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1 题号:17759917

中国航天的硬核浪漫

①蛟龙入海、嫦娥奔月、鸿雁传书……曾经,这些流传在中华大地上的呢喃,是华夏儿女对星空和深海的想象。如今,在中国科学家执着的探索下,神话变成了现实。一个个国之重器,承载着国人的梦想。它们的名字,也集结了传统智慧与探索未知的浪漫。

AG600别名“鲲龙”,取意“鲲鹏展翅,蛟龙入海”,是目前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既能在陆地上起降,又能在水面上起降。而“鲲鹏”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上古神兽。据庄子《逍遥游》记载:“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③“鲲龙”的命名,既体现了其水陆两栖的特色,也蕴含着航天人的期冀和祝福。在成功实现陆上首飞和水上首飞后,2020年7月26日,“鲲龙”AG600成功实现海上首飞。

④“蛟龙”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兽。相传,蛟和龙居深水中,蛟能发洪水,龙能兴云雨。我国首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取“蛟龙”入水,乘风破浪、以利万物的美好寓意。目前,“蛟龙”号的作业能力可达7000米,能在全球海洋面积99.8%的海域潜行。

⑤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标识为“揽星九天”。2020年7月23日,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

⑥“天问”之名源于屈原的长诗《天问》,表达了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

⑦自古以来,“北斗”就是中华民族的指路明灯。北斗,共有七星,因在北方聚成斗形,故被称为“北斗”,又名“北斗七星”,上古时期被用来判断方向、确定季节、知晓时辰,至今都是北半球天空的重要星象。

⑧“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中国古代诗人对北斗七星有着无限遐思。当中国科学家开始研制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便以这一传统文化中寓意光明和方向的星座命名。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成功。

⑨至于“嫦娥工程”和“玉兔”号则源自我们熟知的“嫦娥奔月”的故事,承载着古人对月球的浪漫想象。在神话中,“玉兔”是古人同情嫦娥进而添补的温暖情节。如今,“玉兔”是我们追求和平的象征。“玉兔”的善良、纯洁、敏捷和月球车的构造、使命,既形似又神似。

⑩在古代,人们用“鸿雁”指代信差。汉武帝时,苏武被匈奴扣留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真相并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样,匈奴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苏武放回汉朝。自此,“鸿雁传书”用来指代书信传递。“鸿雁传书,永不失联”,用“鸿雁”命名全球地轨卫星通信系统,承载了航天人的美好祝福。

⑪《西游记》中,孙悟空在进过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后,具备了“火眼金睛”的技能。我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命名“悟空”,取义“领悟、探索太空”,希望它能够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识别太空中暗物质的踪影。2015年12月17日,“悟空”成功发射升空,虽然设计寿命只有3年,但经过评估,目前它仍在太空服役。

(选文有删改)

1.请概括本文的说明对象。
2.第②段划线句中加点的词语“目前”能否删除?为什么?
AG600别名“鲲龙”,取意“鲲鹏展翅,蛟龙入海”,是目前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陆两栖飞机。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蛟龙”号的作业能力可达7000米,能在全球海洋面积99.8%的海域潜行。这句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2020年7月23日,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计划发射。
C.“玉兔”是追求和平的象征,与月球车的构造、使命,既形似又神似。
D.我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命名“悟空”,希望它能够识别太空中暗物质的踪影。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1】记叙文阅读

三个目标之后

余秋雨

很多年前,我收到美国企业家贝林写来的一封信。他邀我做他的顾问。

他是世界级的富豪,主持着一个庞大的慈善机构,专为各国残疾人提供轮椅。

他说,他出身贫苦,逐渐致富,曾为自己提出三个阶段的目标。第一阶段是“多”,即追求钱多、厂多、房多、车多、雇员多;第二阶段是“好”,即在多的基础上淘汰选择,事事求精,物物求好,均是名牌,或比名牌还好;第三阶段是“独”,即在好的基础上追求唯一性,不重复别人,也使别人无法模仿自己。

他很快完成了求多、求好、求独这三个目标。本应满足了,他却深感无聊。当无聊笼罩了生命,他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就不再有一丝骄傲。

他对我说:“当我完成这一切时,还不到六十岁。家里没有人要继承我的产业,我今后的日子就失去了目标。一度,我甚至不想活下去了。”

他继续告诉我,终于有一天,一个六岁的越南残疾女孩救了他。那天他顺手把专机上的一台轮椅推给这个无法行走的女孩,女孩很快学会操作后,双眼闪现出一种他从未见过的光亮。贝林先生在那种光亮中,看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第二个救了他的是一位津巴布韦青年。那天,这位青年背着一位残疾的中年妇女,用了两天时间穿越沙漠来到他面前。贝林先生问:“这是你母亲吗?”

