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6 题号:2122592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水袖之痛

肖复兴

①胡文阁是梅葆玖的徒弟,近几年名声渐起。作为梅派硕果仅存的男旦演员,胡文阁的声名无疑沾了梅派的光。当然,他自己很努力,唱得确实不错。六年前,我第一次看他的演出,是在长安剧院,梅葆玖和他前后各演一折《御碑亭》。坦率地讲,说韵味,他还欠火候,和师傅有距离1单说声音,他要比师傅更亮也更好听,毕竟他正当年。

②其实,我对胡文阁的兴趣,不仅在于他梅派男旦的声名和功力,还因为听他讲了自己的一件往事。

③上世纪80年代,他还不到20岁,在西安唱秦腔小生,却痴迷京戏,痴迷梅派青衣,便私下向名师李德富先生学艺。青衣的唱腔当然重要,水袖却也是必须苦练的功夫。四大名旦中,水袖舞得好的,当数梅、程二位。水袖是青衣的看家玩意儿,它既可以是手臂的延长,载歌载舞2又可以是心情的外化,风情万种。那时候,不到20岁的胡文阁痴迷水袖,但和老师学舞水袖,需要自己买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做水袖。这一匹七尺长的杭纺,当时需要22元,正好是他一个月的工资。

④为了学舞水袖,花上一个月的工资, 也是值得的,而且这对于一个学艺者,也算不上什么。但关键问题是,那时候,胡文阁的母亲正在病重之中——他很想在母亲很可能是一辈子最后一个生日的时候,给母亲买上一件生日礼物。若是买了水袖,他就没有钱给母亲买生日礼物了,在水袖和生日礼物之间,他买了七尺杭纺做了水袖。他想得很简单——年轻人,谁都是这样,把很多事情想得简单了——下个月发了工资之后,再给母亲买件生日礼物。

⑤在母亲的病床前,他把自己的想法对母亲说了。已经不能讲话的母亲嘶哑着嗓子,呃呃地不知在回答他什么。然而,时间无情,母亲已经没有下个月了,胡文阁也就没有给母亲补上生日礼物的机会了。母亲去世后,他才明白,世上有的东西是补不上的,正如落到地上的叶子,再也无法如鸟一样重新飞上枝头。三十多年过去,胡文阁到现在一直非常后悔这件事情。水袖,成了他的心头之痛,是扎在他心上一根永远拔不出来的刺。

⑥胡文阁坦白道出自己的心头之痛,让我感动。对于养育我们的父母,我们常常会出现类似胡文阁这样的遗憾。在我们的人生之路上,事业也好,婚姻也好,小孩也好……摩肩接踵次第而来,件件都自然而然地觉得每件事都比父母重要。即使在母亲病重的时刻,胡文阁还觉得自己的水袖更重要呢。

⑦都说人年轻时不懂爱情,其实,年轻时是不懂亲情。爱情,总还要去追求,亲情只要伸手接着就是,那么轻而易举。问题是,胡文阁还敢于面对自己年轻时的浅薄,坦陈内疚——多少孩子吃凉不管酸,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对不起父母的地方,没有什么心痛之感,而是将那一根刺当成绣花针,为自己绣出美丽的图画。

⑧想起我的父母,我常常会涌出无比惭愧的心情,因为在我年轻的时候,一样觉得自己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父母总是被放在了后面。记得当初母亲从平房搬进新楼之后,已年过八十,腿脚不利索,我生怕她下楼不小心会摔倒,便不让她下楼。母亲去世之前,一直想下楼看看家前面新建起来的元大都公园,总是兴致很高地对我说:听说那里种了好多月季花!正是数伏天,我对她说:天凉快点儿再去吧。谁想,没等到天凉快,母亲突然走了。那时候,总以为父母可以长生不老地永远陪伴着我们。我们就像蚂蟥一样,趴在父母的身上,那样理所当然地吸吮着他们的血而心安理得。

⑨我不知道,如今的胡文阁站在舞台上舞动水袖的时候,会不会在一瞬间想起母亲。不知道为什么,自从听到他讲述自己这件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之后,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电视里,再看到他舞动水袖的时候,我总有些走神,忍不住想起他的母亲,也想起我的母亲。

(原载《今晚报》)

