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1 题号:1877879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花间补读未完书

肖复兴

①田增科老师到澳洲去了。这是他第三次去。我隐隐地感到,这一次,他大概不会回来了。他的几个孩子都在国外,国内已经没有他的亲人了,孩子们执意要接老两口出去,尽尽孝心。

②我忽然觉得一下子非常落寞。在偌大的北京,田老师是我唯一的亲戚。我和他交往了四十多年了,过了我人生的一半,也过了田老师人生的大半。岁月,让人的感情发生着变化,就像葡萄在时间的催化下变成酒一样,浓郁芬芳醉人。

③我在汇文中学上初三,田老师教我语文。那时,我十五岁,田老师刚大学毕业,我们开始了这长达三十七年的交往。这中间,是他帮助我修改了我的一篇作文,并亲自推荐参加了北京市少年作文比赛,获得了一等奖。那是我的第一篇变成铅字的文章,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篇文章,我会那样迷恋上文学吗?我今天的道路会不会发生变化?我有时这样想,便十分感谢田老师。我永远难忘他将我的那篇作文塞进信封,投递进学校门前的绿色信筒里的情景;我也永远难忘当我的这篇文章被印进书中,他将那喷发着油墨清香的书递给我手中时比我还要激动的情景。那是一个细雨飘洒的黄昏。

④这中间,还横躺着一个“文化大革命”,有段时间,我和田老师疏远了。可是,在我即将出发到北大荒插队时,田老师却出现在我的前面。在那些天远路长、心折魂断的日子里,田老师常有信来,一直劝我无论什么样艰苦的条件下千万不要放下笔和书。在那文化凋零的季节,他千方百计为我买了一套《水浒》和一套《三国演义》,在我从北大荒回家探亲假期结束要回北大荒的前夕,赶到我家把书送来。那一晚,偏巧我去和同学们话别没有在家,徒留下桌上一杯已经放凉的茶和漫天的繁星闪烁。

⑤这中间,我和田老师先后结婚生子,先后为老人送终。在那段一根扁担挑着老少两头的艰辛日子里,我待业在家没有工作,他鼓励我别灰心,并送我他的《人间词话》《红楼梦》等书,还送我一个笔记本,劝我再苦再难,读书是必要的,要相信乾坤有限、时序有心,要相信艺不压身,学问终有用时。

⑥这中间,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他看后觉得不错,亲自骑上自行车跑到报社替我送到编辑的手中,并郑重地推荐给人家的。那篇文章,他至今保留如初,并保留着我中学的作文本。

⑦这中间,他出版的第一本书,特意约我来写序言,我说:“这本书中的这些篇章并不是为文而文,而是一位老教师在和年轻的你坦率真挚地谈心。悠悠读来,我仿佛又回到校园,重温坐在教室里听田老师讲课时那一片温馨,它曾伴我度过少年而渐渐长大。”

⑧这中间,我和田老师一样,做上了中学和大学的老师。我刚刚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田老师都曾经骑着自行车到学校专门听我讲课。我教书的学生在郊区,比较远,但他还是早早就到了。听他的学生要给更为年轻的学生讲课了,他的心情有些激动。田老师走进校园,我看到许多学生趴在教室的窗前好奇地看,那一次,他回家迷了路,兜了好半天的圈子才回到家。

⑨还有一次,他到我教书的中央戏剧学院来听我讲课,我讲朱自清的《背影》,下课后,他告诉我读错了一个字,另外除了应该结合朱自清先生的自身经历,还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会对文章的内涵理解得更深刻些。我送他一直到学院门口,看着他骑上车在冬天的风中远去,一直到看不见他的背影为止,我才发现自己手中拿着的正是朱自清的《背影》。

⑩四十多年的岁月就这样如水长逝。可以说,我和田老师这四十多年的交往,是读书写书和教书的交往,清淡如水,却也清澈如水,由书滋润着情感,又由情感滋润着书,便也格外湿润而清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保持这么多年的友情的。我和田老师的感情这样平淡又长久地保持着,彼此都感到那情感中因有岁月的沉淀而那样沉甸甸。在春节老北京人讲究亲戚之间互相看望的礼节里,我唯一要看望的就是田老师一个人。