青年回答:“不是。”

“是你亲戚吗?”

“不是。”

“你认识她吗?”

“不认识。”

“那你怎么把她背来了?”

“她听说有人在这里发轮椅,就让我背她过来。”青年回答。

这个青年说,他要回到出发的地方,把这两天耽误的时间补回来,随后,他就转身大步走了。

看看他的背影,贝林先生心头一震。这个津巴布韦青年一看就非常穷困,帮了不认识的人一个大忙,却不要任何回报。

贝林先生说:“我居然到六十岁才明白,慈善的事,早就可以做了,我也可以早一点摆脱无聊。慈善,是一种寻找人生意义的自我救赎。”

我为贝林先生自传的中文版定了一个非常中国化的译名——为富之道。

贝林先生与我的对话在报刊上发表之后,中国读者最感兴趣的,是他在六十岁前的三大目标。求多、求好、求独,几乎概括了中国大多数企业家正在逐步攀缘的三大台阶。多数人还在第一台阶,少数人已经在第一到第二台阶之间,攀上第三台阶的比较稀少。

攀缘是辛苦的,也是令人兴奋的,因为有目标,我非常欣赏贝林先生说的一句话:“我把梯子搁错了墙,爬到墙顶才知道搁错了。”我告诉他,这句话已经具有文学价值。

我并不认为所有企业家都必须像他一样最后全然投身慈善事业,但是我希望大家经常想,爬到墙顶之后要干什么,因为我发现,很多人还没有攀到高处,在半道上就已经感到无聊。

贝林先生告诉我们,需要更换梯子搁置的方向,更换目标。

新的目标会是什么?应该多种多样,但是贝林先生和其他类似人物抬手指了一个,那就是超越个人功利,为大善、大爱、大美留出更多的地方。

(选自天地出版社《雨夜短文》)

1.文章为什么以“三个目标之后”为题,而不以“三个目标”为题?请说说你的理解。
2.贫穷的津巴布韦青年背着一个陌生的残疾妇女,穿越沙漠来到贝林面前,只为了帮助她得到一张轮椅,并且不需要回报。请你运用心理描写描述贝林目睹青年的背影时“心头一震”的具体感受,不少于20字。
3.贝林说“我把梯子搁错了墙,爬到墙顶才知道搁错了”,这句话中“搁错了墙”指什么?道出了贝林什么样的感情?
4.文章倒数第五段提到“中国读者”与“中国大多数企业家”,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5.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为那些“超越个人功利”,有大善、大爱、大美的人点赞,请用简洁的语言补充一个类似的事例,要求写出人物的名字和相关优秀事迹。
2020-08-05更新 | 28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露从今夜白   秋向此时分

①“露从今夜白”,白露是9月的第一个节气,它代表着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每年公历9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即白露日。“一场白露一场霜”,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有显著变化的节气,白露以后,气温下降,天气明显转凉。“早寒青女至,零露结为霜。”清晨时分会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形成的。

②古人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元鸟归,三候群鸟养羞。时值白露,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乌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的时候。白露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秋季到来的重要标志,由于北来的干冷气流增多,淮河、秦岭以北地带的湿热气流向南撤退,空气中湿度大减,云量变少,因而往往碧空万里、天高云淡。而地面上夏季积存的热量尚未完全消失,所以白天尤其是正午以后﹐气温仍是相当高,昼夜温差较大。

③白露时节,东北平原开始收获谷子,大豆和高梁,华北地区的秋收作物也已成熟,大江南北的棉花正在吐絮,进入全面分批采收的季节。白露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此时,西北、东北地区的冬小麦开始播种,华北的秋种即将开始,黄淮地区,江淮及以南地区的单季晚稻已扬花灌浆,双季晚稻也即将抽穗。

