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1 题号:2084659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父亲的肖像

迟子建

①父亲走了三十二年,他的影子却从未从我们心底和梦里消失。

②不久前我突然接到故乡一封来信,说明父亲在别人眼里是其貌不扬的。写信者是父亲的生前同事,说是见到了父亲的几位学生,他们忆起父亲的几段往事,觉得很有意义,所以整理给我。

③其中一位回忆说,他10岁随父亲来到大兴安岭永安时,这里还没学校,所以他过了上学年龄却无书可读。1966年,新学校在永安东头开建了,他满心欢喜,每天都跑过去看。领着工人建校的校长姓迟,一个瘦弱的小伙子,个子不高,面貌寻常,和工人一起光着膀子举着土坯垒墙,满脸流汗,灰头土脸的。而最终落成的茅草苫顶的土教室,课桌也是土坯垒的,粗糙不堪,椅子则是用原木锯成的木墩。那时没有本子,他们每人发一块石板,用粉笔写字,而身为校长的父亲,一个人承担好几门课的教学。

④我向母亲求证这些细节,她说的确如此。父亲从哈尔滨高中毕业,是当年大兴安岭的人才了,所以一个人得兼多门课。而他建学校的时候,我才两岁,正是流着涎水傻呆呆啃手指的年龄,记忆还没发芽呢。

⑤父亲的学生还回忆到,1970年清明节,父亲带领学生去烈士墓扫墓。仪式结束,忽然间天昏地暗,暴雪袭来,学生们被狂风吹打得站不稳,父亲连忙让学生趴倒在地,然后再一个一个将他们转移到桥洞。待暴风雪止息,父亲吓坏了,一会儿看看这个的脸,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头,生怕暴风雪伤着了学生。

⑥能和记忆重叠上的,是信尾记叙的一件事,说是永安学校第一届小学生毕业时,父亲从家里端了一盆新烀的土豆和新炒的黄豆,师生们吃着土豆,嚼着黄豆,开着毕业式。这确实是父亲的风格。父亲喜欢把家中吃食拿给别人,也常把他喜欢的孩子带到我们家吃饭。

⑦父亲的善心和慷慨,本是人性的阳光,但投射回来的,有时却是阴霾。他欣赏人才,有一年从教育局为我们山镇学校,要来一位大学毕业生做教师。因为学校还没建起教工宿舍,他就让这位新教师携着家眷,在我们家一住两年,吃一锅饭却分文不要,直到他们有了宿舍搬出。其后永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来此做教师的,就不止一人了。记得有一年涨工资,身为校长的父亲,把仅有的一个指标,给了另一位大学毕业的老师,因为先前住过我家的老师已涨过一次,谁知这位老师认定还应该是他调资,找父亲去闹。父亲没满足他的要求,他对他的恩情,也就被一笔勾销。父亲自此很难过,常说有的知识分子真是难交,你对他一百个好,只要一个不顺他意,你就成了他的敌人了。

⑧父亲做了二十年山镇学校的校长,直到辞世。我在永安学校读的小学和初中,也在大兴安岭师范毕业后,分配回母校,成为他麾下的一员,那时土教室早被红砖瓦房的教室取代了。我最初学写小说的时候,悄悄告诉给他,谁知他立刻告诉给母亲,带着惊喜和揶揄的口气,说:咱家二小姐要写小说啦!

⑨我记得父亲最沮丧的一件事情是,北头有户人家多子多女,他们的父母不许所有孩子上学,只派去两三个,其余的在家跟他们干活,父亲几次三番上门相劝,可家长认定,一家有几个识数认字的就够了。父亲许诺减免部分孩子的学杂费,他们依然不允。以致后来他们看见父亲远远过来了,赶紧关门闭户。父亲无计可施,曾想让能接受教育的那几个孩子,回家将知识传与兄弟姐妹,可他们没一个好成绩的。父亲每每说起,痛心不已。

⑩我很感激这封故乡来信,唤醒了我对往事的一些回忆,父亲的学生帮我勾勒了他肖像的另一侧面。如今永安学校不复存在,但校址还在,我们家半塌陷的老宅还在。我很担心父亲的灵魂出游时,对着空荡荡的校舍会伤感,怎么不闻读书声了呢?看见我家荒草萋萋的老院也会伤感,家里的烟囱咋不冒烟了呢?

