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7 题号:1914171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那座山,虎啸龙吟

①我16岁的时候,离开北京,穿上军装,来到西藏的阿里当兵,严酷的自然环境将我震撼。所有的日子都被严寒冻硬,绿色成为遥远而模糊的幻影。

阿里是我所在的这支部队所驻扎的山的名称,没有人知道阿里是什么意思。我曾经问过博学的藏学家,也没能给一个明晰的回答,于是我就沿用了一个我在阿里搜集到的民间传说:阿里的意思是我的

③在这个地方,即使在日历上最炎热的夏季,你也绝不可以脱下棉衣,否则夜里所有的关节就会嘎嘎作响。

④我在藏北高原当了十几年的兵,把自己最宝贵的青年时代留在了冰川与雪岭之间。我曾经背负武器、红十字箱、干粮、行军帐篷,徒步跋涉在无人区。也曾骑马涉过冰河,急驰在雪原,给藏族老乡送医送药。

⑤我曾在万古不化的寒冰上,铺一张雨布席地而眠。初次这样露营时,我想,醒来身体还不得泊在一片汪洋之中?我真是高估了人体的微薄热量。黎明,当我掀开雨布查看时,只见雪原依旧,连个人形的凹陷都没有。除了双膝像凝固般的疼痛,一切都很正常。攀越海拔6000多米的高山时,心脏仿佛在胸膛炸成碎片,要随着急遽的呼吸迸溅出嘴巴。仰望云雾缭绕的顶峰,俯视脚下深不可测的渊薮,只有17岁的我,第一次想到了死。

⑥我想这样爬上去太苦难了,干脆装着一失脚,掉下悬崖……没有人会发现我是故意这样做的,在如此险恶的行军中,死人的事经常发生。我牺牲于军事行动,也要算作小小的烈士,这样我的父母也会有一份光荣……

⑦我把一切都周密地盘算好了,只需找一块陡峭的峭壁实施自戕的方案。片刻之后,地方选好了。那是一处很美丽的山崖,天像纯蓝墨水一样浓郁地凝结着,有凝然不动的苍鹰像图钉似的锲入苍天。这里的积雪比较薄,赭色的山岩像礁石一般浮出雪原……(我知道要找一块山石狰狞的地方下手,否则叫厚雪一垫,很可能功亏一篑)。

⑧一切都策划好了,但是我遇到了最大的困难。我的脚不听我的指挥,想让右脚腾空,可是它紧紧地用脚趾抠住毛皮鞋底儿,鞋底儿粘在酷寒的土地上,丝毫不肯像我计划的那样飞翔而起……我转而命令左脚,它倒是抬起来了,可它不是向下滑动,而是挣扎着向上挪去……青春的肌体不服从我的死亡指令,各部分零件出于本能,居然独自求生……

⑨那一瞬我苦恼之极,生也不成,死也不成,生命为何如此苛待于我?

⑩一个老兵牵着咻咻吐白气的马走过来,他是负责后卫收容的。他说,曼巴(藏语:医生),拉着我的马尾巴吧,它会把你带到山顶。我看了一眼马毛被汗湿成一缕缕绳子样的军马,它背上驮着掉队者的背包、干粮和武器,已是不堪重负。

不。我不。我说。

老兵痛惜地看着我说,你是不是怕它扬起后蹄踢了你?放心吧,它没有那个劲了。在这么陡的山上,它再累也不敢踢你。只要它的蹄子一松劲,就得滚到峡谷里去。它是老马了,懂得这个利害。你就大着胆子揪它的尾巴吧。

我迟疑着。久久没有揪那条马尾。不是害怕马,甚至也不是怜悯马。我在考虑自己的尊严。一个战士,揪着马尾巴攀越雪山。这是不是比死还让人难堪?我的意志做出一个回答,生存的本能做出另一个回答。意志终于在本能面前屈服,我伸出手,揪住了马尾巴……