④自古以来,白露的习俗不少,且多与“吃”和“饮”相关。福建福州有个传统叫"白露必吃龙眼”。龙眼本身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润肤美容等功效,而白露前的龙眼个大,核小,味甜、口感好,所以白露时吃龙眼再好不过。江浙以及湖南的一些地方,每到白露有用糯米,高梁等五谷酿酒待客的风俗。此酒被称为“白露米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爱喝茶的人们则更期待着此时的“白露茶”,所谓"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白露茶有独特的甘醇清香,既不像春茶那样不经泡,也不似夏茶那样干涩味苦。

⑤“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月色盈盈的秋夜,承载着千年诗意的白露,正穿过春风夏雨,缓缓向我们走来。

⑥“金气秋分,风清露冷秋期半。”秋分一般是在每年公历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的时候。“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向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此时,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凉爽的秋季,日平均气温降到22摄氏度以下。“轻寒正是可人天”,这个时候的秋,气候宜人,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⑦秋分后不再打雷,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虫子藏入穴中,并以细土密封洞口以防寒气侵入。此时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所以天气干燥,水汽蒸发快,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

⑧“秋分时节两头忙,又种麦子又打场。”秋分也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节气。由于秋分过后,但凡遇到冷空气活动,气温便下降得特别快,幅度也很大,这就使得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格外紧张。

⑨在古代,秋分日也是“祭月节”。据《国语》记载,周代已有秋分“夕月”的活动。但由于每年的秋分日不一定都有圆月,后来便将“祭月节”由秋分日调至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月圆之夜,

⑩“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疏朗时节﹐快意秋分!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9月6日,有改动)

1.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露从今夜白”中的“露”指的是白露时节。
B.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有显著变化的节气,白露以后,气温下降,天气明显转凉。
C.秋分后,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
D.白露是收获和播种的季节,白露过后,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格外紧张。
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露是9月的第一个节气,它代表着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
B.白露的习俗很多,都与“吃”和“饮”相关,如吃龙眼﹑用白露米酒待客、品白露茶。
C.第⑥段引用谚语言简意赅地说明了秋分时节的物候特征。
D.第⑨段加点词“不一定”,说明了秋分日与圆月没有必然关联,交代了祭月节改日的原因。
2023-08-12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他永远是我心中的“标尺”

钱梦龙

①一个人在求学时期若能遇到好老师,是一辈子的幸福。我就是这样一个拥有“一辈子的幸福”的人,因为我遇到了武钟英老师。

②在我童年的印象中,他是一位中年教师,经常穿一身青灰色的中式长衫,显得温文儒雅。他的神情不是太严肃,可也不是满脸堆着“职业性的微笑”。而是那种既不失教师的尊严、又使学生愿意亲近的恰如其分的温和。他教我们国语课兼班主任。我已经想不起他上课时许多生动的细节,只记得同学们都喜欢听他的课。他似乎从未厉声地斥责过学生,因为同学们都把执行他的指令当作一种荣耀,有时他的一个手势。乃至一个眼神,在同学们的心目中都是无声的命令。当时我还不懂什么叫偶像崇拜,武老师事实上已成了每一个学生心中的偶像。

③我从小贪玩,脑子似乎又有些笨,学习当然很糟,在武老师教我之前,已创下了先后留级三次的“光荣记录”。凡教过我的老师,几乎一致认为我是个“聪明面孔笨肚肠”的“劣等生”。

④小学五年级是我的学习面貌发生根本变化的一年,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因为这一年我十分幸运地转到了武老师的班上。武老师肯定早就听到过我这个在学校里很有点“知名度”的学生的名字,因此,教我不久,就把我叫到了他兼做卧房的办公室里。我当时对武老师还不大了解,以为自己又做了什么错事,心里不免有点“惴惴焉”。

⑤“钱梦龙,大家都说你笨,我可不大相信。”

⑥听武老师说话的语气并没有责备的意思,我紧张的情绪才渐渐松弛了下来。

⑦他边说边从抽屉里拿出了一本《王云五小字典》。“现在我教你一种‘四角号码’查字法,这也许有些难,但如果你能学会,就可以证明你不笨。你想试一试吗?”我怯怯地点了点头,对自己究竟能否学会这种“有些难”的查字法信心不足。当然,我也很想争口气,证明自己不是“聪明面孔笨肚肠”。

