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试卷详情页

上海市杨思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上海 八年级 期中 2024-01-12 127次 整体难度: 容易 考查范围: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

一、名句名篇默写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 适中(0.65)
1. 按要求填写句子。
(1)《野望》中描写秋色一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芳草鲜美,诗情永恒。黄鹤楼上,崔颢高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登楼所见,真情感人。
(3)大诗人东坡居士曾经盛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以清晰的线条、鲜明的色彩勾勒出一幅雄奇壮丽的塞上风光图。
(4)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渡荆门送别》中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0.65)
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山川美/何陋B.未复有能其奇者/念无为乐者
C.四俱备/一三刻D.遂承天寺寻张怀民/待君久不

(2)翻译两文中的画线语句。
【甲】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两篇短文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答谢中书书》描写了“①_____________之美”,表达了作者②____________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③__________之美”,传达出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复杂微妙的心境。
2024-01-1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思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课外阅读 | 较易(0.85)
3. 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问题。

梵天寺木塔

钱氏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注】①钱氏:指五代割据江浙的吴国(907—978)的吴越王及其子孙。②据:统治。③喻皓:五代末、北宋初著名建筑工匠。④胠箧(qū qiè):打开的箱子。⑤伏:同“服”,佩服。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     ②匠师其言(     )
(2)翻译下列句子。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3)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A.喻皓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顶没有上瓦,上面轻。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塔内结构不稳定,塔身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B.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才能平庸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C.文中的匠师能虚心好学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要面子,不敢亲自去请教这是他欠缺的地方。
D.文章结尾部分,解释了修塔的原理: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所以不会晃动。

(4)文末写“人皆伏其精练”,凸显了喻皓在建筑方面______________,同时也赞颂了_________________
2024-01-12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思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三、现代文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4. 阅读以下文,完成问题。

玉米食物链

①最近读了一本书叫《杂食者的两难》,作者是美国的饮食作家迈克尔•波伦。这本书能帮助我们从更宏观的角度审视吃饭这件事。

②目前维系人类生存的主要食物链之一是产业食物链。产业食物链,可以理解为大规模生产的食品业。

③产业食物链的关键是玉米,廉价玉米是美国食品工业的基础,是无数货架食品的来源。产业化养殖的鸡、猪等,哪样不是玉米喂出来的?至于加工类食品,玉米的呈现形式变得更复杂,比如几乎所有的碳酸饮料和果汁,都会添加一种叫高果糖玉米糖浆的东西来增加甜味,它已经取代了蔗糖的地位。还有,你大概不是很看得懂食品外包装上那个成分标示,但其实,那些奇怪的化学名称都是从玉米来的,随便念几个:卵磷脂、离氨酸、多元醇等等。还有淀粉、葡萄糖浆、麦芽糊精,就更明显了。美国卖出的商品中,有四分之一以上含有玉米成分,甚至非食用的商品,从牙膏、化妆品到垃圾袋、清洁剂等等,都含有玉米成分。

④为什么玉米的应用会这么广泛?因为种玉米性价比高。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美国开始进行大规模单一种植杂交改良的玉米,它们可以密集种植,并且生长整齐,方便机械收割,产量和效率大大提高。玉米成为廉价原料,不仅仅是因为玉米的特性,更多是人为推动。土壤要肥沃,原本是完全依赖太阳的能量,但是人类会制造化肥以后,能量来源就改由化石燃料提供了。制造化肥,要消耗大量石油、煤、天然气。土地就像机器,把原料加工成产品,原料就是化肥,产品就是玉米。相比利用太阳能,烧油效率高多了,这就是产业食物链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关键。

20世纪70年代,美国玉米产量约为1亿吨,现在则高达3.7亿吨左右,玉米产量远大于需求量。

⑥随着玉米产量的提升,人们不断在想新的办法处理过剩的玉米。首先想到的,就是把玉米喂给人和动物、做成汽车燃料、加工成新产品或者是卖到国外。人们不断给这些过剩的廉价玉米找到新用途,比方说,牛羊等家畜家禽原本是不吃玉米的,但人还是想出办法把玉米做成饲料喂给它们。这些动物一般养在集中型动物饲养场中,变成麦当劳所需的牛肉、猪肉和鸡肉。

⑦精加工也是处理过剩谷物的好办法。19世纪对玉米的加工方式几乎只有一种,就是酿酒。现在食品加工业者可以把玉米变成数百种东西,从鸡块、汉堡、乳化剂到保健食品,应有尽有。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办法,就是把玉米做成高果糖玉米糖浆。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根本没尝过这种东西,但它现在已经成为我们饮食中甜味的主要来源。面包、调味料、饼干甚至热狗和火腿中,都有它。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也早就用高果糖玉米糖浆取代蔗糖作为原料。

⑧所以,朝这条产业食物链末端看过去,最典型的食品就是鸡块、汉堡、可乐,听着还不够熟悉?生物学家用质谱仪分析过麦当劳的食物,质谱仪可以识别出碳原子的同位素特征,因此可以大约计算出一顿快餐中的玉米含量:汽水100%都是玉米,奶昔78%,沙拉酱65%,鸡块56%,汉堡52%,薯条23%。结论呢,一大半都是玉米。作为杂食者的人类,需要从各种各样的食物中获取营养,这是天性使然,吃快餐的人心满意足,怎么会想到自己吃的大都是玉米呢?