1.文中画线两处【1】和【2】应填入的正确的标点符号分别是(     
A.。 ;B.。 。C.;   D.; ;
2.判断文中几个加点词的短语结构类型,下列选项与“摩肩接踵”结构类型一致的是(     
A.名声渐起B.次第而来C.长生不老D.坦陈内疚
3.京剧是国粹,不到20岁的胡文阁痴迷京戏。文中涉及了京剧的相关知识,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京剧四大名旦”。
B.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C.京剧旦角,指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青衣、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类别。
D.水袖功是京剧独有的特技之一,别具美感,其它戏曲没有。
4.结合全文分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是(     
A.介绍人物身份,交代了胡文阁与梅葆玖的师徒关系。
B.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对胡文阁的京剧演唱水平做出评价。
C.开篇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D.叙述胡文阁作为梅派男旦的声名和功力,设置悬念,为下文写他的心头之痛做铺垫。
5.文中四处画线的比喻句十分精当,值得反复品味。下列对其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作者把失去的亲情比作落到地上的叶子,再也无法重新回到枝头。生动形象地写出亲情一旦错过、失去,将无法挽回和弥补。
B.第二句把“水袖”比喻成“刺”,由“永远”“拔不出来”可知,扎得时间久,扎得非常深,表达出对母亲的无限的愧疚之情。
C.第三句“趴”“吸吮”两个动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母可以为子女无私地付出一切,歌颂了父母对子女伟大的爱。
D.第四句把追求让自己错失尽孝机会的事物等比喻成“刺”“绣花针”,把牺牲亲情获取的成功、事业等比喻成“美丽的图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年轻人只顾自己的事情而忽视亲情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批评及痛心之情。
6.下列对于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胡文阁决定先买水袖再给母亲买生日礼物,主要因为他觉得亲情能够轻而易举得到,可以暂时不必在乎。
B.全文以“水袖”为线索,分为三个层次。依次写了胡文阁的水袖、年轻人的“水袖”、我的“水袖”,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C.作者写到许多年轻人对待亲情和对待自己的事情的不同态度,意在表明,胡文阁的“心头之痛”是个别现象,对文章没有现实意义。
D.作者推己及人,由自己愧对母亲的切身之痛写到许多年轻人不懂亲情不珍惜亲情的现象,使文章情感更加厚重感人,也更能引发读者深思。
7.最后一段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下列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感悟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母亲病重的时刻,胡文阁还觉得自己的水袖更重要,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批判之情。
B.由文末“想起我的母亲”一句,可知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恋和愧疚之情。
C.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年轻人不懂亲情、不珍惜亲情的批评及痛心之情。
D.结尾言尽而意无穷,作者告诉我们要珍惜亲情,尽责尽孝,莫要留下遗憾。
8.文章以“水袖之痛”为题非常巧妙,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题目的含义。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胡文阁选择买水袖,无情的病魔没有给他机会补上母亲的礼物,以致多年后他仍后悔痛心。“水袖之痛”成为他永远的痛。
B.水袖是青衣的看家玩意儿,也是必须苦练的功夫。练好水袖非常辛苦,因此“水袖”里隐藏着胡文阁的痛。
C.由胡文阁的“水袖”引出了作者的痛。作者错过了陪母亲看月季花的机会,母亲突然离世,成为作者永远的痛。
D.年轻人为了追求心中的事业、爱情、婚姻这些事情而忽视亲情,从而带来遗憾,这也许会成为很多年轻人的痛。
【知识点】 散文 肖复兴(1947- )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笔与纸的温情

①春日的一个午后,学生们正专注地写着毛笔字,教室里非常安静,我在一旁看着。突然,一位学生停下笔来说,她听见笔毫摩擦纸张的“沙沙”声了。女孩的话,让我想起我的父亲。

②童年记忆里,每年春节临近,父亲都会手写春联。他喝完早茶,一大早就开始裁纸。他动笔的时候,我就在一旁帮忙拉纸,看着父亲在红色联纸上,用行草书潇洒地写下一张张春联,一副陶醉其中的样子,儿时的我猜想,写字一定是件好玩的事,而后我跟随父亲在门两侧贴上一张张手写成果。儿时盼望的春节里,少不了父亲写春联这件事,也让我对写字萌生了最初的向往。

③父亲是个泥水匠,他曾提到读小学时,家境贫穷的他没钱买书法工具,就剪猪毛捆作笔,拾水泥袋画格写字的经历,在他的言辞间,我感受到他对写字的那份崇敬。他读到三年级就辍学谋生,在那个艰辛的年代,写毛笔字显得多么奢侈。

