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记叙文 > 体裁分类 > 散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7 题号:217709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得遇良师是人生幸甚之事

——怀念贝时璋先生   阎锡蕴

①每个人生命中都有难忘的、温暖的相遇。在我的人生路上,得遇恩师贝时璋先生便是此生幸甚之事。贝先生是我国生物物理学的奠基人,也是我走上科研道路的引路人。

②我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在1988年科学出版社《细胞重建》论文集中。贝老对这篇论文的修改,让我经历了他对晚辈严格要求,耐心施教的全过程。他几次把我叫到跟前,用浓重的宁波口音,对这篇文稿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此外,他还经常戴着老花镜,在文稿上做了密密麻麻的修改,从学术思想到文章架构,从遣词造句到标点符号,反复修改了十多遍。在贝老长期的指导和影响下,我也逐渐养成了做事严谨的习惯,并将其传承给我的学生。

③贝老作为一代宗师,在学术上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与严谨的治学态度,充分体现在贝老实验室的每个工作环节。每次组会,贝老总是平等地与大家一起讨论学术,对于晚辈总是循循善诱,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独立思考。对每个实验结果,不经过反复推敲和验证,他从来不轻易下结论,也决不轻易发表。如果对某个结果有疑问,贝老还要反复查对原始数据。这种追求科学真理、不随波逐流、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科学工作者。

④作为一名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文化人,贝老秉承古训,严格操守。他公正无私,做人正直。在那个没有电脑的年代,他办公桌上总摆放着两沓纸,一沓是带有单位抬头的信纸仅用于公文,另一沓私信所用的纸都是自费购买。耄耋之年,随着听力的衰退,他开始与上门求教的来访者用笔交谈,且毫无倦意。我珍藏着多张他留给我的纸条,纸条上的字迹说着他无声的精神品质。2007年元宵节,我去看望先生,105岁高龄的他用笔告诉我“不仅要科学,还要学做人”,“做人要厚道,做事要认真,做学问要实事求是”。

⑤贝老是科学家中著名的寿星,为科学贡献了他漫长的一生。淡泊名利,专注学问,也许就是他长寿的秘诀。90多岁时,他还每天坚持步行上下班,出门的时间非常精准,与过路的同事亲切问候早安。年过百岁,他思维仍然清晰,时刻关注着科技前沿。直到去世前一天,他还邀请6位科学家,探讨自己的研究设想。然而,“我们要为国家争气”竟成为他留给中国科学界的最后嘱托。就在第二天,2009年10月29日,先生在睡梦中仙逝,享年107岁。此后,每年10月10日贝老诞辰这天,我都会静静地站立在他的铜像前,怀念先生的知遇之恩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节选自《教育家杂志社》2020.9.24)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语言平实,于平凡中蕴含真情。
B.贝老自费购买私信用纸,让我们感受到作为科学家的艰辛。
C.贝老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做人、做事、做学问都令人感动。
D.“我们要为国家争气”是贝老留给中国科学界的最后嘱托。
2.按提示,找出关键词句,梳理作者思路,填写下面表格。

结构

关键词句

对“我”的影响

总写(①段)我的人生路上,得遇恩师贝时璋先生便是此生幸甚之事。“我”走上科研道路的引路人
分写(②—⑤段)贝老对晚辈严格要求,耐心施教。(1)______
(2)_______教会“我”独立思考
他公正无私,做人正直(3)_______
(4)_______“我”体会到献身科学的精神
3.文章在记叙贝时璋事情时,穿插精当的议论,结合下面两个议论性的语句,简要分析它们的含义以及在文中的作用。
①这种追求科学真理、不随波逐流、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科学工作者。
②淡泊名利,专注学问,也许就是他长寿的秘诀。
【知识点】 散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根据选段内容给文段加一个小标题:_________________
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从“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来看第一段的写景顺序,表达最到位的是(       
A.从动景描写到静景描写。
B.从整体到局部。
C.从美丽的植物到可爱的动物。
D.从近的景物到远的景物。
4.选段多方面描写百草园的景色有什么作用?除描写景物外,还写了哪四件趣事?
5.童年生活是趣味盎然的,请模仿下面例句句式,根据自己的感受续写一句。
童年是追蝴蝶的嬉戏,童年是捅蜂窝的狼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8-03-16更新 | 5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葡萄慈父心