一晃,春节将要来临。田老师却到澳洲去了,而且不会再回来了。春节,我将无处可去。

我想起前年的春节,田老师特意给我寄来一封信,信中夹有一张他在女儿家中门前照的照片,照片后面有田老师抄的一句清诗:“竹里坐消无事福,花间补读未完书。”一下子,遥远的澳洲变得近在咫尺,田老师又像坐在我的身边了。而且,那时总想这个春节田老师不在,下一个春节他是要回来的。毕竟还想着那么多要读的未完的书。

可是,这一次,田老师不会再回来了。他早早寄给我一张贺卡,贺卡上印着积雪覆盖的原野。接到贺卡那天,北京正纷纷扬扬飘飞着冬天以来最大的雪花。

(选自《肖复兴散文精选》)

1.请将下面句子改成陈述句。
如果没有这样的一篇文章,我会那样迷恋上文学吗?
2.文章写了“我”与田老师读书、写书和教书的往事。阅读文章第④—⑨段,请概括出其他事件。
(1)
(2)
(3)年轻时,“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由田老师力荐,并保留至今。
(4)田老师出版第一本书,约“我”为他写序言。
(5)
(6)
3.下列对标题“花间补读未完书”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田老师鼓励我在有限的生命里,把没有读过的书都读一遍。
B.田老师一生经历坎坷,告诫我多读书才能战胜生活中的困难。
C.我与田老师因书结缘,我们一路坚持读书,情谊深厚而芬芳满怀。
D.我对田老师的付出感激不尽,用自己的勤勉读书来回报老师,一路花香。
4.文章第①⑪⑬段中的三处画线句,一而再,再而三地写田老师“不会再回来了”,其作用何在?
5.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田老师的人物形象。
【知识点】 散文 肖复兴(1947- )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哭得最惨的那天,你一定长大不少吧

高二那年的夏天,我第一次彻夜未眠。

夜里一点多被我妈从床上摇醒,她慌张地说:我带你爸去一下医院,你拿着这个手机,若有事,就和你联系。

当时还带着困意的我晕乎乎地答应着,随后就听到救护车呜哇呜哇乱叫的声音,几个陌生人敲开门,拿凳子做担架,将倒在地上的我爸抬走。我就是在那个瞬间突然清醒,看着我妈和被抽去了意识的我爸消失在电梯里,很久之后,那些只言片语还在空荡荡的屋子上方盘旋。

④“你爸在卫生间摔倒了……”“我本来以为没事的,没想到他一直醒不过来……

我不敢踏进他摔倒的那个卫生间,也不敢回到床上继续睡觉,只好坐在窗边看立交桥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夜晚的城市还是很亮,每辆车都在飞速奔向远方,我望着立交桥哭啊哭,也不知道在哭些什么,然后疯狂地给我能想得到的朋友打电话,可因为是半夜,没有一个人应答。清晨6点,我妈终于打来电话:脑出血……她说,还在抢救,医生说送来得早,应该能救回来……你先去上学吧。

我走出房门,感到外界有一种恍惚的不真实感,无论是早餐摊上的叫卖,还是小孩子的追逐打闹,抑或是出来晨练的老年人,都和我隔着一层透明的膜,听不清晰也看不真切。那天之后,似乎一切都改变了。

升入高三,正好班里之前负责开门的同学转入了别的班级,于是我向老师要了班级钥匙,开始了早出晚归的生活。其实我并非旁人看上去的那么努力,我只是为了让自己忙起来,当你有目标时,就会忘记一些事情,拿上钥匙后,我便可以顺理成章地最早起床,最晚回宿舍,不用和其他人一起吃饭,也不用向谁吐露心扉。

上大学后,我开始思考我能做的事情、大学四年的打算以及未来的出路,在发现自己写东西好像还可以后,便抓住各种机会投稿,深夜里写完一篇又一篇文字,也曾和甲方为一两百块钱而争执……