⑭他们发生过悲凉或欣喜的故事,被呼啸的山风卷得漫无边际。我为一个20岁的班长换过尸衣,脱下被血染红的军装,清理他口袋里的遗物。他兜里装着几块水果糖,纸都磨光了,糖块像个斑驳的小乌龟,沾着他的血迹……我一点都不害怕,因为我的兜里也有和他一样的水果糖,这件小小的物品使我觉得他是兄弟。我们把他肚子上覆盖的铁瓷碗取下来。碗里扣着的,是他流出的肠子——敌人的子弹贯穿了他的腹腔。严寒使掉出的肠管变得像水泥一样坚硬,没有办法再填回他的肚子里去了。我们给他换上崭新的军装,把风纪扣严严实实地系好。除了他的腰间因为膨出的肠子,扎了皮带也显得有些臃肿,真是一个精干的小伙子呢。

趁人不注意,我在他的衣兜里又放上了几块水果糖,我不敢让别人知道,因为老兵们一定会笑话我的,他们把生生死死看得像蚕蜕皮一样正常。但我真的觉得,这个班长很需要这几块水果糖。糖是我特意挑的,每一块糖纸都很完整,硬挺地支楞着,像一种干果的翅膀。那个班长被安葬在阿里高原,距今已经有20多年了。我想他身边的永冻层中,该有一小块泥土微徽发甜。他在晴朗的月夜,也许会伸出舌头尝一尝吧?

(作者:毕淑敏,有删改)

1.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在西藏当兵过程中有过困难也有过温暖。请梳理文章情节,简要概括“我”遇到的困难和温暖有哪些。
2.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1)即使在日历上最炎热的夏季,你也绝不可以脱下棉衣,否则夜里所有的关节就会嘎嘎作响。(加点词的连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但我真的觉得,这个班长很需要这几块水果糖。糖是我特意挑的,每一块糖纸都很完整,硬挺地支楞着,像一种干果的翅膀。(为什么“我”觉得这个班长很需要这几块水果糖?)
3.文章第⑧段是如何形象刻画“我”内心的矛盾和挣扎的?
4.“阿里”这座山并没有老虎狮子等猛兽的存在,作者为何称这座山“虎啸龙吟”?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知识点】 散文 毕淑敏(1952-)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好感

朱鸿

①常听老人说,人生喜忧参半,但我的人生因收藏“好感”而时时充满快乐。

②多年前,我乘公交车,没有零钱买票,遂把一百元人民币呈给售票员。售票员皱眉:不高兴。当然不高兴,因为我只有两站路,而且找钱几乎会用尽她所有的零钱。售票员的不高兴让我紧张,恐她退我一百元,请我下车。正在焦虑之时,我邻座一位先生伸手递给售票员一元钱,说:“我两站,他也两站,一元钱就不用找了。”售票员转阴为晴,退了我的钱。我也顿然轻松,一种温馨遍体融化,好像春天的阳光照耀着我。我谢了邻座的先生,下车告别之际又谢谢他。他四十岁的样子,湖北仙桃人,在西安工作,住丈八路潘家庄。好感不期而得,我收藏了。

③还有一次,我匆匆上课,出了小区才发现因为换衣服忘了带钱,但如果返回取钱,我就会迟到。我呼住一辆三轮车,司机让我上车。我站着未动,对他说:“我坐过你的车。”司机说:“好像坐过。”“我今天还要坐你的车。”“没有问题,请上来吧。”我说:“今天我忘了带钱,你能不能拉我?”司机一愣,然后微笑着对我说:“忘了带钱也拉你,请上来吧。”我说:“谢谢你!我肯定会付你钱的。”于是坐了他的车,嘱他拉我至长安路。到站我又谢谢他,就跨桥进校上课了。

④之后有数月我没有碰到这个司机,遂觉亏欠。从明德门至长安路一程五元,然而这司机就是靠一程五元的累积维持生计的。夏天的黄昏,我在路上走着,忽见他驾着三轮车迎面驶来,赶紧喊他。他停下来,等我上车。我说:“我一直在寻你。”他说:“寻我?干什么?”我说:“春天我坐你的车到长安路,没有付钱,今天付给你。”我掏出五十元,当作付他十倍的车钱,并说:“谢谢你,那天没有拒绝我。不要找了!”他诧异地说:“不行,不行!”我说:“行,行!”就走了。这种好感来而往之,是循环的,我也收藏了。

