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初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文言题材 > 议论说理类
题型: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 题号:21799385
阅读古文,完成问题。
【甲】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乙】

天祥将出狱,即为绝笔自赞,系之衣带间。其词曰: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过市,意气扬扬自若,观者如堵。临刑,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市人孰为南北,南面再拜就死。俄有使使止之,至则死矣。见闻者无不流涕。


【注释】①自赞:自己总结。②庶几:差不多。③观者如堵:围观的人多得像一道墙。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岂不大丈夫哉
②以顺为
③问市人为南北
④见闻者无不流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3)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在文天祥身上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知识点】 议论说理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mèi衣袖)辑屦(,古代的一种鞋子),贸贸然(昏昏沉沉的样子)来,黔敖左捧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选自《礼记·檀弓下》)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尔而与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万钟于我何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之谓失其本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待饿者而食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其嗟也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2)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3.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原文)表达了乙文的主要内容,乙文是成语“____________”的出处。
4.乙文中曾子和甲文中孟子对待“饿者”的态度有何异同?
2022-09-10更新 | 19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注释:①贾人:商人。②炫卖:边喊边卖。③学宫:学校。④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⑤揖让进退:即打躬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舜于畎亩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_       (2)管夷吾举于____________________
(3)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长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此可以处吾子矣。
3.甲文列举六位历史名人的成才史实和乙文孟子卒成大儒的故事都说明了什么?
4.出自乙文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孟子的“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离不开孟母的忧患意识。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名言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2022-01-18更新 | 9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对比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论语>十二章》节选)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节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不习乎                              传:____________
(2)食,足兵,民信之矣          足: ___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甲】文是儒家修身之言,请任选一则谈谈对你的启示。
4.【甲】【乙】两文共同强调的是什么?你如何看待它在人生成长中的作用?
2023-08-10更新 | 8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