身边同学一到寒暑假就会欢欣鼓舞,因为放假等于休息、等于自由、等于更轻松的生活,但对我而言,放假回家就意味着要担负起家庭责任。我要去医院,要陪我爸做康复练习,要成为一个能独当一面的人。

我觉得我的人生,早就从坐在窗边疯狂大哭的那天开始改变了,就好像原先设定好的轨道突然间被调转方向,驶入一片未知迷雾。长大不是一个过程,长大是一个瞬间,是你让眼泪带走过去的自己,然后直面或复杂或惨淡的人生的那个瞬间。

有一次在水房,隐隐约约听见一个女生在哭,她抽噎着说:奶奶怎么会不在了呢?她不是寒假还好好的吗……我默然,水龙头里的水哗哗地形成一条水柱,就像那些回不去又握不住的时间。原来我们已到了父母会生病的年纪,到了长辈们会离开的年纪,也到了不得不一个人去面对世间种种险恶与挑战的年纪。小时候一直盼望的长大,原来这般迅速和残酷,还没等我们反应过来,时间就已悄悄将过往带走——我们都在被迫长大。

哭得最惨的那天,你一定长大了不少吧。可是不必怕,因为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如蝴蝶破蛹,如凤凰浴火,成长常常伴随着眼泪和痛苦,或者说是眼泪和痛苦造就了我们的成长。如果有一天,你遇到了无法承受的事情,也可以痛痛快快地哭一场,让泪水将所有委屈和恐惧带走,然后对自己说没关系。因为只要继续前行,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选自《故事家》半月刊2018年第18期,有删改)

1.本文讲述了一个少年成长的故事,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时间(场所)事情“我”的心理(表现)
高二那年夏天第一次彻夜未眠
升入高三忘记一些事情
抓住各种机会投稿要成为独当一面的人
有一次在水房④遇到因奶奶去世而哭泣的女生“我”默然


2.从修辞的的角度说说第⑪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我默然,水龙头里的水“哗哗”地形成一条水柱,就像那些回不去又握不住的时间。原来我们已到了父母会生病的年纪,到了长辈们会“离开”的年纪,也到了不得不一个人去面对世间种种险恶与挑战的年纪。
3.本文中的“长大了不少”体现在哪些方面?请你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从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分析“成长”的价值与意义。
【链接材料】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辞:

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江梦南

江梦南,湖南郴州市宜章县人,半岁时,她双耳失聪,但她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她成为家乡小镇上近年来唯一考上重点大学、最终到清华念博士的学生。2020年,江梦南当选清华大学学生无障碍发展研究协会第五任会长。

2022-04-18更新 | 10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一把老钥匙

王举芳

⑴回到家时,母亲正翻箱倒柜。杂乱的地面让我无处落脚。我说:妈呀,您这是在翻传家宝吗?

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我的钥匙没?

喏,在这儿。我从玄关柜上拿起属于母亲的那串钥匙。

我说的不是这个,是老宅的,老宅的那个。母亲的语气和神情有些焦急。我和母亲几乎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找到母亲要找的钥匙。母亲坐下来,情绪有些低落。我说,妈,您就别总想着老宅了,咱又不回去住了,有没有钥匙都一样。母亲叹了一口气,开始收拾地上的凌乱。

⑸其实,我没有告诉母亲,弟弟正四处托人,要把老宅卖掉。弟弟说老宅总空着,时间久了,房屋会倒塌的,到时候想出手都不好意思谈价钱。

⑹一周后,弟弟告诉我,老宅卖掉了,卖了两万元。看着那些钱,不知怎么,我的心里像坠了一块石头。

⑺那天下班,在小区外碰到三婶。三婶是我家后邻居,和我们家没有亲属关系,按村里辈分我这么喊她。三婶说,我正发愁找不到你家呢,你说这城里的楼一个框一个框的,看着都叫人眼花缭乱。我让三婶家里坐坐,她直摆手,说没啥大事,就不去家里了,说着掏出一把钥匙交给我,说这钥匙是你们家老宅的,啥时候想回家就回。原来是她家买了我们家的老宅。

