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55 题号:14857165
阅读《秋之声》,完成下面小题。

秋之声

郑亚演

①月色染着秋天的韵味,秋的声音便由远而近地鸣叫起来。

②先是秋雁从碧净的高空掠过,然后在空旷的荒野丢落几声啼鸣;白露裹着霜重的余音,开始在田野,在山间,在天水的交接处弥漫;茂密的森林因鸟鸣显得更加静谧;奔腾的小溪因鸟鸣显得更加和谐。

③在这到处都竞相争鸣的秋天里,耳朵总是充盈着袅袅的余音;即使躺在床上,也会被呜声搅动,叫人睡不安稳。如果你踩着柔软的月光走出去,秋的声音便会冲你而来,撞击你的耳鼓,叫你心动。

④此时,村落的狗叫开始从小巷的深处传来,“汪汪汪”,短促而令人心惊。它们叫累了,便趴在墙角一隅,眼睁睁地听着蟋蟀的鸣叫,当听到主人“唧罗罗”的叫声,就摇着尾巴蹿过篱笆,回到它的狗窝里。

⑤忙完秋种的黄牛,喘着气,啃着主人堆放树头的青草,然后抬起头来,面对它要寻找的另一半,发出震耳欲聋的“哞哞”的叫喊。尽管这是一种没有丝毫美感的声音,但它却流露出一种纯朴、一种粗犷、一种辛勤劳动后淡淡的惆怅。

⑥那些鸣叫了一个夏天的秋蝉,带着沙哑的嗓子,不甘示弱,在霜染微黄叶子的荫蔽下,也加入秋天的鸣唱。它埋怨整天“吱吱喳喳”的雀鸟太无情了。雀鸟临近夜晚,却收起叫声,藏进阴森森的林子里;即使清晨叫了一阵,也只是在装腔作势,无非为肌肠辘辘而叫,为寻觅小虫而叫。而秋蝉的鸣唱直至夜阑人静,毫无倦意地传递着一种秋之信息。

⑦那些懒惰于静夜的蛀虫却藏在门缝里,用贪婪的牙齿与木头摩擦,发出沉闷的“咔咔”声,听起来既不生动,又给人增添几分压抑感;它们仿佛是天籁之音的另一类。

⑧池塘边,刚睡醒的白色的鸭子,摇摇摆摆地从棚子里款款走出,眺望着远方的天水间,然后张开扁扁的嘴巴,对着星星和一钩月亮叫喊,早起的雄鸡也懒洋洋地吐出几声啼鸣。这喧闹的场景,俨然上演了一场鸡与鸭的和谐对唱,萦绕着秋天婉转的晨韵。

⑨两峰相峙的山涧小溪,无忧无虑,奔跑的脚步从未停歇,它们带着山的翠绿,风的啸叫,从曲曲弯弯的石缝绕过,“哧哧淙淙”地响着,向山脚下奔流而去……

⑩拂晓,空谷的鸟鸣,开始在柿子熟透的、殷红的树缝间传出。使空谷显得更加幽静,森林更加寂寥;呼呼的山风驱赶着鸟声,从陡峭的悬崖上扑面而来。此时,风在回旋,山岚在回旋,眼前呈现一个天籁汇聚、声乐齐鸣的秋天。

⑪风声呼呼,雁叫嗄嗄,溪流淙淙……这,不正是秋天的绝唱吗?

1.本文描述了众多秋天声音,按照____________的顺序依次写来,由远到近,由傍晚写到了______,繁多却不杂乱。
2.文章第⑥段写秋蝉鸣唱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写雀鸟的鸣叫,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品味第⑨段的语句,说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4.结合全文,对文章最后一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风声呼呼,雁叫嘎嗄,溪流淙淙……”构成一组排比,让人感受到了一个天籁汇聚、声乐齐鸣的秋天。
B.结尾段汇集的这些声音与开篇的描述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同时借助秋天声音的多样表现出秋天特有的韵味。
C.文章最后一句“这,不正是秋天的绝唱吗?”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表达出作者对秋天即将逝去的无奈。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鼓神(作者:王雁)


       ①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吁的蜀道第一关。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作归乡的打算。
       ②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鼓锣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心烦意乱,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这里也在操练鼓锣作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鼓锣敲得震天价响。
       ③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凉,孤独孑孑。我准备悄悄地离开。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玩一把。”“别,别……" 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道通,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筒中甚是着湿地直往后退。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但姑娘媳妇们却掀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该地把有如婴儿手臂纽的双地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钢锣、纲钱的后生们也满脸殷殷地望着他。
       ④我真不敢相信这样的黑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 我等着往下看。他感到是再也推辞不掉了。布满皱纹和布满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只见他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走到大鼓前。就在他将双槌握在手中的时候,一个我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 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平凡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顶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他的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钢棍一样坚挺起来。 在轻轻敲打鼓沿几下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钢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了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
        ⑤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B)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
        ⑥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婚垮,还有生命,晏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这些奇妙的,卡在锣鼓声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
        ⑦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观看眼前出观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大鼓在响,小鼓在响,铜锣、钢钱性经讲,而指球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他已不再是一个蔫车汉,而是一个饭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人在其中。而他,这个人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顶天!我惊得了,世上竟有着这样的声音。 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单最和可怜。我从人群中慢地进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
1.从“不敢作对乡的打算”到“该国家过年,“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
2.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做了多处铺垫。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3.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
4.谈谈你对文章结尾处“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这句话的理解。
5.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鼓神”“神”在哪里。
2018-05-23更新 | 7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父亲的记忆

