以质。

于是齐侯乃归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史记·孔子世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乃使使告鲁为好会   使_______
②乃使使告鲁为好会   使_______
③齐有司而进曰   _______
④麾而   _______
⑤君子有过则以质   _______
⑥君若   _______
(2)与“揖让登”中加点词语“而”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有司趋进曰B.于是於旄羽袚矛戟剑拨鼓噪
C.历阶D.归大恐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
(4)通读选文,解释“景公惧而动”的原因是什么?
2024-01-11更新 | 5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困难 (0.15)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陈同甫名亮,号龙川。始闻辛稼轩名,访之,将至门,过小桥,三跃马而三却。同甫怒拔剑挥马首,推马仆地,徒步而进。稼轩适倚楼望见之,大惊异,遣人询之,则已及门,遂定交。

稼轩帅淮时,同甫与时落落,家甚贫。访稼轩于治所,相与谈天下事。酒甜,稼轩言南北之利害,南之可以并北者如此。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且言钱塘非帝王居,断牛头之山,天下无援兵;决西湖之水,满城皆鱼鳌。

饮罢,宿同甫于斋中。同甫夜思稼轩沈重寡言,醒必思其误,将杀我以灭口,遂盗其骏马而逃。

月余,同甫致书稼轩,假十万缗以济贫,稼轩如数与之。


【注】①帅淮:指出任滁州知州。②缗:一千文为一缗。
1.甲文选自《__________》,相传是秦相____________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乙文中出现的辛稼轩,是_________(姓名)的号。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哉乎鼓琴(            )     (2)十万缗以济贫(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对乙文划线句“月余,同甫致书稼轩,假十万缇以济贫,稼轩如数与之。”翻译最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多月后,陈同甫送了一本书给辛稼轩,并假借他的名义捐了十万缗钱去帮助穷人,稼轩把钱还给了他。
B.一个多月后,陈同甫写信给辛稼轩,(向他)借十万缮钱,来救济自己的贫困,辛稼轩按照钱数都(借)给了他。
C.一个多月后,陈同甫送了一本书给辛稼轩,(向他)借十万缮钱,来救济贫困的自己,稼轩按照钱数都(借)给了他
D.一个多月后,陈同甫写信给辛稼轩,假称需要十万缮钱去帮助那些贫困之人,稼轩按照钱数都送个了他。
5.这两个小故事都是从“友情”角度来写的,甲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 乙文中陈同甫盗走骏马逃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此看出陈同甫心里对辛稼轩还带着不信任的。
2023-10-14更新 | 10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