⑻母亲没再提钥匙的事儿。我想着老宅现在已经是别人家的了,也就再不能回去,就没跟母亲提钥匙的事儿,把它包裹好,放在了柜子顶上的一个盒子里。

⑼农历六月六,我们老家有传统庙会。母亲执意要回去看看。无奈,我和弟弟只好依着母亲。一路上母亲说着故乡风俗和旧年往事,精神从未有过地爽朗,她没有看到我和弟弟偶尔交汇的眼神里都藏着忐忑。

⑽三婶听说我们回来了,招呼我们去她家里。做邻居的那些年,三婶和母亲一直处得很好,亲姐妹一样。吃过晚饭,三婶拿了几床铺盖说,你们别嫌,都是干净的。走,到你们家去,你们还睡你们各自的屋。三婶掏出钥匙打开老宅的锁,我们怔怔地望着那干净整洁的院子,有些恍惚,仿佛我们从未离开过。

⑾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邻,我懂你妈的心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原因。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钥匙。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恼、吵闹都成了好。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家。

⑿三婶眼里有亮光闪烁。我也感觉似乎有水滴落进了眼里。

⒀回城后,我把三婶送来的钥匙给了母亲。母亲摩挲着钥匙说,家门的钥匙在手里,不论何种身份何种境遇,你还是个有家可归的人。

⒁从那以后,不知为什么,有时候我也会摩挲那把老宅的钥匙。那一个个匙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

⒂三婶来电话说村里要建社区了,老房子要拆迁了,用不了多久,老家的人也都要住进楼房里了。停了停,她说:也好,咱们有钥匙。

⒃几年过去了,母亲一直保存着那把老钥匙,再也未丢过。

⒄老钥匙陪着母亲风来雨往,不经意间常生斑斑锈迹,但都会被母亲那厚重、灵巧的双手反反复复摩挲着擦亮。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7期,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按要求完成下面表格。
故事情节(1)
弟弟卖掉老宅陪母亲回老宅(4)
人物心理母亲焦急(2)“我”(3)母亲“我”欣慰

2.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⑼段中我和弟弟“忐忑”的原因。
3.按要求给文中画线句子做批注。
(1)母亲停住手看着我说:“见我的钥匙没?”(从描写角度)
(2)那一个个匙痕,似一个个密码,打开岁月的珍藏。(从修辞手法角度)
4.结合选文,分析三婶的人物形象。
2022-06-05更新 | 11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平常的人

杨朔

①一个晴朗的冬天,我有事经过一个战后的小村。井边上,一位朝鲜老大娘把我拦住,她竖起两根指头凑到嘴边上咝了两声,又比比划划说着什么。我猜出她是要烟,掏出半包给她。她乐了,点着头直说谢谢,从井台拿起个草圈搁到头上,顶着一瓦罐子水要走。这当儿,对面山背后翻出三架美国飞机,歪着翅膀,打着旋转过来。急得她对我紧招着手,我就跟她跑到她家的屋檐底下去。她搁下水罐子,呼哧呼哧喘着气,朝飞远的飞机点着指头骂了一句,回身拉开那扇板门让我进屋,并大声喊起来。

②屋后应了一声,一瘸一瘸转出个战士来,穿着套纳成许多道长格子的棉军装,怀里抱着一大抱劈柴。朝鲜老大娘迎上去接过木柴,说的话嘀噜嘟噜串成了串。那战士平静地笑道:“不碍事,不碍事,反正我的伤眼看就好啦,劈点木头也累不坏。”

③我一听他会说中国话,指着朝鲜老大娘问道:“她是你母亲么?”那战士慢慢笑道:“差得远呢,足有十万八千里!”我奇怪道:“你是朝鲜同志,还是中国同志?”他反问道:“你看我不像个中国人?”