父亲大约明白大地没他的春天了,他不再醒来。

(选自2018年10月8日《新民晚报》,有删减)

1.父亲的同事在信中回忆了和父亲有关的哪几件事?
2.按要求完成题目。
(1)父亲每每说起,痛心不已。(父亲“痛心”的原因有哪些?)
(2)谁知他立刻告诉给母亲,带着惊喜和揶揄的口气,说:“咱家二小姐要写小说啦!”(从描写人物的角度赏析句子)
3.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材料中的母亲和选文中的父亲的相似之处。
【链接材料】

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4.你怎样理解“父亲大约明白大地没他的春天了,他不再醒来”这句话的含义?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平等的尊严

新房装修,水电管道改造好之后,便进入贴厨房和卫生间瓷砖的工序,大概需要10天。

负责贴瓷砖的韩师傅,40岁左右,高高的个儿,略黑的皮肤,活儿很熟练,话不太多。干累了,他就在阳台上抽支烟。给韩师傅打下手的是他的妻子,一个略略瘦削、面容朴素的农村妇女,干活时,帮韩师傅递瓷砖或和水泥。

干到第三天的时候,老公想表示一下心意,也是为了让韩师傅更加负责,决定请韩师傅和他的妻子在一家较有档次的酒店吃顿饭。

前一天下午我们告诉韩师傅,他本能地拒绝,让我们不要客气,说这是他的工作,他会尽职尽责的。后来看我们真心实意并一再坚持,他答应了。

酒店就在新房的对面。第二天中午,我和老公早早过去点了饭菜,约定的时间内,韩师傅两口子也过来了。看到他们,我略感意外:韩师傅穿了一件白T恤,深色的长裤,非常干净整洁;他的妻子也换了彩色的上衣。干活时,夫妻俩都穿那种深蓝色帆布工作服,由于工作的性质,他们的衣服上沾满尘土和水泥。显然,现在这身衣服是他们为了来吃饭刻意换上的,并且,韩师傅的头发刚刚清洗过,还没有干彻底,散发出淡淡的洗发水的清香。

他们进到装修豪华的包间,并没有显得局促。韩师傅只说你们太客气了,接着给妻子拉开椅子,让她坐下,然后自己也落座——很绅士的举动。

随后的进餐中,韩师傅没有再说什么明显客气的话,神情里,带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坦然。他虽然话不太多,但每句话都大方得体,说起自己乡下的家、孩子、多年打工的经历。他说他不到20岁就出来了,什么杂活都做过,后来学会了贴瓷砖,一干就是这么多年……口气里,没有丝毫自卑,只是在平淡地讲述一种不同于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经历。

吃过饭,我送韩师傅回去,顺便看看装修进展。我看到正在装修的杂乱的房间一角,放着干净的毛巾、洗发水。韩师傅的妻子说,韩师傅干完活就用凉水洗了头发,不想出去洗头耽搁时间,但是一定要洗得干干净净再去吃饭。

说话的时候,韩师傅已经在另外的房间换上工作服,然后开始干活了。工作中的韩师傅不再说话,专心细致。

我不再打扰他们,同他们夫妻告别。韩师傅的妻子将我送到门口说:“谢谢你们。”

摇头,是我该谢谢他们!因为他们让我知道,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出身如何,我们的尊严是平等的。而我也知道,韩师傅那样正式地去赴那场小小的宴会,并不是自卑,而是对我们、对自己的尊重。

一个人,尊重别人并尊重自己,他的尊严就足够高贵。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简要概括。
2.赏析下面的句子。
韩师傅穿了一件白T恤,深色的长裤,非常干净整洁;他的妻子也换了彩色的上衣。干活时,夫妻俩都穿那种深蓝色帆布工作服,由于工作的性质,他们的衣服上沾满尘土和水泥。显然,现在这身衣服是他们为了来吃饭刻意换上的,并且,韩师傅的头发刚刚清洗过,还没有干彻底,散发出淡淡的洗发水的清香。
3.说说你对“韩师傅没有说什么客气话”这句话中“再”字的理解。
4.本文题目为“平等的尊严”,读完全文后,说说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韩师傅的“平等”心理。
2018-01-08更新 | 5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春 风

老 舍

①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来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胜地;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儿相同。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②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秋是在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那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褐色的石层,仿佛给小山穿上了一件色彩斑斓的衣衫,再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有一种舒适和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秀美,却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绿得晶莹剔透,远处的点点白帆在绿波上轻轻荡漾,平时看不见的小岛也清楚地点现在天边。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济南的秋带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给我带来丝丝的甜美。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③所谓春风,似乎应当_________。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④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地刮。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地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记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没办法。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它自由地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 ,有改动)

1.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写出济南与青岛两地在气候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写济南秋天的美,主要是通过山来表现的,重点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具体描写,给作者的感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青岛秋天的美,主要是通过海来表现的,重点抓住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具体描写,给作者的感觉是____________”。
3.本文是写春风的,可是为什么前半部分却用了大量的文字来写济南、青岛秋天的美丽呢?试谈谈自己的认识。
4.作者在第段中说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那么,作者心中的春风应当是什么样的呢?请你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发挥联想和想象,运用准确形象的语言,为第段画横线处补写语句。
所谓春风,似乎应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认真阅读第段文字,仔细揣摩和品味相关语句,谈谈济南、青岛两地春风的肆虐给作者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2016-11-18更新 | 155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英雄的背后,也是英雄