   

①父亲十六岁到安国县(原先叫祁州)学徒,是招赘在本村的一位姓吴的山西人介绍去的。这家店铺的字号叫永吉昌,东家是安国县北段村张姓。

②店铺在城里石牌坊南。门前有一棵空心的老槐树。前院是柜房,后院是作坊——榨油和轧棉花。

③我从十二岁到安国上学,就常常吃住在这里。每天掌灯以后,父亲坐在柜房的太师椅上,看着学徒们打算盘。管账的先生念着账本,人们跟着打,十来个算盘同时响,那声音是很整齐很清脆的。打了一通,学徒们报了结数,先生把数字记下来,说:去了。人们扫清算盘,又聚精会神地听着。

④在这个时候,父亲总是坐在远离灯光的角落里,默默地抽着旱烟。

我后来听说,父亲也是先熬到先生这一席位,念了十几年账本,然后才当上了掌柜的。

⑥夜晚,父亲睡在库房。那是放钱的地方,我很少进去,偶尔从撩起的门帘缝望进去,里面是很暗的。父亲就在这个地方,睡了二十几年,我是跟学徒们睡在一起的。

⑦父亲是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以后离开这家店铺的,那时兵荒马乱,东家也换了年轻一代人,不愿再经营这种传统的老式的买卖,要改营百货。父亲守旧,意见不合,等于是被辞退了。

⑧父亲在那里,整整工作了四十年。每年回一次家,过一个正月十五。先是步行,后来骑驴,再后来是由叔父用牛车接送。我小的时候,常同父亲坐这个牛车。父亲很礼貌,总是在出城以后才上车,路过每个村庄,总是先下来,和街上的人打招呼,人们都称他为孙掌柜。

⑨父亲好写字。那时学生意,一是练字,一是练算盘。学徒三年,一般的字就写得很可以了。人家都说父亲的字写得好,连母亲也这样说。他到天津做买卖时,买了一些旧字帖和破对联,拿回家来叫我临摹,父亲也很爱字画,也有一些收藏,都是很平常的作品。

⑩抗战胜利后,我回到家里,看到父亲的身体很衰弱。这些年闹日本,父亲带着一家人,东逃西奔,饭食也跟不上。父亲在店铺中吃惯了,在家过日子,舍不得吃些好的,进入老年,身体就不行了。见我回来了,父亲很高兴。有一天晚上,一家人坐在炕上闲话,我絮絮叨叨地说我在外面受了多少苦,担了多少惊。父亲忽然不高兴起来,说:“在家里,也不容易!”

⑪回到自己屋里,妻抱怨说:“你应该先说爹这些年不容易!”

⑫那时农村实行合理负担,富裕人家要买公债,又遇上荒年,父亲不愿卖地,地是他的性命所在,不能从他手里卖去分毫。他先是动员家里人卖去首饰、衣服、家具,然后又步行到安国县老东家那里,求讨来一批钱,支持过去。他以为这样做很合理,对我详细地描述了他那时的心情和境遇,我只能默默地听着。

⑬父亲是一九四七年五月去世的。春播时,他去耪耧,出了汗,回来就发烧,一病不起。立增叔到河间,把我叫回来。

⑭我到地委机关,请来一位医生,医术和药物都不好,没有什么效果。

⑮父亲去世以后,我才感到有了家庭负担。我旧的观念很重,想给父亲立个碑,至少安个墓志。我和一位搞美术的同志,到店子头去看了一次石料,还求陈肇同志给撰写了一篇很简短的碑文。不久就土地改革了,一切无从谈起。

⑯父亲对我很慈爱,从来没有打骂过我。到保定上学,是父亲送去的。他很希望我能成材,后来虽然有些失望,也只是存在心里,没有当面斥责过我。在我教书时,父亲对我说:

⑰“你能每年交我一个长工钱,我就满足了。”我连这一点也没有做到。

⑱父亲对给他介绍工作的姓吴的老头,一直很尊敬。那老头后来过得很不如人,每逢我们家做些像样的饭食,父亲总是把他请来,让在正座。老头总是一边吃,一边用山西口音说:“我吃太多呀,我吃太多呀!”   