⑤三十年来,我总会想起一位陌生的兄长,并久享他所赠我的好感。那是1984年,我刚刚从大学毕业。我想吃一顿羊肉泡馍,便进馆子排队买票。不料一步一步挪到柜台,才知道钱不够,难免羞愧,便打算抽身放弃。这时候有一个青年越过两人,挤到柜台前说:“我给他补够。”就数了九毛钱给了服务员。我心里滚烫,并以目光致谢,他声色平静地回应了我,悄然返回自己的位置,继续排队。我注意到他旁边站着的女朋友,一直向他微笑。这是一个敦实的小伙子,肤色略黑,充盈着一种可以信赖的英气。他所赠的好感我已经收藏了多年,早就增值了。

⑥陌生兄长的赠予在我心中悄然生根。一次,适逢一个妇女刷卡乘车,她连刷三次也未反应,又没有两元的零钱可以投箱,司机便转动方向盘准备把车开向路边,喊她下车。当此之际,我想起了多年前为我补够钱让我吃了一顿羊肉泡馍的那位陌生的兄长……于是我走过去,替她刷了卡,那一刻我对自己很是满意,因为我将好感赠予了别人。

⑦从此以后,在公交车上,但凡碰到老者或残疾者,我便会给他们让座;在路上,碰到匍匐在地的乞丐,我也会给他盒子里放一点儿零钱;在街上,碰到弱者受欺,我更会仗义为弱势而辩……这些经历让我明白好感可以任凭创造,可以常有。它会净世暖心,会养性滋仁。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请分析选文第⑤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滚烫:______
平静:______
3.请结合全文举例分析第⑤段中“增值”的内涵。(举一例即可)
4.选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
2024-01-20更新 | 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

②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1.对文中写“斑蝥”作用的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介绍斑蝥的生活习性。
B.描写斑蝥的神秘色彩。
C.突出表现以斑蝥为游戏对象的乐趣。
D.描写百草园的具体景物。
2.作者把百草园写的如此美丽,下列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园中悦耳的蜂鸣、美丽的桑葚等引起了儿童的好奇心理。
B.这里的自然环境给人以鲜艳的色彩、悦耳的声音、可爱的形象,因而激起了“我”热爱大自然的美感。
C.因为作者小时候贪玩,这里的景物又那么有趣。
D.百草园的确是美丽的。
3.第②段文字主要运用了(     
A.语言描写B.心理描写C.动作描写D.景物描写
4.第②段中的三个“也许”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表达了“我”因为要告别百草园而产生的痛苦、愤怒的感情。
B.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与无奈的感情。
C.表达了“我”后悔当初不应该那么淘气,做了种种错事,如今只好甘心受罚的思想。
D.估计是当时作者的家长强令他要说出上书塾的原因,所以才冥思苦想。
2023-08-22更新 | 2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浓浓麦香情

东方天际的一点亮还没有出来,父亲已经窸窸索索起床了。母亲朦胧中翻个身,眼睛都没睁开:“早起来干啥?”父亲回一句:“睡不着!”

村子还睡着。

昨天一个晌午,田里就变得苍黄。父亲站在村口,嗅觉因了眼前的朦胧而异常灵敏。在微明的清光里,田野里成熟的麦香浓郁醇厚,让父亲突然感觉胸腔里满满的。

十八岁那年,饥荒逼迫着他走向离村子十几里远的河滩寻找野菜。一阵风带来一丝久违的麦香!父亲拔腿向前跑去。只见一小撮麦子,长在河滩里!那个晚上,弟弟妹妹们躺在被窝里,一人几根麦穗,咀嚼了大半夜。