①19岁,你在做什么?一般来说,应该还在继续学习,无忧无虑地过着校园生活。

②然而未满19岁的战士陈祥榕,却已为卫国献出生命。

③这场战斗发生在去年6月,我国的西部中印边境地区,印军违背承诺越线非法活动,蓄意发动挑衅攻击,引发双方激烈冲突。战斗中,我军一名团长身受重伤,还有另外4名官兵英勇牺牲——肖思远、陈红军、王焯冉、陈祥榕。

④网上看到这样一条评论:“黄昏将至,我吃着白米饭,喝着快乐水,想不通这些身强体壮的士兵为什么会死。我在深夜惊醒,突然想起,他们是为我而死。”

⑤是的,也许你在外卖软件上发愁吃什么时,他们正在赤手空拳地搏斗,没有丝毫畏惧;也许你正抱怨生活全部被工作塞满,日子还不够好过时,他们正遭受着敌人的暴力攻击,从未想过退缩;也许你还在为一点小事与人争得面红耳赤时,他们正拼了命地保护彼此,守卫着祖国的疆土。

⑥当你无所谓地享受这些日常时,也许从未想到,后方生活有多安定,边防考验就有多严峻。

⑦去年母亲节前夕,是肖思远最后一次和母亲微信联系。他转账520元祝母亲节日快乐,妈妈接受的同时,也一如既往地担心和嘱咐:“注意自己,家里不用担心。”没想到再一次与儿子“见面”时,已是阴阳相隔。

⑧丧子之痛,撕心裂肺。那些没来得及讲的话,失去的机会,遗留的爱,将全部转为断不了的思念。去年的除夕夜,哪怕知道红包再也没有机会被领取,这位妈妈还是在微信上给儿子发了留言“新年快乐”的祝福红包。

⑨采访这位母亲时,她只缓缓地说:“他是军人,他有他的职责,保护国家。那个时候不能往后退,我都明白。但我就是特别特别想他,我只是一个母亲。”她那竭力想不颤抖的语调,那努力隐忍不哭出来的表情,让人为之动容。

⑩营长陈红军,牺牲前还有另一个身份:准爸爸。当他在边境遭受敌人的石子攻击,十根手指全部被砸断时,家中的妻子已经怀孕五个多月。

⑪战斗中的他有多坚定,生活里他的妻子就有多坚强:“我要把孩子好好养大,让他成为像爸爸那样的人。”

⑫两相依偎时有多动人,生离死别就有多痛苦。一个小生命刚刚带来希望,另一个生命的离去,却让人如此措手不及,甚至来不及叹息。

⑬有人的孩子未见过父亲,有人的奶奶还在等孙子回家结婚……

⑭王焯冉参军,是自己瞒着家里的奶奶报的名;而这次他殉国的消息,是所有人一起瞒着家中的奶奶,没有告诉她。年迈体弱的老人再也受不了任何打击,全村村民都达成了无形的约定:谁都不许议论,谁都不准提及。就连后来记者上门,王焯冉的父亲都是躲开家中的奶奶,一路哭着带他们到了村外的麦田里,才接受了采访。

⑮七尺之躯,坚付山河,丝毫不悔。不只是因为心中有信仰,还多亏背后有支撑。

⑯陈祥榕的父亲在他13岁就因癌症去世,是母亲将他和姐姐带大。高中毕业后,陈祥榕参军,并且主动要求去最艰苦的地方。就这样,一个在海边长大的男孩,义无反顾地走进山里,在最远的山头,守护这份和平。

⑰他的母亲一直在外地打工,生活条件并不宽裕。却在被问到家中是否有困难时,只想确认一件事:“我没有什么要求,只想知道榕儿战斗的时候勇不勇敢。”

⑱大概就是有这样的母亲,才会让一位19岁少年心中扎根信念: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⑲我们一直被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只因英雄的背后,也是英雄。

(摘自《意林》2021年第8期,有改动)


(1)依照示例,依次概括出文中每个英雄故事中感人的细节。
①肖思远的母亲在儿子牺牲后的除夕夜,给儿子的微信发祝福红包。
_____
③王焯冉的父亲担心惊动奶奶,将记者带到村外的麦田才接受记者的采访。
_____
(2)如果朗读第⑥段画线句子,你会重读哪些字或词?请写出来并说明理由。
后方生活有多安定,边防考验就有多严峻。
(3)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⑨段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4)如何理解第⑲段“英雄的背后,也是英雄”这句话?
(5)阅读下列链接材料,袁隆平先生对母亲的感激和未能在母亲身边尽孝的遗憾,选文中的英雄们也会有。可能有人会说他们“不孝”,对此你怎么看?
【链接材料】

妈妈,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没有您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

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这么多年我都没有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也好。

(节选自《袁隆平写给母亲的一封信》,有删改)

2022-03-16更新 | 31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