(有删改)

1.作者在文中追忆了父亲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文中画横线的两处句子分别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
3.第⑮段写作者想为父亲立碑一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章最后一段写父亲请姓吴的老头吃饭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2017-06-03更新 | 9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

今夜,窗外的桂树在秋天清凉的夜色中散发着芬芳,青翠的绿叶在风中轻轻款摆,不知人间忧欢。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我的外婆。

我工作的学校在一个乡下的小镇。每天下班的时候,都会路过一户农家小院。有时院子的门口会坐着一个老人。老人佝偻着身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别人不会注意到她,她也不会注意别人。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马路上的车来人往。夕阳投下余晖,释放着她最后的光芒。老人的身影在余晖的映照下,那么的落寞和苍凉。

每当我路过老人的时候,总是将车速渐渐放慢,目光轻柔地抚过老人。也曾想过,将车停下。可是心里终究还是挂念着我一双幼小的儿女,想早点回家,又想着来日方长,于是踩下油门,绝尘而去。我在汽车的倒后镜中,看到老人的身影在傍晚的薄暮中渐渐模糊。我想,老人肯定不会知道,她疼爱的外孙女路过了,路过了她的苍老,路过了她的孤独,却没有肯为她做片刻的停留。

直到有一天,我终于将车停下,走进了那个小院。我和外婆打了声招呼后,便和一旁的舅妈唠着家常。在和舅妈说话的过程中,外婆一直茫然地看着我。终于,外婆忍不住了,小心翼翼地问我:“孩子,你是哪个啊?”这一句“你是哪个”,像一根细针,生生地扎入心中,疼痛蔓延。我已经有多久没有认真地看望过外婆了?外婆已经老到快要认不出我了。外婆的头发已经全白了,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深深的皱纹,浑浊的眼睛里却有着孩子般的单纯。“我是小萍。”外婆的表情瞬间生动起来。她笑了,脸上的皱纹宛若菊花,徐徐绽放。外婆问起我的孩子们,我将孩子们的趣事说给她听,她的笑容越发的灿烂了,那双深深埋藏着岁月的沧桑的眼睛里,有光彩流转。我能感觉到,我能来看她,外婆非常开心。

这一次看望外婆,让我记起很多外婆对我的疼爱。小时候,用手帮我清洗满是泥巴的小脚,将我喜欢吃的东西留给我……甚至我成年后,春节没有去给她拜年,她还记着将压岁钱让我的母亲转交给我。竟然是三份!我和我的两个孩子各一份。

我的心里涌动着深沉的内疚,还有不安。外婆真的已经很老了,以后不管有多忙,我都该经常去看望她。我还计划着,在即将到来的国庆长假里,我会带着我的两个孩子去看她。我蓦然发现,外婆还没见过我的小儿子,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外孙子啊,亏欠外婆的太多太多。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可是我们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国庆还没到,我和外婆就又见面了。这一次,是在医院。妈妈哭着打电话告诉我,外婆得了这世界上最凶险的病,肝癌晚期。才几天时间,外婆就已经形容枯槁、卧床不起。然后又没有几天,她就迅速陷入昏迷,然后就在昏迷中死去了。从查出疾病到死亡,一共不到半个月时间。死亡来得是这样迅疾,没有给她自己和她的子女思想准备的时间。外婆就这样离开了。

外婆,如果来日方长,哪怕只有一次,让我再有机会路过您坐在我下班途中的院门口,我一定停下前行的四轮,走到您的身边,轻轻地唤您一声“外婆”,然后匍匐在您的膝旁,陪您说说话,听您说说您的快乐,或者不快乐,慰藉您寂寞的时光。

可是,这世间并没有多少来日方长。很多东西,当我们拥有的时候。我们并不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能再拥有。可是明白了这个道理,要付出多么沉痛的代价!

今夜,桂树飘香,我想起了我的外婆。我再不幻想来日方长!

1.根据提示,将下面表格ABC处内容填写完整。
外婆
路过外婆时没有停留A:
B:快乐地与“我”交谈
再一次与外婆相见C: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写桂树飘香,绿叶轻摆,“不知人间忧欢”,是为了引出下文,衬托“我”忽视至亲痛失亲人的悲情。
B.“我”上门看望外婆,“外婆已经老到快要认不出我了”,一方面是说外婆已经老迈,另一方面说明“我”太久没有看望外婆了。
C.“我”成年后,仍然接受外婆给“我”的压岁钱,说明“我”太过冷漠,不知感恩。
D.“我”因为内疚和不安,所以决定于国庆带两个孩子去看外婆。
3.文中写“我是一个不称职的外孙子啊,亏欠外婆的太多太多”,“我”感到“亏欠”的原因是什么?
4.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
(1)老人佝偻着身子,静静地坐在椅子上,别人不会注意到她,她也不会注意别人。她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看着马路上的车来人往。(从人物描写角度)
(2)这一句“你是哪个”,像一根细针,生生地扎入心中,疼痛蔓延。(从修辞运用角度)
5.请写出文章最后画线句的含义。
2019-10-24更新 | 55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