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题材 > 山水游记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9 题号:2143129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山川美/何陋B.未复有能其奇者/念无为乐者
C.四俱备/一三刻D.遂承天寺寻张怀民/待君久不

(2)翻译两文中的画线语句。
【甲】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两篇短文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答谢中书书》描写了“①_____________之美”,表达了作者②____________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③__________之美”,传达出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复杂微妙的心境。
【知识点】 山水游记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两篇古文,回答下列小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沿溯阻             络绎不             精妙             悬崖
B.月色入             夜不闭             安家落             家喻
C.不以             奋笔             手快             大声
D.于中庭             邯郸学             昂首阔             履蹒跚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事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遣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理解:从此句中可知,三峡周围山峰耸立,高大连绵,因此身在其中是完全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
B.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翻译: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理解:句中“绝”“怪”“悬”“飞”等词语突出了三峡春季时山、树、水的特点,“清”“荣”“峻”“茂”等词语突出了冬季时山、树、水的特点。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摘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理解: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洒满庭院的月光比作积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藻、荇,突出了月光的皎洁空明。
3.根据两篇短文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文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

(取材于白居易《冷泉亭记》)


注:①[导和纳粹]引导人们心情平和,吸取纯洁的养分。②[蠲(juān)烦析酲(chéng)]消除烦恼,头脑清醒。⑧[狎(xiá)]亲昵,亲近。④[矧(shěn)]况且。
自然景物,往往能触发人的万千甩绪。三峡的林寒猿啸引发了渔者_____,冷泉亭的自然风光令人_____。承天寺的月夜触发了苏轼“_____”的感慨。
2023-10-13更新 | 13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心(     )(2)日光下(     )(3)以其境过(     )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乙】

①余性好山水,而吾桐山水奇秀,甲于他县。吾卜居于南山,距县治二十余里,前后左右皆平岗,逶迤回合,层叠无穷,而独无大山;水则仅陂堰池塘而已,亦无大流。至于远山之环绕者,或在十里外,或在二三十里外,浮岚飞罩,叠立云表。吾尝以为看远山更佳,则此地虽无大山,而亦未尝不可乐也。

②出大门,循墙而东,有平岗,尽处土隆然而高。盖屋面西南而此地面西北于是西北诸峰尽效于襟袖之间。其上有古松数十株,皆如虬龙,他杂树亦颇多有。且有隙地稍低,余欲凿池蓄鱼种莲,植垂柳数十标于池畔。池之东北,仍有隙地,可以种竹千个。松之下筑一亭,而远山如屏,列于其前,于是名亭曰数峰,盖此亭原为西北数峰而筑也。计凿池构亭种竹之费,不下数十金,而余力不能也,姑预名之,以待诸异日。

(戴名世《数峰亭记》,有改动)

【注】①吾桐:指桐城。②陂(bēi):池塘。③浮岚(lán):山里浮动的雾气。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以为看远山更佳/予求古仁人之心
B.尽土隆然而高/江湖之远
C.凿池构亭种竹之费/可日而待也
D.姑预之/之者谁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盖屋面西南而此地面西北于是西北诸峰尽效于襟袖之间
5.两文均是写景之作,请简要谈谈两位作者由景物所触发的情感有何不同?
2024-05-04更新 | 2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


【乙】

小国寡民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节选自《老子》)


①使:即使。②什伯之器:效用十倍百倍的工具。③重死:以死为重,即爱惜生命。④结绳: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用绳子记事。⑤甘:用如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甘。美、安、乐的用法同此。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阡陌交通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有舟舆                                           (4)民老死
2.用现代词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3.选出甲乙两文分析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一篇以描写景物、叙说事情为主的记叙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记叙简明,有后世游记散文的特色。
B.桃花源中的家庭多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
C.乙文描绘的社会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但作者并不是要求人们倒退到原始社会,而是要求人们“知其文明,守其朴素”。
D.从乙文中的“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一句可以看出人们那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精神面貌。
4.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和老子的“小国寡民”描绘了怎样的社会?他们描绘这样的社会有什么用意?请结合目前时局,说说两文对的现实意义。
2023-02-11更新 | 4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