④我入读小学时,身材是班里最矮的那个,被同学取笑为“矮冬瓜”。父亲常跟我讲,矮没关系,但人一定要有一技之长。看着在工地劳累一天的父亲,收工回家后,还会在灯下写毛笔字,激起我对书法的好奇。趁着父亲不在家,我偷偷拿起父亲的毛笔涂鸦,父亲知道后,也并无责怪之意。有一年暑假,父亲搜罗了一堆旧报纸,把我叫到书桌前,说要教我写毛笔。从那一天起,他帮我折纸倒墨,默默站在我身后,看着我一笔一画地写横竖撇捺。最初没字帖,父亲请村里懂写毛笔字的老先生,写几个字让我照临,并带我登门求教。虽然写字有些枯燥,有了父亲的鼓励,竟也写出几分成就感。特别在夜深人静时,听着毛笔在纸张上摩擦过的声音,看着地上一大沓的成果,心中涌动着一股股暖流,掀起巨浪,波澜起伏。

⑤记忆中的童年,家境非常贫穷,因为家里有四个小孩要养,全靠父亲一人打工维持家用。但只要是我需要的书法用具,父亲都舍得花钱。有一次,他难得搭车去县城一趟,特地买回一沓昂贵的白色宣纸让我创作,这在乡下文具店里是买不到的。那天的我无比兴奋,仿佛是过节一般隆重,在写字桌上,我摊开洁净如雪的宣纸,在纸上恭敬专注地写下人生第一副对联作品。父亲对我在宣纸上呈现的作品很满意,他把这副对联贴在客厅最显眼处,在喝早茶时,跟工友们夸奖我写的字,接下来好几个月,只要我有作品出炉,他都会帮我换上新作。

⑥随着我的报纸写了一沓又一沓,父亲默默陪伴我的无数个夜晚,我在书法上的努力终于开花结果。从三年级开始,因为我会写毛笔字,年年被选为负责出黑板报的宣传委员。读初一时,我的毛笔作品被贴在学校书画展示栏上,在下课的操场上,我远看父亲点了一根烟,久久站在展示栏前看我的字。那是他写给我临的,内容是《寻隐者不遇》。我依稀记得那一天,父亲得知我获得全县中学生现场书法比赛三等奖,那是我记忆中父亲最开心的一天,就着桌上的花生和咸鱼干,他欢喜地多喝了几杯地瓜酒……

⑦我十五岁那年,父亲因病过世,永远离开了我们,但他留给我的爱与鼓励的力量,陪伴我热爱书法至今,从未消失。时至今日,我最享受的时刻,依然是在深夜一个人的书房,听笔毫“沙沙沙”地摩擦纸张,仿佛时光并未走远,父亲依然站在我身后,深切注视着儿子的笔,在纸上自信地走出一撇一捺,父亲的脸上,正露出期许的微笑。

(文/陈晓安   2021年05月《百度文库》,有删改)

1.好的文章往往构思精巧,请你说说第①段的作用。
2.文章中第③段笔锋一转,交代了父亲的经历,这样是否多余?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下面这两个句子很值得回味,请你仔细品读它们,从不同角度进行赏析。
(1)听着毛笔在纸张上摩擦过的声音,看着地上一大沓的成果,心中涌动着一股股暖流,掀起巨浪,波澜起伏。(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2)在下课的操场上,我远看父亲了一根烟,久久在展示栏前我的字。(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
4.题目“笔与纸的温情”有哪些含义?
2022-12-18更新 | 7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真题

【推荐2】独树

①常常想起红旗路尽头的那棵香樟树,独立于青龙桥头的那棵古树。

②我在这棵古树的城市求学,工作,离开,回来,再离开,一晃就是二十多年。每次回去,我都忍不住去看看它,就像探访一个从未忘却的老朋友。作为一棵树,我认为它应该是幸运的。经历了那些久远的年代,很多沉淀了岁月的古物几乎荡然无存。唯有它,洗尽铅华,历经沧桑存活了下来,如今依然葱茏茂盛。而我,已是一身红尘,两鬓斑霜。

③红旗路之末,东风路之始,一桥相连,熙来攘往。这棵香樟树伫立于桥头,“十”字路中,站成了这座古城最繁华路段的一道奇异风景,成为邵水之滨的中心地标。多少年来,无以数计的行人,南来北往的车辆如过江之鲫,在它身边自然分流。有时道路变得并不顺畅,却从来没有发生过交通事故。哪怕有一起,它早已陷入斧斫之厄运。我想,它定是一棵神奇灵性的树,有一双能指挥交通的慧眼。也许正是它横亘路中,提醒那些上快车道的车主有所迟疑,便放慢脚步,彼此礼让。驻足看看桥头的风景,内心更加从客淡定。