(1)问号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句是(     
A.产业化养殖的鸡、猪等,哪样不是玉米喂出来的?
B.为什么玉米的应用会这么广泛?
C.最典型的食品就是鸡块、汉堡、可乐,听着还不够熟悉?
D.怎么会想到自己吃的大都是玉米呢?
(2)根据第④段内容概括,完成填空。

(3)文中第⑥⑦两段能否互换?为什么?
(4)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美国,果汁大多都会添加至少一种玉米精加工产品。
B.美国商品中牙膏、化妆品、垃圾袋、清洁剂等都含有玉米成分。
C.20世纪80年代高果糖玉米糖浆已经成为我们饮食中甜味的主要来源。
D.我们吃的快餐类食物中一大半都是玉米或者含有玉米成分。
2022-07-29更新 | 344次组卷 | 3卷引用:上海市嘉定区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母亲的刺绣时光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xián shú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享享清福多好?母亲说,你不懂。我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摞鞋势,看下去,有一双鞋垫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沈姐的语文课堂。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磕磕碰碰,母亲的绣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内心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或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又何尝不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呢?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选自《中山日报》,有删改)


【注释】①女红(gōng):旧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作女工。
5.根据拼音写汉字
Xián shú(     )(     )
6.围绕刺绣,“我”和母亲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请结合文章②~⑦段的内容概括。
人生阶段小时候稍微大一点结了婚后来去谋生
主要事件“我”常见母亲忙活刺绣,绣品装点我们的生活(1)(2)(3)
7.结合语境,品析第⑤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
8.联系全文,分析“刺绣时光”的含义。
9.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中,引用唐代罗隐的诗句,突出母亲刺绣技艺的灵动高超。
B.第⑦段中,“我”看着母亲送的一摞鞋垫,感受到对去外地谋生的“我”的祝福。
C.第⑧段中,母亲的绣品在“我”心中生了根,表明作者开始拿起银针,静坐一角绣出画卷。
D.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领悟到刺绣是母亲的爱好,那些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
2024-01-12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思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较难(0.4)
名校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藤野先生(节选)

①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事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②“你改悔罢!”

③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试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④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⑤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⑦“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⑧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⑨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⑩“我想去学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有用的。”其实我并没有决意要学物学,因为看得他有些凄然,便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

“为医学而教的解剖学之类,怕于生物学也没有什么大帮助。”他叹息说。

将走的前几天,他叫我到他家里去,交给我一张照相,后面写着两个字道:“惜别”,还说希望将我的也送他。但我这时适值没有照相了;他便叮嘱我将来照了寄给他,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yǎo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10.根据拼音写汉字。yǎo(      )无消息
11.第⑧段中,“我”为什么认为“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12.阅读①到段,完成下列题目。
(1)概括该部分讲述的三件事。
(2)其中第一件事情并没有直接描写“藤野先生”,是否能删掉,为什么?
13.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⑥段划线句“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表明作者表明没把自己当成局外人。
B.第⑥段到第⑧段所描述的事情,是促使“我”在异地他乡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
C.第⑨段“藤野先生”本想挽留“我”,但又懂“我”的爱国情怀,便不再说什么。
D.“藤野先生”对我的关爱来自他有一份爱国心以及对我的关怀和真挚的理解。

四、填空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填空题 | 容易(0.94)
14.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________(人名)。作为新闻记者,他在中国大陆采访的主要地点应是________。。
2024-01-12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思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五、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较易(0.85)
15. 填空题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________发生的背景、原因。他判断由于________ 的宣传和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与个人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红星照耀中国》充满了国际主义精神。加拿大医生_______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不幸的是在一次战役中因细菌感染而献出了生命。
2019-04-09更新 | 217次组卷 | 2卷引用:【校级联考】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六、选择题 添加题型下试题

选择题 | 适中(0.65)
16. 为了推广本书,同学们写了一句话荐读语,其中不恰当的一项(     
A.全书采用第一手资料进行报道,堪称纪实作品之典范。
B.全书讲述长征故事,读完本书等于重走长征路。
C.本书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平凡而伟大的精神面貌。
D.本书影响力大,书中人物激励了不少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2024-01-1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杨思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七、名著阅读 添加题型下试题

名著阅读 | 容易(0.94)
17. 班级开展名著知识竞猜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我到后不久,就见到了A,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颧骨突出。我在一刹那间所得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在好几天里面,我总没有证实这一点的机会。


(1)任务一:文中的A是___________(人名)。
(2)任务二:在作者笔下,A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名著阅读 | 容易(0.94)
18. 人物品评。
请你从中选择一位人物,用他的经历印证下面的诗句。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A.彭德怀             B.朱德               C.徐海东
我选 _______,理由是 _______
2023-09-20更新 | 107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试卷分析

整体难度:适中
考查范围: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鉴赏

试卷题型(共 11题)

题型
数量
名句名篇默写
1
文言文阅读
2
现代文阅读
3
填空题
1
名著阅读
3
选择题
1

试卷难度

知识点分析

序号
知识点
对应题号
1
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2
阅读与鉴赏

细目表分析 导出

题号 难度系数 详细知识点 备注
一、名句名篇默写
10.65名句名篇默写情景默写
二、文言文阅读
20.65山水游记类对比阅读
30.85小说类课外阅读
三、现代文阅读
40.65说明文
5-90.65散文
10-130.4鲁迅(1881-1936)  散文
四、填空题
140.94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五、名著阅读
150.85名著导读  埃德加·斯诺
170.94《红星照耀中国》
180.94名著导读  人物形象概括分析
六、选择题
160.65文学常识综合  《红星照耀中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