⑧第一步先学“四角号码”口诀,共四句,武老师耐心地一句一句给我解释,又教我怎样确定一个字的四个角和它的附角。看我大体弄懂了,他就在纸上写了几个字让我试查。从未翻过宇典的我,居然很快就把它们从字典里找到了,连我自己都大感意外。武老师显然很高兴,笑眯眯地拍着我的肩膀,还捏着它摇了两下,什么也没有说。

⑨接着,他交给我一项任务:自备一本《王云五小字典》。以后,他每教新课之前,先由我把生字的音义从字典里查出来,抄在小黑板上供同学们学习。那时,我可是个被大家瞧不起的“留级大王”,而武老师却如此“委以重任”,真使我在受宠若惊之余感到无比的幸福。作为对老师的报答,我每一次都竭尽全力地把这项光荣任务完成得无可挑剔。

⑩就这样,我学会了并且能比较熟练地使用字典,还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渐渐地,我不再害怕学习了,尤其天天盼望着上武老师的国语课。而且,我对作文也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次作文只要有几个“优美”的句子,武老师总要在评讲时兴奋地读出来,有时还让我自己读。到六年级时,他还把我的一篇作文推荐给《嘉定报》,并居然登了出来!看到“钱梦龙”三个字清清楚楚地印在报纸上,那种感觉,真比在全校大会上登台领奖还风光百倍。

⑪还有一件事,对我当时幼小心灵的影响是那样深远,以至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每每回忆起来,仍然感到一种莫名的激动。

⑫那是到学校领取毕业证书和成绩单的一天,也是我小学生活的最后一天。我一早就到校了,心里既紧张又兴奋,就像等待一个重要的谜底揭晓一样。

⑬这一天武老师例外地脸上挂满了笑容,当他把毕业证书和成绩单发到我桌上的时候,还特意摸了摸我的头,说:“成绩不错啊!你要好好看一看我给你写的评语。”

⑭我一面摩挲着那张简朴的毕业证书,一面急切地打开成绩单。评语栏中的第一行字赫然跳进眼帘:“钱梦龙同学天资聪颖……”这个“颖”字我不认识,但和“聪”字连用,我约略猜到了它的意思。一回到家,急忙查《王云五小字典》,证实了我的猜想。果然!“聪颖”者,“聪明”也。武老师都说我聪明,成绩单上写得明明白白,这还用怀疑吗!多年来沉重地压在我心头上的那句“聪明面孔笨肚肠”,到此时终于被一扫而净了,连一点阴影都没有留下。

⑮当我跨进中学校门的时候,已经是一个爱读书、有自信的少年学子了。但是,我永远不能原谅自己的是,那时候太懵懂,根本不理解武老师两年来一步步的诱导,对我究竟意味着什么,进中学以后,竟从未回小学去看望过武老师。直到1949年,我参加了工作,才想起我少年时代这位改变了我的人生历程的引路人,回母校去找他,而他早已离开了学校。有人说他在本市某大学任教,至于究竟是哪所大学,谁也说不清楚,也有人说他去了北京。总之,我再也找不到我的武老师了。现在,我都已经退休几年了,武老师若还健在,该有九十多高龄了吧?可是人海茫茫,到哪里去找他呢!

⑯其实,我又何必远寻?自从我走上讲台的那天起,五十多年来,武老师那温文儒雅的身影,无时无刻不映现在我的记忆的心幕上。他永远是我心中的一把“标尺”,一把测量我的教书育人工作的“标尺”。在我半个世纪的教书生涯中,记不清有多少次面对“屡教不改”的顽皮孩子或所谓的“问题学生”,我都不敢有一丁点儿“放弃”的念头,就是因为心中矗立着这样一把高高的“标尺”。

1.如何理解题目“他永远是我心中的‘标尺’”中“标尺”的含义?
2.联系上下文,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加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文章第段中写到“可是人海茫茫,到哪里去找他呢!”而第段开头又说“其实,我又何必远寻?”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4.你认为文中的武老师是怎样的一位教师?
2021-10-06更新 | 9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