④其实,它就是一棵其貌不扬的香樟树,与其它林荫树相比,并不庞大。它的身躯大约只有两三米高,根部占地不过四五平米,枝干的上部有三个分权。其中两杈较细,唯有伸向青龙桥面的那杈显得威武,枝枝相通,叶叶相盖,形成一个硕大的圆穹。它以绿意盎然了季节,以青翠划破了迷蒙,以摇曳惊醒了恍惚,让靠近它的人神清气爽,怡然宁静。一切自适其位,自取其道,自安无恙。多少喧嚣热闹从它眼皮底下流走,多少功名利禄在它身边悄然消逝,多少霓虹灯火在它头顶盛开湮没,多少喜怒哀乐在它心里淡然消融。在繁华里坚守内心,在喧闹里选择静默,在辉煌里接纳寻常,在孤独里锤炼品质。头顶天空,有蓬勃的希望;根扎大地,有葳蕤的节操。不忧一时之失,不喜一时之得,不扬一时之快,不悲一时之伤。看得惯云卷云舒,扛得住暴风骤雨,耐得住蜚语流言,经得起苦雨秋霜。一树之独,亦如古代隐士,修身累德,自律不息。

⑤我为何有如此感悟?这都是岁月风雨的馈赠。那时我只知道这是一棵树,和家乡山头的松树、柏树有着不同类的气度。在贫瘠逼仄的有限地域,它都能艰难扎根,努力活出一棵树应有的姿态,以绿意向天空行礼,向行人致意。我以为这是作为树理应完成的使命,必须经历的路程。

⑥再回来时,我在它的围盘上坐了很久,听清风拨动枝叶的细碎声响,闻月色送来的淡淡幽香……此时,我才明白它何止是一棵树,一棵道旁的林荫树,它其实就是我惺惺相惜的挚友,是我人生的明灯。前行的路上,从此,我不再孤单。

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标题中的“独”有什么含义?
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划线的句子。
这棵香樟树伫立于桥头,“十”字路中,站成了这座古城最繁华路段的一道奇异风景,成为邵水之滨的中心地标。
4.理解文意,说说“我”从香樟树身上获得哪些感悟?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0-10-02更新 | 63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我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

梁晓声

①我永远忘不了这样一件事。

②某年冬天,市里要来一个卫生检查团到我们学校检查卫生,我因为卫生不合格被拦在了教室门外。班主任上下打量着我,冷起脸问:你为什么今天还要穿这么脏的衣服来上学?我说:我就这一件上学的衣服。我说的是实话。老师认为我顶撞了她,更加生气了,又看我的双手,说:回家叫你妈把你两手的皴用砖头蹭干净了再来上学!接着像扒乱草堆一样乱扒我的头发:瞧你这满头虮子,像撒了一脑袋大米!叫人恶心!回家去吧!这几天别来上学了,检查过后再来上学!

③我的双手,上学前用肥皂反复洗过,用砖头蹭也未必能蹭干净。而手生的皴,不是我所愿意的。我每天要洗菜、淘米、刷锅、刷碗。家里的破屋子四处透风,连水缸在屋内都结冰,我的手上怎能不生皴?不卫生是很羞耻的,这我也懂。但卫生需要起码的为了活着的条件。这一点我的班主任便不懂了。阴暗的,夏天潮湿冬天寒冷的,像地窖一样的一间小屋,破炕上每晚拥挤着大小五口人,四壁和天棚每天起码要掉下三斤土,炉子每天起码要向狭窄的空间飞扬四两灰尘……母亲每天早起晚归去干临时工,根本没有精力照料我们几个孩子。

④对班主任尖酸刻薄的训斥,我只有含侮忍辱而已。我两眼涌出泪水,转身就走。这一幕却被语文老师看到了。她说:梁绍生(梁晓声),你别走,跟我来。扯住我的一只手,将我带到教员室。她让我放下书包,坐在一把椅子上,又说:你的头发也够长了,该理一理了,我给你理吧!说着就离开了办公室。我知道她准是去学校后勤科取理发工具去了。

