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河南 九年级 一模 2024-03-17 70次 整体难度: 适中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写作、阅读与鉴赏

一、基础知识综合 添加题型下试题

基础知识综合 | 适中(0.65)
1. 阅读下面语段,根据要求答题。

诗的yuán(源   原)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bèi(背   悖),就是为此。( )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1)请为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一唱众(     )                                        (     )
(2)请根据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填写在“______”上。
①yuán(源   原)______                                 ②并行不bèi(背   悖)______
(3)根据上下文,选文画波浪线的句子,括号里应该填写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虽B.可C.因D.更
2024-03-17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二、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句子默写 | 适中(0.65)
2. 长廊将展示优秀的古诗文名句,展现君子不同的价值追求、请你补充完整。
主题古诗文名句
乐学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理想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了“安得广厦千万间,②______”的人生理想。
进取“③______,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两句,体现了李白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④______”富有哲理,表达了王安石锐意改革的远大抱负。
担当《岳阳楼记》中“⑤______,⑥______”表现了范仲淹心系天下、先人后己的担当。
爱国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表达自己想要统一祖国伟业,青史留名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⑦______!龚自珍任《己亥杂诗》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物,⑧______
2024-03-1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三、语言表达 添加题型下试题

语言表达 | 较易(0.85)
真题
3. 小豫想用一组排比句为班会作总结,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语句帮他续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修辞一致。

同学们,河南文化如万里长河,我们今天掬起的不过是几朵浪花;河南文化如鸿篇巨制,我们今天欣赏的不过是几个片段;河南文化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希望同学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更全面地了解河南,更深刻地理解河南文化。

语言表达 | 适中(0.65)
4. 近日,新乡的许多公园有了新变化:围栏少了,入口多了。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在家门口即可享受美景。学校开展了相关研学活动,同学们为研学日志封面选了两张配图,你认为哪一张更合适?请简要阐明理由。
2024-03-22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四、综合性学习 添加题型下试题

综合性学习 | 适中(0.65)
5. 小孙的爸爸50岁生日将至,家人要他给爸爸写一篇生日祝词,以便在生日会上朗读给爸爸的亲朋好友。
各位亲朋好友:

向日阳光,瑞气满堂。感谢各位光临!家父为人踏踏实实,工作兢兢业业;对儿女亲爱有加,对家庭尽心尽责。他是我的好父亲,妻子的好丈夫,单位的好员工。让我们一起祝福他生日快乐!

欢迎大家参加家父的生日会!略备礼品聊表谢意,还望笑纳,再次感谢各位的聆听!

(1)上文是小孙写好后的祝寿词,请你修改。请把两处不妥的用词挑出并改正。
(2)你总觉得小孙的祝词写得不太好。请给他提建议并阐述理由。
2024-04-0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五、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父亲的肖像

迟子建

①父亲走了三十二年,他的影子却从未从我们心底和梦里消失。

②不久前我突然接到故乡一封来信,说明父亲在别人眼里是其貌不扬的。写信者是父亲的生前同事,说是见到了父亲的几位学生,他们忆起父亲的几段往事,觉得很有意义,所以整理给我。

③其中一位回忆说,他10岁随父亲来到大兴安岭永安时,这里还没学校,所以他过了上学年龄却无书可读。1966年,新学校在永安东头开建了,他满心欢喜,每天都跑过去看。领着工人建校的校长姓迟,一个瘦弱的小伙子,个子不高,面貌寻常,和工人一起光着膀子举着土坯垒墙,满脸流汗,灰头土脸的。而最终落成的茅草苫顶的土教室,课桌也是土坯垒的,粗糙不堪,椅子则是用原木锯成的木墩。那时没有本子,他们每人发一块石板,用粉笔写字,而身为校长的父亲,一个人承担好几门课的教学。