如今六十五岁的父亲,想起那撮麦穗,胸腔里那满满的东西溢出来,润湿了松弛的脸。父亲在地头蹲下,拿出儿子给他的纸烟抽起来。父亲很少抽烟,只是最近几个月,抽得特别凶。

儿子,是个好儿子。村里人都羡慕父亲。有几个做儿子的会花十几万元在城里买一套房子送给老父亲呢,儿子是十里八村独一个。

父亲不喜欢弯腰割麦,他蹲着。身子跟麦棵子一般高,麦穗就在他的鼻尖前方,浓浓的成熟的气息把鼻腔灌得满满的,父亲忍不住打了一个香香的喷嚏。左手满满握着干爽的麦秆,右手轻轻握着熟稔的镰刀,一镰一镰,“嚓嚓嚓……”六十五岁的父亲割得缓慢而富有韵律,不像在忙麦收,倒像在享受。

割了两个钟头,身后躺下的麦子整整齐齐地码在草绳上。父亲回头看看,把镰刀插进地里,开始捆麦。不一会,身后就有了一溜一般大小的麦个子。

太阳升高了,他站起身,眯着眼向河对岸望去。那里一片炫目的苍黄,苍黄的成熟的麦子挺起丰满的胸膛,骄傲地站成一片金色的海洋。让他想起村里四十年前的大丰收。他带着队上的小伙子们,一个晌午,就把河滩里十几亩麦子收割完了。对岸也有一队收麦的人,队伍里的母亲,正是被那时的父亲吸引了。

此时,父亲突然冲动地脱下了上衣,光着膀子加快了镰刀的挥舞。干爽的麦子在镰刀和手臂间舞蹈,整整齐齐地倒在新鲜白亮的麦茬上,而汗珠,也在父亲的后背和脸上欢快地流淌。成熟的麦腥味和着干燥的土腥味,田里的气息更浓了……

母亲送午饭来了,“你咋像个小青年啦!今天你是发疯了么!”母亲的嗔怪里含着欢喜,父亲这几个月,从来没有这么酣畅过。她似乎又看到了当年公社里那个“割麦突击手” 的影子。

父亲拿几个麦个子,做成一个舒服的麦床躺下:“以后,再光膀子就没机会了。你说到了城里住,六月里不割麦,不流汗,忙种还过个啥劲?要那样,我们住城里,不是等死吗?”

母亲恼了:“你个榆木疙瘩。儿子孝顺你,你不知道好歹,难道你儿子给你买了房子, 就是接你去等死的?你个老不死!”骂完了的母亲哈哈笑了。父亲也跟着“嘿嘿”笑。

午后,母亲没有听从父亲的催促回家,她想最后捆一次麦子;父亲在麦床上满满的睡了一觉,本来半天割完的麦子,直到天黑透,才把最后几垄放倒。他们直起腰,站在地头, 默默的看着自家的麦田。也许,还望着所有的麦田。

昏黄的月亮升了起来。

“还是跟儿子再说说吧,好不?”在父亲商量的口气里,母亲听出了乞求和难过。要是前些日子,她早就要骂死老头子了。今天,在月光下凝视着麦田的母亲没有反驳,轻轻地应一声:“嗯。”

夜,有了凉意。父亲和母亲,一前一后,在清亮的月光里走着,在浓浓的麦香里走着……

(选自《百年百部微型小说经典》,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时间为顺序,叙述了父亲一天的劳动,中间插叙了父亲年轻时的经历。
B.开头用“村子还睡着”,与父亲“睡不着”形成对比,突出父亲内心的不平静。
C.父亲最近几个月抽烟很凶,是因为儿子叫他进城,他害怕自己不适应城里的生活。
D.小说与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一样,都表达了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
2.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父亲”的形象特点。(写出两点即可)
3.作者写母亲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4.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
(1)苍黄的成熟的麦子挺起丰满的胸膛,骄傲地站成一片金色的海洋。(赏析句子)
(2)干爽的麦子在镰刀和手臂间舞蹈。(赏析加点词)
5.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题目“浓浓麦香情”蕴含着父亲哪些情感。
2020-02-07更新 | 4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