⑤可是我心里却不想再继续上学了。因为穷,太穷,我在学校里感到一点儿尊严也没有。而一个孩子需要尊严,正像需要母爱一样。哪怕无意识地犯了算不得什么错误的错误,我也会遭到班主任这一类冷言冷语的训斥。我早听够了!语文老师走出教员室,我便拿起书包逃离了学校。我一直跑出校园,跑着回家。

梁绍生,你别跑,别跑呀!小心被汽车撞了呀!我听到语文老师的呼喊。我还是跑。她紧追。梁绍生,你别跑了,你要把老师累坏呀!我终于不忍心地站住了。

⑦她跑到我跟前,已气喘吁吁。她说:你不想上学啦?我说:是的。她说:你才小学四年级,学这点儿文化将来够干什么用?我说:我宁肯和我爸爸一样将来靠力气吃饭,也不在学校里忍受委屈了!她说:你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小学四年级的文化,将来也当不了一个好工人!我说:那我就当一个不好的工人!她说:那你将来就会恨你的母校,恨母校所有的老师,尤其会恨我。因为我没能规劝你继续上学!我说:我不会恨您的。她说:那我自己也不会原谅我自己!我满心间自卑、委屈、羞耻和不平,的一声哭了。她抚摸着我的头,低声说:别哭,跟老师回学校吧。我知道你们家里生活很穷困,但这不是你的过错,不值得自卑和羞耻。你要使同学们看得起你,每一位老师都喜爱你,今后就得努力学习才是啊!我只好顺从地跟她回到了学校。

⑧如今想起这件事,我仍觉后怕。没有这位小学语文老师,依着我从父亲的秉性中继承下来的那种九头牛拉不动的倔强劲儿,很可能连我母亲也奈何不得我,我当真从小学四年级就弃学了。那么今天我既不可能成为作家,也必然像语文老师说的那样——当不了一个好工人。

⑨狄更斯说过,穷困对一般人是种不幸,但对作家也许是种幸运。的确,对我来说,穷困并不仅仅意味着童年生活的不遂人愿。它促使我早熟,促使我从童年起就开始怀疑生活,思考生活,认识生活。

⑩我发现自己具有讲故事的才能,是在小学二年级。一天,我坐在教室外的楼梯台阶上,正聚精会神地看语文课本,教语文课的女老师走上楼,好奇地问:你在看什么书?我立刻站起,规规矩矩地回答:语文课本。老师又问:哪一课?我说:下堂您要讲的新课——《小山羊看家》。”“这篇课文你觉得有意思吗?”“有意思。”“看过几遍了?”“两遍。”“能讲下来吗?我犹豫了一下,回答:能。

⑪上课后,老师把我叫起,对同学们说:这一堂课讲第六课——《小山羊看家》。下面请梁绍生同学先把这一篇课文讲述给我们听。我被老师叫起后,开始有些发慌,半天不敢开口。老师鼓励我:别紧张,能讲述到哪里,就讲述到哪里。我在老师的鼓励下,终于开口讲了。当我讲完后,老师说:你讲得很好,坐下吧!看得出,老师心里很高兴。全班同学都很惊异,对我十分羡慕。

⑫一个穷困人家的孩子,他没有任何值得自我炫耀的地方,当他的某一方面才能当众得以显示,并且被羡慕,并且受到夸奖,他心里自然充满骄傲。

⑬以后,语文老师每讲新课,总是提前几天告诉我,嘱我认真阅读,到讲那一堂新课时,照例先把我叫起,让我首先讲述给同学们听。

1.本文写了发生在“我”和老师间的四件事,请将横线处补写完整。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被语文老师拉住,要给我理发,“我”余气未消,逃离校园。
③语文老师一路紧追“我”,在老师的劝导下,“我”感到温暖,跟随老师回学校。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标题为“我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在作者心目中,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显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但作者为什么要将班主任和老师放在一起写?谈谈你的理解。
3.请概括语文老师的形象特点。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自然段划线句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粗鲁蛮横、庸俗势利、令人反感的教师形象。
B.第③自然段划线句列举了具体的数字,“一间小屋”与“五口人”形成对比,“三斤土”、“四两灰尘”看似夸张,实则体现了作者家庭穷困、生活环境恶劣的现实,解释了“不卫生”的原因。
C.本文让我们明白:有时生活会给我们一些坎坷,但也会在某个角落留有温暖。我们要相信,人世间,没有过不去的坎,迈过去了,也就好了。
D.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娓娓道来,举重若轻,语言华丽典雅,很显文学功力。
2022-11-07更新 | 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