④我向母亲求证这些细节,她说的确如此。父亲从哈尔滨高中毕业,是当年大兴安岭的人才了,所以一个人得兼多门课。而他建学校的时候,我才两岁,正是流着涎水傻呆呆啃手指的年龄,记忆还没发芽呢。

⑤父亲的学生还回忆到,1970年清明节,父亲带领学生去烈士墓扫墓。仪式结束,忽然间天昏地暗,暴雪袭来,学生们被狂风吹打得站不稳,父亲连忙让学生趴倒在地,然后再一个一个将他们转移到桥洞。待暴风雪止息,父亲吓坏了,一会儿看看这个的脸,一会儿摸摸那个的头,生怕暴风雪伤着了学生。

⑥能和记忆重叠上的,是信尾记叙的一件事,说是永安学校第一届小学生毕业时,父亲从家里端了一盆新烀的土豆和新炒的黄豆,师生们吃着土豆,嚼着黄豆,开着毕业式。这确实是父亲的风格。父亲喜欢把家中吃食拿给别人,也常把他喜欢的孩子带到我们家吃饭。

⑦父亲的善心和慷慨,本是人性的阳光,但投射回来的,有时却是阴霾。他欣赏人才,有一年从教育局为我们山镇学校,要来一位大学毕业生做教师。因为学校还没建起教工宿舍,他就让这位新教师携着家眷,在我们家一住两年,吃一锅饭却分文不要,直到他们有了宿舍搬出。其后永安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来此做教师的,就不止一人了。记得有一年涨工资,身为校长的父亲,把仅有的一个指标,给了另一位大学毕业的老师,因为先前住过我家的老师已涨过一次,谁知这位老师认定还应该是他调资,找父亲去闹。父亲没满足他的要求,他对他的恩情,也就被一笔勾销。父亲自此很难过,常说有的知识分子真是难交,你对他一百个好,只要一个不顺他意,你就成了他的敌人了。

⑧父亲做了二十年山镇学校的校长,直到辞世。我在永安学校读的小学和初中,也在大兴安岭师范毕业后,分配回母校,成为他麾下的一员,那时土教室早被红砖瓦房的教室取代了。我最初学写小说的时候,悄悄告诉给他,谁知他立刻告诉给母亲,带着惊喜和揶揄的口气,说:咱家二小姐要写小说啦!

⑨我记得父亲最沮丧的一件事情是,北头有户人家多子多女,他们的父母不许所有孩子上学,只派去两三个,其余的在家跟他们干活,父亲几次三番上门相劝,可家长认定,一家有几个识数认字的就够了。父亲许诺减免部分孩子的学杂费,他们依然不允。以致后来他们看见父亲远远过来了,赶紧关门闭户。父亲无计可施,曾想让能接受教育的那几个孩子,回家将知识传与兄弟姐妹,可他们没一个好成绩的。父亲每每说起,痛心不已。

⑩我很感激这封故乡来信,唤醒了我对往事的一些回忆,父亲的学生帮我勾勒了他肖像的另一侧面。如今永安学校不复存在,但校址还在,我们家半塌陷的老宅还在。我很担心父亲的灵魂出游时,对着空荡荡的校舍会伤感,怎么不闻读书声了呢?看见我家荒草萋萋的老院也会伤感,家里的烟囱咋不冒烟了呢?

父亲大约明白大地没他的春天了,他不再醒来。

(选自2018年10月8日《新民晚报》,有删减)

6.父亲的同事在信中回忆了和父亲有关的哪几件事?
7.按要求完成题目。
(1)父亲每每说起,痛心不已。(父亲“痛心”的原因有哪些?)
(2)谁知他立刻告诉给母亲,带着惊喜和揶揄的口气,说:“咱家二小姐要写小说啦!”(从描写人物的角度赏析句子)
8.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材料中的母亲和选文中的父亲的相似之处。
【链接材料】

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9.你怎样理解“父亲大约明白大地没他的春天了,他不再醒来”这句话的含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