卫宣利

①小院里有棵葡萄树,是父亲在我双腿瘫痪后的第二年栽下的。栽树的时候,父亲把我推到院子里,一边挖坑,一边告诉我,葡萄树是有灵性的,种的时候许个愿,如果能实现,它就能长得旺盛。父亲说:“许个愿吧!”就这样,我们父女俩把美好质朴的心愿寄托在了小小的葡萄树上——               

②父亲伺弄葡萄树的精心和殷勤一如照顾他有病的女儿:浇水要浇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施肥要施还散发着青草味儿的牛羊粪,松土自然要用手把土细细碾碎……父亲每天早上都要把我推到葡萄树前,仔细地看上一阵。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得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后来,父亲还很有信心地说:“等到能在葡萄树下乘凉的时候,你就好了……” 

③葡萄树长大了,正如父亲所期望的那样:枝繁叶茂。父亲用粗铁丝和钢筋精心地给葡萄树搭了架子。第二年,长长的藤蔓就爬满了半个院子,碧绿肥嫩的叶子在小院的上空舒展着热烈的情怀,生机勃勃!

④然而,我,依然坐在轮椅上。 

⑤其实父亲心里也明白,他的女儿再也不能像只花蝴蝶一样在他身边欢快地跑、轻轻地跳了,可他依然痴望着、幻想着有一天能出现奇迹…… 

⑥那年,郁闷孤苦的我拿起了笔。 

⑦葡萄树在第三年结了果。连父亲也未料到,他栽下的葡萄树竟是优质品种,不但个大味甜,而且熟得早。夏日里,那些成熟了的葡萄一串串挂在小院里,阳光透过叶隙落上去,颗颗晶莹别透,硕大滚圆,既好看又诱人。 

⑧从此父亲又多了一项任务。炎热的午后,父亲总会踩上凳子,摘两串紫珍珠般晶莹的葡萄,用清凉的井水洗了,端到我的书桌上,对我说:“累了就歇歇,吃点葡萄,解暑。”我便停了手中的笔,津津有味地吃葡萄。葡萄被井水洗过,凉凉的,又酸又甜,真好吃!葡萄汁顺着下巴流下来,我全然不顾。父亲看我贪婪的样子,一脸满足地笑。有时候他怕影响我,悄悄地进来,悄悄放下葡萄,又悄悄地出去。

⑨几年过去了,葡萄树越来越旺盛,一到夏天,它厚厚的绿阴就遮满了小院。当父亲坐在葡萄树下戴着老花镜读我发表在报刊上的文章时,他的眼角眉梢都挂满了笑意。父亲已经接受了我不能走路的现实,当初许的愿也许早已忘了。父亲明白:有一种站立更能升起至高无上的尊严,那就是心灵的站立!


注:卫宣利,女,河南洛阳人。生于七十年代末,河南省作协会员,《青年文摘》等杂志签约作家,17岁那年因车祸而双腿残疾,善于用文字来诉说生命中爱的奇迹。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父亲栽种葡萄树时与“我”一起许下的心愿是什么?(第①自然段破折号后面应补出的内容,不超过15个字)
3.品读下面的句子,结合其中加点部分说说其表达效果。
(1)葡萄树每长出一片新叶,父亲就兴奋地像个孩子,说:“你瞧,发芽了!发芽了!”
(2)有时候他怕影响我,悄悄地进来,悄悄放下葡萄,又悄悄地出去。
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题目中的“慈父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019-01-02更新 | 5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猫》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①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白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咛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②妻道:“张妈,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③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④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妈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没有了,笼板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⑤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⑥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⑦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⑧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⑨我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⑩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11)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12)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13)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第⑤段“我”刚看到鸟死了,就认定咬死芙蓉鸟的“一定是猫”,为什么?判断正确的项是(       
①猫“畏罪潜逃”了   ②“我”不喜欢这只猫
③猫常对着鸟笼凝望   ④“我”看见了猫嘴里好像在吃着鸟腿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
2.梳理“我”的情感变化过程,完成下列填空。
(愤怒)→(        )→(无奈)→(        )
3.第⑨段中说“我开始觉得我错了”,我“错”在哪里了?“我”认识到“错”的根据是什么?
4.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死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2020-03-04更新 | 9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