④我明白了:这是个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当时只觉得心里热乎乎的,握住他的手不放。朝鲜老大娘连比带说,叫我们进屋去暖和。那战士拐到门口,脱下鞋,跪着爬进去,脚上也没穿袜子,左脚缠着白布。

⑤我脱了鞋进去,朝鲜老大娘也跟进来,跪着坐到那志愿军面前,掏出刚从我这要的烟塞过去。那战士的眼亮了亮,又暗淡下去,推着对方的手说:“不行,不行,怎么能叫你破费钱,买烟给我抽!”

⑥我浑身的血苏苏的,把刚才井台旁的事说了一遍。那战士睁大眼望着我,低下头叹口气说:“唉!咱替朝鲜老百姓做了什么事,人家待咱这样好!”一边拿起支烟,点着火默默抽了几大口。

⑦我细细打量他几眼,他的身材中流流的,四方脸,长眉大眼,脖颈子上有块疤。这个寡言寡语的中国人朴朴实实的,一点不觉得他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

⑧我搬着他的左脚问道:“你的伤要不要紧?”他按了按脚心说:“没啥!一颗子弹打穿了脚掌子,已经收了口,过两天就好了。”我又问道:“你到朝鲜打了几仗?”轻描淡写地说:“两仗。第一仗在云山,第二仗在清川江。”

⑨我想引他多讲些自己的战斗经验,他可丝毫不看重那些事,翻过来,覆过去,由着你问,说个三言两语便住嘴了。到头来,我只知道这次战役,他那个班的任务是炸江桥,断绝敌人逃跑的后路。那晚上,他们几个人炸坏了桥,他本人的脚却打伤了。指导员架着他到山沟里去包伤,一颗炮弹把他震昏。等醒过来,发现指导员牺牲在他身边,部队早过了江,胜利地前进了。他从背包上拔出小铁镐,埋了指导员,想去找包扎所,脚痛,站都站不起来,跪着爬了半天,头一晕,又昏过去。赶再苏醒过来,本人已经躺在个山洞里,身旁围着穿白衣裳的朝鲜老百姓,跪在最前面的就是这位老大娘。

⑩现在这位老大娘又像当时那样望着他亲切地笑。提到旁人,也不必我问,那战士话多起来了。他说:“现在我顶急的是找队伍,又不知队伍开到哪去啦?”他问我,我也说不清楚,又怕他过分心急,劝他道:“你还是好好养伤吧,养好伤,再找队伍也不迟。过两天我一定来看你,帮你找找关系。”他欠着身子,眼里露出留恋的神情,嗓音变得很柔和地说:“你走啦!”

⑪第二天午后,我又去看他。刚进村,老远望见那位老大娘在稻草棚子里抱着碾子棍,正在推碾子。她一见我,撂下碾子棍扑上来,擦眼抹泪地说起来,一面领我到她门口,拉开板门往里一指。屋里不见了那个战士,原先他挂在墙上的干粮袋、步枪也都不在了。

⑫这时,一位朝鲜老先生摇摇摆摆走过来,说着半半截截的汉话道:“那位同志,前边去了。伤不大好,也要去。临走,说是吃了我们的饭,给留下了钱。”

⑬我听了鼻子一酸,只觉好像忘了点什么东西。我是忘了点事——我竟没问问那位战士叫什么名字。我急忙问道:“你知道他的名字么?”老先生说了句话,朝鲜老大娘赶紧从怀里摸出块布,上面是那战士亲手写的名字。

⑭这是个最平常的名字。正是这样平常的人却代表着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性格!我翻开笔记本,在“为人民服务”下边,记下一个战士的名字。

1.通读全文,梳理文章写作思路,概括补充故事的内容和情节。
①在小村井边遇见朝鲜大娘,引出故事主人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离开朝鲜大娘家,与志愿军战士依依分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①结合语境,赏析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轻描淡写地说:“两仗。第一仗在云山,第二仗在清川江。”
②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她一见我,撂下碾子棍扑上来,擦眼抹泪地说起来,一面领我到她门口,拉开板门往里一指。
3.有人认为第⑨段可以删掉,你是否赞同?请简要说明理由。
4.文中有叙写战士姓名的故事情节,文章却始终未写出他的名字,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请简要说明。
2024-01-24更新 | 4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