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文章作者 > 中国古代文学 > 三国 > 诸葛亮(181-234)
题型: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12 题号:1915140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纯,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神、允之任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

(节选自《欧阳修传》)

1.《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是__________(朝代)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请写出与欧阳修同时代的一位诗人或文学家的名字:____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三臣于草庐之中       日侍坐备                 奋不
B.遂先帝以驱驰          潭中鱼可百             以身
C.庶驽钝                    再而衰,三而               尽全力
D.至于斟酌损             香远                         求精
3.用“/”给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放 逐 流 离 至 于 再 三 志 气 自 若 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
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
5.甲文第一段诸葛亮追述自己二十一年来的经历有什么用意?请简要概括两点。
6.甲文中诸葛亮为完成先帝托付的“大事”都做了哪些事情?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7.在不同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结合以上选文和链接材料,分别说说诸葛亮、欧阳修、文天祥的选择。
[链接材料]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诸葛亮的家书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外甥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注释】①凝滞:指郁结于胸的俗念。②庶几:接近。③揭:高举。④恻:恳切。⑤嫌吝:怨恨耻辱。⑥淹留:德才不显于世。⑦济:成功,实现。⑧窜伏:逃避,藏匿。⑨下流:比喻低下的地位。
1.下面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天净沙·秋思》是一首被称为“秋思之祖”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又名“塞上秋”。
B.小令中将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静态的“小桥”“人家”相互映衬,烘托出了环境的凄清。
C.“断肠人”形容悲痛到了极点的人,在此指漂泊天涯、极度伤悲的游子,因思乡而愁肠寸断。
D.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萧瑟的夕照秋景图,表达了天涯沦落人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之情。
2.下面对《诫子书》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的信,他希望儿子做“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君子。
B.诸葛亮开篇即点出了全文的观点,后又从正反两个方面给予了论证,以理服人,逻辑谨严。
C.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德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
D.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处处洋溢着“父欲令子善”的真情。
3.用“/”给《诫外甥书》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若 志 不 强 毅 意 不 慷 慨 徒 碌 碌 滞 于 俗
4.根据阅读积累,解释下表中加点的词。
字词
积累
一词多义(1)非无以成学       志:
(2)夫当存高远       志:
词类活用(3)非宁静无以致     远:形容词用作名词,意思是
(4)非学无以广        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意思是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
6.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选择一句,把它写在书签上,送给你的朋友(要求:仿照下图式样撰写)。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7.《诫子书》和《诫外甥书》两个文段都提到了“志”,请简要分析“非志无以成学”“志当存高远”中“志”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023-02-24更新 | 15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文言文阅读。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臣受命之日,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以进趋之时也。

(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①并日而食:两天只能吃到一天的饭。②非计:不正确的计策。③进趋:赶快进兵。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忧叹(早晨)B.竭驽钝(希望)
C.斟酌益(损失)D.臣非不自(爱惜)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恐托付不,以伤先帝之明               则治臣之罪
B.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               元方入门而不
C.受任败军之际                                   出没鲸波万仞中
D.寝不安席,不甘味           并日而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的“兴隆”“倾颓”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灵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亲贤远佞;并以“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借古鉴今,成败并举。
B.甲文中诸葛亮着重回顾了有关先帝的“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大事,表达了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也是他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根本原因。
C.纵观甲乙两段内容,诸葛亮请求北伐的三个理由是:①自己报答先帝知遇之恩和忠于陛下的职责;②南方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③敌方受到东西方威胁,正处于疲惫之时。
D.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都是治国之大计,这三条依次是: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文中诸葛亮给后主刘禅提出建议,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的深厚感情。文章表达方式以抒情为主,兼用叙事、议论。
B.《出师表》甲文中前半部分是临行进谏,后半部分点明此次伐魏的意义,其间诸葛亮自叙身世与前后文关系不紧密,只是为了陈述经历,感动刘禅。
C.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13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向后主刘禅表达他对先帝的忠诚和感激。
D.从《出师表》中可以看出诸葛亮能准确掌握当时天下三分的形式,客观分析有利和不利的条件,提出合理的建议,是一个深懂治国之道,有政治远见的人。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
6.甲、乙两文都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分别找出有关句子。
甲文中的有关句子:
乙文中的有关句子:
7.甲、乙两段文字在内容上都写到了哪两层意思?分别概括回答。
2016-11-18更新 | 55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文言文对比阅读,完成下列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矣。

(选自《出师表》)

[乙]时先主(刘备)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失败),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选自《隆中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耕于南阳(     )
②帝不以臣卑鄙(     )
③由是感激(     )
④欲大义于天下(     )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3.甲、乙两段叙述了同一件事,但内容侧重点不同,请各用一句话概括大意。
4.诸葛亮和刘备历来备受尊崇,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2016-11-18更新 | 28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